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帶你認識同志與多元性傾向者的友善醫療手冊。分享不同的性別小故事,並提供「打開性別小視窗」增加性別敏感議題。 透過這八篇文章落實性別友善,讓你用更理解彼此的方式與同志相處,營造友善的同志環境。

佳欣已經用自己認同的女性身分生活多年,工作、感情都很穩定,雖沒有進行手術也無法變更身分證上的性別,平時倒是沒有遭遇到什麼太大困擾和不友善的對待,身邊親友也早已視佳欣為女性。

不巧最近因為工作忙碌,佳欣經常加班、熬夜,有時連上廁所的空檔都沒有。就這樣持續了一陣子,佳欣發現小便時有些灼熱感,不時還覺得腰痠,但是分不太出來到底是坐太久導致肌肉痠痛,還是哪裡不對勁,於是佳欣決定先到家醫科就診,看看醫師有什麼建議,再做進一步打算。

進了診間向醫師說明症狀,佳欣看到醫師操作電腦檢視自己的病歷,臉上表情似乎愈來愈怪異;接著醫師一邊確認佳欣腰痠的部位,一邊問道:「你有在做 HRT 療程?我看你是蠻像女生啦,沒看健保卡我還以為你是女的咧⋯」佳欣聽到醫師的評論不知該如何接話,感覺不太舒服。


圖片來源|PIXTA

但是眼前要處理身體的狀況,佳欣不想多花力氣跟醫師爭論。 在判斷佳欣的腰痠可能不是來自肌肉部位之後,醫師表示:「你先去驗個尿,看是不是尿路感染。等等護理師會跟你說怎麼處理。」佳欣向醫師道謝後準備出診間,醫師又開口:「我們醫院有殘障廁所,你等等去那邊用,不要跑去女廁。雖然你很像女的,不過還是不要嚇到別人比較好。萬一其他病人發現你是男的卻跑去上女廁,聽完這番話,佳欣步出診間決定馬上離開醫院,不想再留下來被羞辱⋯。

打開性別小視窗

性別錯稱是對跨性別者的性別歧視

世界衛生組織 (WHO) 於 2018 年公布,跨性別並非疾病,只是當事人自己認同的性別和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不同。雖然目前在臺灣,跨性別者若要變更性別登記,必須在完成性別重建手術的前提之下申請才會被受理,但每一位跨性別者的性別認同都應該被尊重。

故事當中佳欣是一位正在進行荷爾蒙療程、尚未完成性別變更登記的跨性別者。 雖然證件上、病歷系統裡所顯示佳欣的性別為男性,醫生既已意識到佳欣是跨性別者,就更應該尊重病人的性別認同,不該一再地以不符合當事人的性別來錯稱對方。

以符合跨性別者自我認同的性別稱呼當事人,是基本的友善問診原則。

尊重性別者依照性別認同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

許多對於跨性別不瞭解的人堅持,跨性別者應該按照其出生時被指定的性別使用廁所、淋浴間等男女有別的公共設施;有些甚至將跨性別女性妖魔化,錯誤地把跨性別和性侵犯、偷窺癖者混為一談。性暴力如性侵害、偷窺等事件的發生,乃在於加害者的不當行為,和一個人的性別 認同並無關聯,跨性別者不該因其性別認同遭受此等汙名對待。尊重跨性別者依照自身性別認同,使用其感到自在的公共空間,應是跨性別者的基本權利。

LGBTI + 友善醫師經驗分享:郭蕾旻醫師

增加多元性別族群的醫療可近性

根據『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2020 年「跨性別人權現況問卷調查」統計,55.41 % 跨性別者曾「不敢去上廁所」,另有 24.32 %「延遲或不願就醫」。跨性別者就醫困境異於同志之處在於,其外表可能已經是自我認同之性別,但身分證可能還是原生生理性別,在出示證件時即形同曝光身分、不免擔憂會遭到異樣的看待及刁難。

跨性別者基於變更性別身分的需要,會前往精神科、整形外科、內分泌科、婦產科 等科別就醫,但不只如此,跨性別者也會因為各種急、慢性病而有就醫需求、出現在其他各科別的診間,故所有醫療人員皆應具有一定的性別敏感度,以減少多元性別族群的就醫障礙、增加其醫療可近性、提升整體多元性別族群之身心健康。

若醫界先進對跨性別醫療期望進一步了解,除了可主動參與各政府單位及性別團體舉辦之相關課程,亦可參考「世界跨性別人士健康專業協會」( WPATH ) 出版之《變性者、跨性別者、和非性別常規者的健康 照護準則》第七版,特別是其第十三章 〈終身預防與基層醫療照護〉關於一般的預防保健、癌症篩檢、泌尿與生殖系統的保健等面向的建議。

LGBTI + 友善問診八大守則

1. 同性戀不是精神疾病不需治療, 也不存在具有實證療效的治療方式

同性戀不需治療,亦沒有證據支持這些療法的療效,在許多宗教脈絡當中的各種藥物及非藥物方法矯正性傾向療法不但缺乏人道,且充滿了宗教對同志的仇恨以及醜聞。 衛生福利部已於 107 年 2 月 22 日函示 (衛部醫字第 1071660970 號),「基於性傾向並非疾病,醫學、精神醫學及心理學上均無所稱之『性傾向扭轉 (迴轉) 治療』該行為不應視為治療,也不應歸屬為醫療行為。如有任何機構或人員執行『性傾向扭轉 (迴轉) 治療』,應依據實質內容、事實,認定是否違反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或刑法第 304 條『以強暴、脅迫使人行無義務之事或妨害人行使權利』強制罪等相關法規處辦。」

2. 用友善及彈性的態度,協助同志們的家庭關係

醫療人員應具有完整的多元性別知識,也才能提供良好及正確的衛教,協助您的同志病人更正向看待自己並獲得更好的醫療品質。您的支持與尊重,對於病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喔!在面對病人及家屬對於性傾向的專業詢問時,也請您避免迎合家屬的期待使用「暫時/情境性的」、「還在探索」等等較為模糊的回答,造成其中的誤解!

3. 尊重跨性別朋友,從稱謂開始

跨性別者是相當多元、異質性的一群人,您可以重視更多問診中的小細節與隱私問題,例如稱謂的使用。如果因為您無意間所使用的稱謂或是其他用語,讓對方感到尷尬,也歡迎您適時的道歉或是修正,您的心意與敏感度會是最好的溝通橋樑。

4. 跳脫「異性戀假設」,提昇多元性別敏感度

醫事人員常會假定病人的對象為異性,讓許多同志病人陷入尷尬。您可以在此時避免使用「異性戀假設」的用詞。您可以選擇使用性別中立的稱謂,如:「你的另一半」、「伴侶」、「對象」,來做為詢問語詞的開始,試著更誠懇的詢問與瞭解,您的同志病人會更願意說出更多。

5. 瞭解多元性別社群的性愛與生活方式

同志常用的性愛方式與異性戀是不同的。其中,男同志常使用互相自慰、口交、肛交、肛吻等等方式,而女同志則多為指交、口交、以情趣用品震動或進入等方式。所以, 如果您的專業科別涉及性生理等相關的臨床評估,自然與異性戀的評估方式有所不同。

6. 讓心愛的另一半來照顧他 / 她:克服多元性別伴侶在就醫中的困擾

多元性別伴侶在病人的照護上,是醫療場域上極需重視的問題,但同性伴侶在臨床情境中仍有許多的障礙,例如:探病、代理、醫療決策等等。事實上,每個人只要生病了,都希望心愛的另一半能夠有機會好好照顧他/她!依照臺灣現行的法規,同志伴侶享有探病、瞭解病情、與病人共同進行醫療決策、以及簽署手術同意書的權利喔!

7. 避免過度的愛滋連結,抽血驗愛滋前須經過病人同意

同志病人,特別是男同志病人的就醫非常容易連結到愛滋等相關的性傳染疾病,但如果缺少必要的解釋,隨之而來的就是刻板印象與汙名所造成的傷害。同時,按照《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醫事人員應經當事人同意及諮詢程序,始得抽取當事人血液進行人類免疫缺乏病毒檢查。因此,醫師如果能在進行此項檢查時如果進行充分的告知與解釋,不但能夠讓病人更加瞭解病況、免於汙名與恐懼、醫師更能夠保護自己免於在無意間觸法。

8. 隱私的保障以及隱密的會談/看診空間

在討論病人隱私,特別是與性傾向或是性別認同有關的議題時,可以請醫事人員放低音量,如果病人有家屬與親人陪伴,也可以視情況主動詢問病人:「是不是需要單獨會談?」,這樣可以避免病人在親屬面前無預警地出櫃,也讓病人覺得看診中感到備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