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你在人際關係中是「攻擊型」還是「迴避型」,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一段關係的決裂,所以最重要的是學習「正確的說話技巧」,兩人才有走下去的可能性。

文|朴民榮

乾脆對我發脾氣算了,求求你了

對著牆壁自言自語的感覺

好久不見的朋友聚會,有一位朋友講起她與丈夫吵架的故事,於是大家開始訴苦「自己厭倦了跟丈夫說話」。

然而,彩恩卻羨慕這些和丈夫吵架的朋友們。彩恩的丈夫屬於「迴避型」,當氣氛變得差或尷尬,就會乾脆逃離現場。每次彩恩說:「老公,跟我聊一下」叫他出來時,他總是用各種藉口搪塞。

不說話就不會吵架的現況,外表看似和平相處,但彩恩卻心焦如焚。

人際關係之中,當有爭執或衝突發生的時候,指責對方的類型稱為「攻擊型」;不願表達自我想法或立場的類型稱為「迴避型」。迴避型的人害怕受傷,所以不願正面應對「衝突」,藉由逃跑迴避問題。

無論是攻擊型或迴避型皆為不善於處理衝突的人,因為不管是責罵、忍受或逃避對方,最終都會促成這段關係的決裂。但針對迴避型的人仍有辦法解決,僅需要讓他經歷過一次透過溝通,而成功解決衝突的經驗,往後便會產生更多利用溝通解決問題的機會。

所以這時,熟悉說話技巧非常重要。

這與心理學家諾里斯的研究結果不謀而合:彼此讓步的情侶、單方讓步的情侶及各自主張的情侶,哪一對情侶的信賴度最高?答案是各自主張的情侶。因為他們會明確講出自己的慾望,並互相磨合,因此更能了解彼此。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曖昧階段「說話地雷」有哪些?心理學家:這七種說話風格,讓你變得無聊透頂

中斷對話的「瞬間」藏有提示

迴避型的人通常是什麼時候會想要迴避問題?

第一,心情很糟或受到壓力的時候。

迴避型的人承受不起責難,假設對方不斷指責自己,他們會產生「這話題下次再說」、「你太激動了,所以我不想講話」的反應,甚至斷絕聯繫。

這時候對方會以為「這是在無視我嗎?」而更加生氣,但千萬別誤會,迴避型的沉默並非無視對方,他們只是需要「思考時間」。迴避型的人須花更多的時間解決衝突,因此當問題發生後,他們要有獨自思考的時間,以及遠離人群的自我空間。

同場加映:原生家庭就是你「依附人格」的成因?無論是逃避還是焦慮,都是一種依附需求

第二,問題發生時,他們無法立即想到解決根本之道,只好躲進洞裡沉默。

那麼,以下將探討迴避型的沉默。當你的戀人或另一半在發生問題時一言不發,請想一下「兩人間的對話何時斷了?因何事開始逃避話題?」 上例彩恩的丈夫假設在「交往剛開始」就出現逃避問題的現象,很有可能是小時候養成的習慣,但若是結婚後的某個時機後才開始出現這種反應,就表示原因是出自於另一半的語氣與表達方式。

在某個瞬間,另一半會開始表現出指責或嘲弄的攻擊態度;而「迴避型」的人則會逃避問題,展現出自我防禦。

舉例言之,常喝酒的丈夫今天又喝醉晚回家,妻子對丈夫說:「既然要喝到超過凌晨十二點才回來,何必回家?家是你的旅館嗎?」丈夫:「我錯了,明天開始會注意的。」妻子更憤慨地說:「哪裡錯了?你說啊!錯在哪?」丈夫不管做什麼或說什麼都會被罵,最後決定乾脆什麼都不說,成為經典的沉默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