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認為有毒的關係、阻礙兩人的關卡,是不是一直陷在的「指責、受害、拯救」的惡性循環當中?但,當你開始試著覺察時,就有機會開始改變。

2021 年 8 月 14 日,女人迷舉辦「自我引導必修課」線上講座,邀請資深人力資源專家及高管教練、Appier 全球人力資源負責人 詹正哲 Philip Chan,和大家聊聊如何跳脫自我侷限,放大自己的成長潛力。

每個人都是一位領導者,只要能為自己的影響負責任,就是最好的領導。

Philip Chan

一開場,Philip 便開門見山地帶出講座核心,他說,在每一段關係裡面,我們都難以改變他人,卻可以思考怎麼調整自我、察覺自我,做出更好的領導。

於是 Philip 邀請學員們,回想一件自己在工作上、生活中,遇見的關係問題或挑戰,而當時的自己是如何面對與反應。接著,Philip 將運用一套內容框架與模式,來剖析這些場景。

他將人們的狀態,依據大腦結構,分為「線下」與「線上」兩種。


圖片|女人迷《自我引導必修課》

線下指的是人類第一時間的反應,由杏仁核作用,也就是人們在還沒反應過來的當下,因環境感到害怕、恐懼、防衛等情緒反應;線上則由前額葉運作,是人們經過有意識地思考、察覺自我,並進行選擇的狀態。

因此,當一個人在面對環境的外部刺激時,要讓「線下」的狀態控制自己,還是讓自己回到「線上」引導自我,將會深深地影響到人際關係的結果。

你會喜歡:薩提爾的溝通練習:每一句我愛你,背後都藏著不同的情緒

關係裡的三種角色

Philip 運用「卡普曼戲劇三角」理論,演繹當我們處在線下狀態時,在關係裡扮演的三種角色。

首先是,指責者,這類型的角色,會以對或錯指責他人或自己;接著是受害者,這類型的人會覺得自己別無選擇、無法負責,事情的好壞都是別人造成的;最後則是拯救著,這類人覺得自己能力比對方強,試著給對方獲得短暫救贖的方法,卻不教他怎麼釣魚。

經過解釋後,Philip 請大家透過扮演以上任一角色,試著找出當人們進入這樣的狀態時,角色的姿勢、聲音,以及背後的需要到底是什麼。經過討論後,大家漸漸歸納出三種角色的狀態:

指責者:通常會伸出手,朝著對方指指點點,肌肉很緊繃。想要贏對方,讓對方認錯。

受害者:含胸,撫著自己的胸口,把自己縮小、哭泣,肢體僵硬。想表達委屈。

拯救者:伸出手拍拍/擁抱對方,胸口稍微開,較為放鬆。很多話,想幫助對方。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角色是流動的,每個人在某些特定的場景、一段關係裡,都有可能輪流扮演過這三種角色。舉例來說,Philip 曾經認為拯救者沒有不好,直到發現對方越來越依賴自己、無法成長時,竟然漸漸生出受害者心態,覺得自己的時間被他人剝奪,甚至出現指責他人的狀況。

透過這套框架,Philip 要大家回憶最一開始提的事件,是以什麼樣的心態、角色去面對事件裡的場景。如此自我領導練習,反映出每個人面對生活、關係的模式。

那些你認為有毒的關係、阻礙兩人的關卡,是不是一直陷在的「指責、受害、拯救」的惡性循環當中?但,當你開始有覺察時,就有機會開始改變。


圖片|Photo by engin akyurt on Unsplash

延伸閱讀:「每個愛錯裡,都曾有對的時機」拯救者、受難者、逃避者,你是哪一種?你該怎麼愛?

更有意識地面對自己

線上的角色稱為「TED 賦能三角」,由線下的三種狀態蛻變而成。兩者間最大的區別 Philip 說,在於人們是否「覺察」與「有意識」。

當人們心中的「出發點」改變時,關係裡的三種角色也將有所不同:

挑戰者(指責者改變):願意給對方/自己挑戰,讓對方/自己有選擇,就算對方沒有準備好也沒關係,每個人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創造者(受害者改變):不再覺得自己別無選擇,而是相信這件事我可以負責、我可以改變。

教練(拯救者改變):不直接介入,而是選擇陪伴對方,從旁協助,但對方依然保有自我成長的經驗。

從上述的三種角色,可以發現,調整的關鍵在「自己身上」,也明確地回扣這堂講座的核心主題:「在關係裡,我們最先能負責的就是自己。」

事情不再只是對方的錯、自己別無選擇,或是過於介入他人的問題,我們可以拿回主導權,做出對自己、對關係,更有建設性的回應,創造正向影響。

別人的課題,不需要拿來自己修,當對方選擇待在「線下」狀態時,我們仍可以選擇待在「線上」,一線之隔在於,看見情緒時,就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Philip 再次提醒,角色的行為不是關鍵,而是出發點/動機,當背後的需求截然不同時,原先僵硬或是指責的肢體語言,將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認識線上、線下的狀態後,如果現在的你,正為人際關係所苦,你會怎麼做?

覺察自己,覺察自己創造的影響,為自己的影響負責任。

Philip Chan

邀請你時時地問自己:「現在在哪裡,正在扮演什麼角色?」當你察覺到時,就有機會引導自己進入「線上」狀態,為自己的影響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