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性單戀者在交往後,往往會選擇逃避呢?或許在他們的世界觀裡,自己並不值得被愛。

親愛的海苔熊:

我是一名精神科領相關域的專業人員,也在 19 歲那年確診憂鬱症。

因前段日子歷經許多顛沛流離,目前也已走在自我覺察的路上,更接納自己就是冒牌者症候群、完美主義、高敏共感人,可能也是因為這樣,在選擇職涯時確立了自己熱愛精神科、熱愛相關心理學的一切。

去年初,曾為國中同屆但不同班的朋友透過臉書找到我,也得知我的職業領域。

他諮詢著關於精神疾患的問題,在一來一往、訊息傳遞,當然也有見面的朝夕相處下,他緩緩道出原來他患有了思覺失調症的前驅期,還尚未出現大家對於「我們與惡的距離」裡幻覺的症狀,更多的是情緒上的調適障礙。

一年沒工作、拒絕朋友與家人的關心,夜無法寐、食不知味,很明顯的,不論是人際、情緒、生活都出了問題,但卻願意向我傾訴,也親口坦承:「我不擅長表達,不論是家人或朋友,妳是唯一一個知道我所有事情的人。」

其實我們很像,特質傾向壓抑、過度內化、自省,就好比照著一面鏡子似的。隨著時光推移,兩個月裡互動也感知曖昧、情愫暗生、關心與在乎,當年沒能想的太多,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憂鬱症時能被救贖,我也想拉你一把,無法放棄」。

我曉得向他人坦承自己的陰影是多麼的困難,他正在進步、嘗試,有次我們談到了之後是否會逐漸與朋友復聯,他說:「我無法告訴他們我住過院還在接受藥物治療這事,我很常不讀不回,他們都很難找到我。」

我以為我們會保持這種他願意繼續傾吐,而我願意陪伴的模式相處下去,但兩個月後他徹底與我斷聯,訊息不讀不回,但卻天天瀏覽我 IG 的限時,最痛的不是告別,而是不告而別,是自始無終,但我知道他還在。


圖片|Photo by Sasha Freemind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海苔熊專文|為什麼寧願曖昧,也不願在一起?關係心理學:沒有開始,也還是會失去

接下來斷聯的一年半裡,我發文(關於給他的鼓勵及默默陪伴讓他知道我在)、他瀏覽(但始終沒回應沒追蹤,我 IG 也就因此時常保持公開),彼此默許了此種方式,他證明他的未能割捨與存在,我證明了我喜歡他、心疼他、無法放任他。

誰知道我在這一年半做了哪些努力與經歷多少椎心刺骨——拜月老、算塔羅、去他家門前想來場巧遇、甚至推算他回門診的時間在醫院期望能看他一眼,整個世界失衡,當然在這一年半裡我有遇到一任心理師男友,交往僅有短短四個月就宣告被分手。

在這四個月內,有一度得知他仍然持續觀看我的限時,但已經鮮少再傳遞專屬賦予他的貼文,取而代之的是我的日常,而本身就是低調不愛曬恩愛的我,又逢係因辦公室戀情,所以也未曾貼出當時攸關男友的貼文,好幾次,我也就此將帳號鎖起,設為非公開,一段時間打開了之後,他卻還是瀏覽了。

這四個月內,我享受愛人與被愛,深深認為當時的男友就是未來,必須得說,當時的男友讓我洗去了很多的負面,以及因想念他而狼狽不堪的樣子。

殊不知,分手後,獨處時的思考帶給了我答案——原來我心裡一直沒能遺忘他,一直都有個他的位置,一種安靜的存在,這就是為何我隔一段時間就打開帳號去確認他是否還會來瀏覽。

在今年六月底,起床的我瞥了一眼手機,有封凌晨三點傳的訊息——是他,隔了一年半,再次地復聯,內容:「過往我都提著錯誤的認知去生活,才造成身心疾患。與妳斷聯的日子,我沒信心也不知如何與人相處,精神狀態都不在好的頻率,不敢打擾妳,只能透過 IG 默默關心妳,現在的我在醫生的允許下停藥了,也是狀態最好的時候,前陣子剛離開了一份工作,現在準備年底的公務人員考試,昨天妳發了一篇各自安好,不打擾就是最後的溫柔的貼文,我覺得妳要封鎖我了,是最後通牒,而我,不想錯過妳,所以聯繫妳了。」

我們的訊息重新一來一往,各自報備行程,互相問候與關心,我也感受得到他的活潑與主動,更多的是開朗,還有那稍稍體會得到他對自己的認識,變得主動,也表示自己準備好了,我們該見面了,就相約了,好像一切都在奔赴美好。

見面那天也充斥著曖昧的氛圍與悸動,他也問著我為何能等他那麼久,他也想告訴我,為什麼我值得他信賴的原因,其實這時我已經覺得此生無憾,不過,如果故事能停駐在這段,就不會叫做故事,果然,美好只存在於童話。

他告白,我接受,隔了一天,高敏共感的我僅僅只是透過螢幕對話就深感不對勁,他不再主動傳訊,不再表達他的想法還有對我的好奇,我們之間一天只有三個時段傳訊,就是他看書之間的休憩時間,對話也只剩下了:「吃飯沒、休息沒、要睡了沒、看得進度還好嗎」,當然,都是我問的。

當天晚上他提出要談談,他說:「這兩天,很奇怪的感覺充斥著我,我好像還是沒準備好怎麼與人相處,現在心思也都無法關注在妳,我以為我為了妳已經做到可以吐露心聲,但其實好像一直不習慣,也在排斥,我一直想找回第一次對妳的感覺,原來感覺會變淡,我以為跟妳見面了就能確立我還喜歡,我答應妳,要誠實面對妳的,如果我們繼續在這種模式相處下去會很辛苦,分開或許對妳比較好,我不想再傷害妳了。」

而我對他的回覆:「我想,沒有人敢說自己完全成熟,我也不覺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對的,感情沒有對跟錯,就只是選擇,雖然我不曉得是什麼動力促使你復聯跟告訴我你內心的事情,但不可置否的是當下的感受一定是很真切,你面對自己也面對我了,未來的事情沒有人可以保證,如何做對我比較好,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決定的,選擇等你、跟誰在一起也是我的決定,請你不要擅自決定我的人生,所以不管分開還是在一起,你我的人生都要過日子,可以試試看,把『這樣做對我比較好』換成『怎麼做對你自己比較好』。」

從頭到尾,我還深知一件事就是,他始終說不出那條能劃清我們界線的話語,所以就由我來提問了兩次:「所以你希望分開的定義是以後再也不要跟我聯絡了嗎?就像之前那樣斷聯?」果不其然,他並不希望斷聯,但他會等彼此都能平靜面對,又來了:「何謂平靜面對呢?」

我又再問,他說我們還能當朋友,其實,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會覺得這是渣男吧!

但其實不然,對我來說我只想到了「逃避型依戀」,可以從他拒絕朋友與家人的關心看得出來,而我也再度重申:「你沒有傷害我,那是我的選擇,你也正學習如何做一個決定,就像我也沒怪罪自己沒能讓你找回感覺,所以把話清楚不是要讓你承擔什麼,而是如果像之前不告而別還是灰色地帶,彼此都不舒服的。」

他接受了,也說了一句謝謝我,在那之後我 IG 發了一篇關於完美主義的文,其實我沒特別想對他說,內文大致是:「完美不存在,所以接納自己,遠比在他人眼中無缺憾來得重要」,在發完文章不到一小時內,他突然傳了訊息:「我知道完美不存在,但不完美我就覺得自己是零分,我控制不了,包括跟妳在一起和未來工作,都會變成選擇題,我已經不知道怎麼跟人相處了。」

我朋友說:「他不是真心想離開妳,他很迷茫,他還不夠認識自己。」

是的,向他人坦承之餘,更困難的卻是自我接納。

前陣子讀完了你的《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提及「依附人格在遇到不同對象時是有可能轉換的」,所以我內省後恍然大悟才發現,過去交往過的關係裡我都是焦慮依戀人格居多,包括在與他剛斷聯初期,又被遺落的心態滿滿,甚至經歷了悲傷五大時期。

但現在面對他卻已不再是焦慮型依戀了,不論是給予足夠的空間時間(不催促他回訊)、讓他知道我一直都在(限時偶爾放放日常、偶爾放放心靈雞湯與心理學知識)、給予的承諾都一一履行(只要他傳訊我都能好好客觀回覆沒有離去)、不主動給予過多鼓勵、承接他的情緒與言語但不承受、專注自身安排獨立生活,待他能如之前,願意從那扇門後徐緩地探出小手向我走來。

在讀完這本書沒多久,也就是在我們劃清界線一周後,他傳了一篇 Paper 給我,抬頭是「性單戀者、逃避型依戀人格」,並篤定地說著自己就是這類人格,我知道,我都知道,但我採用的回覆方式,是引導他去說更多如何去認知到這塊、認知後的想法與情緒動盪。

他開始慢慢認識自己了,大致上就是說他回想過往他對別人關心的方式都是不讀不回,我想關心他想親近他的時候他就口不擇言,說出了那些傷害我的話,但他違心論了,他不想傷害我,目的只是想跟我保持一段距離,之前問我為何可以等他那麼久,他只是覺得不值得被愛。

另一面向來看,他在乎我怎麼看他、也重視這段關係,我也將書裡某些講述逃避型依附人格的段落給他參考,我發現,他對我看似能袒露想法與感受,卻一直未能講述他童年是否遭遇什麼創傷,或尚未體悟到童年在乎的事情,認為長大後能消逝,但其實都只是深埋的經驗。

我想問,我能做的都做了,卻還是深深感到無能為力而流淚而思念的情緒,我也害怕我會再次的失控,回到那時候被世界遺落的感受壟罩著。

這首歌,是當時他邀請我一起聽的第一首歌:

「我希望你,是我獨家的記憶,擺在心底,不管別人說的多麼難聽,現在我擁有的事情,是你,是給我一半的愛情;我喜歡你,是我獨家的記憶,誰也不行從我這個身體中拿走你,在我感情的封鎖區,有關於你絕口不提,沒關係。」


圖片|Photo by 邱 严 on Unsplash

在當時我們都沒能讓這份不具名的情愫明朗化,我不敢催促,他也未準備好,就彼此默許,在等待的那一年半裡,我不敢聽,甚至是其他情歌,都拒絕,在復聯後經歷那短短的日子裡,我才明白他老早藉由這首歌曲表露心聲,卻也是滿滿的無能為力,宛如此刻的他與我,只剩嘆息,不知該如何繼續,也不捨離去。

Ohvely(2021/8/1 下午 6:19:06)

親愛的 Ohvely 你好:

在一段不具名的關係,做什麼都沒有辦法改變一切,其實是很無力的。尤其當對方如果真的是「性單戀者、逃避依戀」,然後你剛好又是高敏感的共感人,可以想見在這段關係當中,兩個人都非常辛苦。

他對關係有所恐懼,你對於感情有些顧慮,他就像是刺蝟,想要親近你,但是又覺得自己不夠好;你雖然也覺得自己不好,但相較於逃跑,你更希望跟他維持某種穩定的關係。

這樣一種組合,讓你覺得好想要替他做點什麼,讓他開始有一點改變,但同時你又覺得好累,為什麼你不管怎麼做,好像都沒有辦法改變他?

當關係當中對方是屬於你所說的「逃避依戀」的時候,你越是逼迫,對方越是想逃跑;但是被留在原地的你,不做什麼好像又很難過。於是你就會陷入一個循環:「好希望他長大,但他總是不長大;我好希望他能夠面對自己的心情,但是他不願意面對,那我現在還可以做什麼?」

心理學 OK 繃

或許,我們可以先試著去了解「性單戀」(Lithromantic)的人,腦袋裡在想什麼。

一般來說,性單戀的定義是[1]:「可以感受到性或者是感情上的吸引力,但不想要(或不需要)這種吸引力得到『回應』(reciprocate)。在某些情況下,它們的吸引力在『他們所喜歡的對象』回應他們的感情時,就會消失或減弱。」

由於性單戀目前的研究很有限,根據這篇文章的觀點,在關係當中可能會符合下面幾種症狀:

  • 一旦得到對方的回應,戀愛感就會消失
  • 可以感受到感情的吸引力,但不願採取行動
  • 一旦與暗戀對象開始談戀愛,就會感到不適
  • 開始談戀愛之後,就對潛在(或實際)的伴侶失去興趣
  • 幻想浪漫,但只喜歡腦 high(在腦袋裡面亂想),而不喜歡實踐

換句話說,這些人在暗戀的時候會覺得很開心,但是當暗戀轉換成真實的感情,他們反而會開始有噁心的感覺,並且想要逃跑(甚至有的還真的會有嘔吐感)。


圖片|Photo by Bethany Zwag on Unsplash

同場加映:「你不喜歡我的樣子,真的很迷人」有一種性傾向,叫做「性單戀」

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奇怪的狀況呢?目前科學上還沒有穩定的解答,不過先前我在找資料的時候,發現一個答案好像可以提供給大家參考。

John-Sivebukola 在這篇提問的留言中提出一種觀點,得到了許多人的贊同(當然也有人懷抱著不同的意見):

「常見的誤解是,我們經常以為自己在找的是一個可以『完美地愛自己』的人,但實際上的情況其實是,我們往往在找的是一個可以『用你熟悉(familiar)的方式對待你自己』的人⋯⋯在潛意識裡,我們正尋找一個會『以我們看待或思考自己的方式』對待我們的人。

所以當有人給你(性單戀者)太多關注或說你很棒時,這與你所熟悉事情背道而馳,因此我們(性單戀者)會認為這樣的人『看錯了、我並沒有那麼好』。這是一種錯覺。並不是這個人的眼光不好,而是你認為自己不夠好。

這是你自我憎恨的一種體現⋯⋯(如果你是一個性單戀者)當有一個人喜歡上你的時候,你心裡面可能就會想:他怎麼會喜歡上我呢?一個人不是通常只會喜歡上和他差不多的人嗎?如果他喜歡上我,那不就代表,他和我一樣『沒那麼完美』了嗎?」

換句話說,性單戀者可能在內心當中的某一塊,是極度厭惡自己的,所以當他喜歡上別人的時候,會預設這段感情是不會有回報的,因為這個「別人」一定比他來得「好、完美」,一定不會看上他。

可是當有一天,這個他所喜歡的「別人」也回過頭來喜歡他的時候,他就會有很多困惑的感覺,他的自我價值就會被挑戰,這些性單戀者心裡面會有一個聲音是:我喜歡的這個他如果真的很完美,為什麼會回過頭來喜歡我這個爛人?

要嘛就是 (1) 他不完美,要嘛就是 (2) 我沒那麼爛⋯⋯如果他不完美,為什麼當初我會喜歡上他呢?所以問題應該出現在 (2)!

換句話說,他也喜歡我意味著我跟他一樣是很好的人⋯⋯可是不對啊,從以前到現在我都認識自己是個爛人不是嗎?

為了維繫「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愛的;我喜歡的人是好的、完美的」這個自我價值和觀念,於是他們做出了一個很特別的選擇——只要我不繼續喜歡他、只要我對他開始感覺到噁心、並且逃跑、甚至放棄這段關係,那麼我就可以覺得「心安」了。

心理學家把「透過某一種行為/認知思考方式,讓自我價值符合自己的想像」的這過程稱之為「自我驗證」(self-verification)。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驗證的那個自我是「不好的自我」,透過某些事情、某個行為,來「確認自己果然是不好的」這件事情本身,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心,儘管,他們在這過程中並不快樂[2]。

這樣的狀況,其實特別容易出現在憂鬱症的患者身上,就是一種「我沒有你們想像的那麼好,我是一個不好的人,你們看到的我,都是假的」的那種感覺。

當然,上面的解釋只是其中一個我覺得比較有可能的原因,或許還有別的可能。例如也有人認為,性單戀者形成的原因可能來自這下面三個:

  • 童年的時候缺乏關愛,所以對於依賴、發展一段穩定的關係感到恐懼。說穿了,就是不敢隨便的相信別人、擔心交往之後會被傷害等等。
  • 對於感情有一個完美的期待。相較於跟一個人穩定在一起,更習慣在腦袋當中幻想(前面提到的腦 high),一旦這個幻想變成「現實當中的在一起」,就可能不夠完美、就可能破滅,所以他們寧可將感情停留在幻想當中。
  • 他們過去可能發生一些事情,使得他們將「愛、性」與「羞恥感」產生連結。例如,他們過往可能生長在過度保守的家庭、或者是曾被性侵害等等,因此只要一段關係有可能會進展到性關係(例如正式交往),就會讓他們感覺噁心。

你可能會問:那在了解之後呢?我可以做什麼方式改變他?


圖片|作者 提供

當你好在意、好在意一個人的時候,也會很在意他對你的互動、甚至你會在意他的成長。你會想著,如果他長大一點該有多好、如果他願意面對自己多一點該有多好、如果他可以正視自己真實的感覺該有多、如果他可以不要逃避問題,去解決童年創傷的話該有多好⋯⋯。

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如果,讓你覺得好氣餒,你覺得為什麼你看了那麼多書、做了那麼多改變、甚至希望讓關係推進,可是他卻仍然如此退縮?

這裡我想要給你的回饋是:當你理解了一些事情、看明白了一些東西,但他卻仍然沒有改變的勇氣,那麼就是時候做出抉擇了。這意味著在成長的這條路上,你已經往前走了,但是他還想要原地踏步;如果你繼續拉著他往前走,他只會感到更厭惡。

你只能繼續走自己的路,雖然一邊走一邊為他覺得辛苦,甚至你可能會為了曾經的美好而落淚、為了那回憶裡面的靠近而覺得難受,但只要繼續堅定前進的方向,一邊擦眼淚一邊邁開步伐,就會看見,黎明的曙光。

【我要投稿海苔熊為你點歌,連結請點我。「海苔熊為你點歌」到這裡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