首次約會要聊什麼?如何在約會之中,快速但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心理學教授告訴你,訣竅之一就是適時地「展現脆弱性」,因為那會讓你變成一個真實的人。

如果看過《愛在黎明破曉時》(Before Sunrise),你大概也對那樣不斷綿延拉長的談話與心靈相通感到嚮往,不過嚮往是一回事,但現實中面對第一次約會,你可能是尷尬地頻頻看手機。

網路搜尋「第一次約會」就能找到人們源源不絕的焦慮,該穿什麼,該聊什麼?若你期待的是更深層的交流、發展更緊密的關係,以下 4 個初次約會的建議提供給你。


圖片|Photo by Shamim Nakhaei on Unsplash

1. 再看電影,就沒第二次約會了

初次約會,應該選擇一個彼此更能充分交流的空間。像是看電影、音樂會、逛夜市、棒球賽可能都是一個容易「分心」的活動。

如果只是怕「沒事做」會尷尬,你更該勇於面對才能改善這種焦慮。

有事做就不怕沒話題嗎?給你一個參考,英國赫特福德大學公共心理學教授 Richard J. Wiseman 做過一項調查,發現約會中談論電影的人,只有不到 9% 的人想要約會第二次。

吃飯也不是個好主意,餐點來了是該吃還是該講話?兩人很可能就被困在了碗盤中──這種狀況更容易發生在高級的餐廳上,你還必須煩惱怎麼打扮、怎麼付帳單。

初次約會,建議選擇壓力較小的地點,如有一些背景音的咖啡廳或酒吧,方便你們弄清楚彼此能交流到何種程度,沒來電就掰掰,感覺不錯就再去下一個地方。

2.「很厲害的人」並不比較討人喜歡

不擅長社交的人對「聊什麼」會恐懼。在知道「聊什麼才好」前,先學會一點談話的風度:不要成為一個支配談話的人,但也別是一個不貢獻話題的人;不要自戀地只談論自己,也別瘋狂傾倒負面情緒。

兩人應處於平等的地位,接受對方丟出的話題,然後稍微改變方向,再拋回話題,保持自然的眼神交流與對對方的興趣。

人更傾向喜歡「討人喜歡的人」而非「很厲害的人」,也喜歡「和我們相似的人」──但不要「演」,我們都知道自己同時也討厭虛假的人。

延伸閱讀:16 型人格心理測驗:將你的「真實性格」以及「性格潛在問題」一網打盡

3. 想深入了解一個人?有三個階段!

覺得話題總是在生活表面打轉,無法更深入了解對方嗎?西北大學心理學教授 Dan McAdams 做過一項關於「如何才能真正了解某人」的研究,他認為「了解」分為三個層次:

  1. 人格特質(General Traits):比如他外向或內向、細心或粗心、容易相處與否等,類似星座分析。
  2. 個人關注(Personal Concerns):他的目標與價值觀、生活信仰、面對該生命階段的態度等。
  3. 自我陳述(Self-Narrative):人會將自己的生命整理成「故事」,在最後的階段你能認識到,一個人是如何去理解與陳述自己的生命經歷。

要成為親密朋友或伴侶,就必須達到第三個階段。一般對話及分享個人經驗,可以了解到一與二階段,但要觸及第三,就得問些較深入的問題。

Dan McAdams 曾列出 36 個問題,由淺至深,認為這些題目可以增進與初次約會對象之間的親密關係,第一次你可以參考較淺的問題,如「對你來說,完美的一天是什麼樣子?」或「人生中,你最感激的事情是什麼」;深入一點的則有「你上一次在別人面前哭是什麼時候?自己一個人哭呢?」

──當然別開門見山或像面試一樣僵硬地照稿問,修改得自然一點、自己也要提出看法,觀察當下情況,深入的話題或許能留到下次再聊。


圖片|Photo by Matt W Newman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用 36 個提問愛上彼此?在輕易說愛之前,先從自我揭露開始

4. 做真實的自我,面對「脆弱性」

Dan McAdams 所列出 36 個問題,乍看有點尷尬,其實他也只是鋪設出一條協助雙方展現真實自我的橋梁,若警戒著不過橋,就難以和約會對象發展更深入的關係。

就像前面第二點提過的,人會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完美而變得僵硬且虛假──面對並接受你的脆弱性,展示你的脆弱性就像在分享「我們是一樣的」,讓身與心都變得柔軟。

就算你沒有打算發展得更深入,僅止於友誼而已,也應該保持真實的自我、用開放的心態面對他人,否則久而久之就容易將自己孤立起來。

也要記住,「展現脆弱性」並非把對象當作你的心理諮商師,你也不必在最一開始就秀出所有的自己。

只是告訴你,要放下「必須完美」的矜持,願意做自己、願意在時間中建立與對方的信任,成為一個有情感的人,別人才會願意與你交流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