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同志的性行為很多元。故事裡的阿志是一個男同志,看診時遇到態度不佳的醫生,讓他當下有些受傷,也對自己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氣感到失落。 這一篇,帶你跳脫「異性戀假設」,提昇多元性別敏感度。

阿志是一個男同志,他認為性傾向只是生活的面向之一,所以很大方的讓身邊所有人知道他是同志,他曾經有兩次於泌尿科門診就診的經驗。

第一次的泌尿科門診時,他因為小解時會有灼痛感而前往就醫。在問診過程中,醫生詢問阿志:「過去是否有性經驗?有沒有女朋友?最近有沒有嫖妓?」阿志就告訴醫生:「我是一位男同性戀,不曾跟女生有過性行為,並且我的性行為通常不會使用陰莖。」醫生突然愣住了,再次確認說:「所以你是男同性戀?」然後,醫生似乎就不知道該怎麼問下去,沉默了一會,他進一步詢問阿志:「那你要不要驗愛滋?」阿志覺得非常的不愉快,他直接問醫生:「你根本沒詢問我的性經驗或是否有安全性行為,就下意識覺得我該驗愛滋?」 第二次,阿志看了一位不同的醫師。一樣形式化的詢問後,醫生一樣詢問阿志最近兩周有沒有性行為。

阿志頓了一下,說明他跟男友有性行為,但他沒有使用陰莖。

醫生一邊做紀錄後,繼續流暢的診視,並且詢問阿志:「是否會以陰莖進行肛交,若有的話,是否瞭解怎麼樣進行安全性行為?」在這次的討論過程中,阿志充分瞭解了醫生發問的目的,他覺得這次的看診經驗讓他覺得大方自然,比起第一次好多了。


圖片來源|PIXTA

阿志覺得,接受泌尿科的診療,當然不免會聊到隱私的性行為模式、性經驗,他也相信如果能提供越多資訊給醫生,才能幫助醫生做出最好的診斷,讓他身體恢復健康。

然而,對任何人來說要提供這些貼身訊息,都需要一點勇氣,尤其他身為是一位男同志,但他更不希望提供這些資訊之後,醫生卻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做出無關的診察,或是缺少詳細的說明直接跳到愛滋病的聯想,這讓他覺得看診的過程有些受傷。

打開性別小視窗

跳脫「異性戀假設」,提昇多元性別敏感度

「異性戀假設」依然是在診間很常出現的狀況,也是醫師們所習慣使用的。但是,許多同志常反應,當他們還在診間中觀察是否要出櫃的時候,醫事人員就馬上認為他們所訴說的對象為異性。甚至有時出櫃之後,還會被懷疑是否為「真同志」,讓同志感覺自我認同被否定,也因此對醫病關係不信任。

同時,在與同志問診或對話時,也可以避免「異性戀假設」的用詞。 例如,您可以使用性別中立的稱謂,如:「你的另一半」、「伴侶」、「對象」來作為稱謂的詞彙,直到與對方建立信任關係之後,對方才能比較自在地說出自己的同志身分或是他所專屬的用語。

如果說,您的病人使用非典型的語句來描述自己,例如:「我的伴侶」、「我性愛時不使用陰莖」等等,也許您也可以提高您的敏感度,試著更誠懇的詢問與瞭解,您的同志病人會更願意說出更多。當然,提昇醫護人員對於同志與多元性別相關的敏感度訓練也是必須更為加強的。

瞭解多元性別社群的性愛與生活方式

男女同志的性行為很多元。其中,男同志常使用互相自慰、口交、肛交、肛吻等等方式,而女同志則多為指交、口交、以情趣用品震動或進入等方式。因此,許多與性行為方式相關的科別,諸如:泌尿科、婦產科、皮膚科、感染科等等科別。友善醫師們應該尊重這樣多元的性愛愉悅方式,至少有基礎的瞭解,才能更加深入的進行評估。

除了性愛之外,我們也鼓勵您平常有機會,能多閱讀或欣賞男女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朋友的生命故事選集、電影、小說等等,唯有看到生命本身的樣貌與厚度,才能在工作關係上自在的面對多元與不同。

LGBTI + 友善醫師經驗分享:陳偉寶醫師

細菌病毒哪知道入侵對象是甚麼戀的,不都是一個皮囊包著一團肉嗎?

第一次接觸同志病人是在很久很久以前了,情景細節都有點模糊了,在民風相對保守的臺南,那時候剛開業不久,某天門診來了一位尿路感染的病人,問診的交談很順暢,他忽然間說出自己是同性戀的同志,一直擔心性向是否讓他染病?同志的病是否比較難治療?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細菌病毒哪知道入侵對象是甚麼戀的,不都是一個皮囊包著一團肉嗎?不過當時我的心卻十分晃動, 雖然表面上仍是鎮定的,頭腦卻有些空白與茫然,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思考有點停格,嘴巴卻可繼續說話,十幾年的時光過去,現在偶爾回想起來仍不禁莞爾一笑。

一般來說,泌尿科醫師經常接觸到的疾病大致分成兩大類,一種是泌尿系統疾病,一種則是性接觸感染疾病,其中性接觸感染疾病原本就是一個比較被一般大眾汙名化的疾病,即使是異性戀者染病也不好意思隨意向他人提起,近年因媒體的過度渲染及報導,同志已被歸類為性接觸感染症的高染病族群,因而造成同志在泌尿科就診時,變得更加敏感,時刻都擔心自己是否會被醫療人員歸類為性病病人。即使在就診的標準流程中,醫療人員需要執行必要的相關檢查,也很可能會因為一句無心問話或對話,讓同志感受到被歧視。

當然我們都知道,以醫學角度來看,性接觸感染症的受感染關鍵點是在接觸的緊密程度,與當事人的年齡、性別、性向、種族、社經地位等無關。就像暴飲暴食者易招腸胃疾病,性生活多采多姿者易得性接觸感染症,假如生活模式長期暴露在危險因素環境中,不論何種性向的人,同樣是危機重重。

因此,在診斷及治療上,泌尿科醫師並不需要特別瞭解病人的性向,也不必主動詢問,如果病人自行告知,只需要點頭表示瞭解就足夠了,當細菌病毒找上門來,他們從不因當事人的性向而有所差別待遇,醫師面對不同性向的病人也應一視同仁。

醫病溝通有兩個面向。一、積極面是詳細瞭解病情,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二、消極面是不製造當事人二度傷害,避免醫病衝突。 性接觸感染疾病是外在來源的病毒和細菌,微生物入侵帶來身體變化,造成當事人的「痛」,身體變化刺激內在因素,造成心理反應,成為當事人的「苦」。

醫師在診療過程中宜保持中性態度,全力去處理「痛」, 避免增加「苦」。

醫學各領域的教科書都有探討醫源性傷害 (Iatrogenic Injury) ,大多數集中在身體部分,例如藥物過敏、手術意外傷害等,這是「痛」的部分,性接觸感染症者特別容易引發激烈心理反應,有時候醫師一個無心的眼神或護理師一句無意的話,都可能給病人增添不必要的「苦」,中性的醫病溝通、一視同仁的態度,回歸診療的基本面,就是友善門診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