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需要「重要他人」的陪伴,當陷入憂鬱不安時,每一次的陪伴都是在建立對人的安全感與信任感。而這些養分,都會成為未來面對挑戰的勇氣。

「親愛的河豚你好,你會怎麼描述曾經或是正在身處的狀態?」

「行屍走肉,想求救,可是怕丟臉、怕別人接不住自己那樣巨大的悲傷、怕別人被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覺得自己是累贅、沒有人是真正愛自己的。」

「你如何讓自己暫時或持續好過一些?」

「聽歌發呆,自己大爆哭一波。找朋友待在同個空間,儘管對方沒說話也知道有個人在。在情況好一點的時候,跟身邊的朋友講好某個暗號,只要自己掉下去,傳特定貼圖或是打特定暗號,對方就可以馬上知道自己需要幫助(這樣可以不用一直想著要怎麼跟別人說,導致最後都不敢找人求救)。⠀⠀⠀⠀⠀⠀⠀

但有人得過憂鬱症之後沒有再復發的嗎⋯⋯?我按照醫生的指示規律生活、運動、穩定服藥,用藥將近 2 年最後成功停藥了,雖然查的資料顯示還是有蠻高的復發機率,但很不希望自己再經歷一次那樣的深淵。」

同場加映:【拾光點滴】被診斷出憂鬱症,怎麼辦?心理師建議:爽快地吃藥,踏實消彌心中困擾

你能夠讓自己獨自爆哭一波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呢!這通常代表內心有個穩定的力量,雖然還很微弱,但至少某些時刻,不再那麼害怕爆炸性的情緒竄升。

精神分析中,獨處代表我們內心能夠存放一個具安撫性的人事物的能力。

它可能是外來的音樂、圖畫、影像,得以釋放內心的不安,你不害怕被這個人事物所傷害,不擔心被它所拋棄,你可以讓自己停留且身處其中。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藉由內在的想像,它可能是童年縮在被窩的溫暖、從爸爸那得到的幾句鼓勵、曾經和前任相處的安心感,這些正向經驗被你吸收,大多是無意識的,但在最需要的時刻從心底跑出來,緊拉自己一把。

孤單與人無關,而是我們內心是否具備存放與回播的能力。如同獨處並不分有沒有人在現場,只是有人在旁邊,能讓我們更相信心中的感受,明確地知道自己並沒有被拋棄。

對於深陷憂鬱的人來說,世界一片漆黑,就算原本有很多交心的朋友,可能也會在忽明忽暗的心智狀態中,感到其他人忽遠忽近。這是一種很可怕的感受,原本相信的人際關係變了樣,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懷疑他人是否會在身邊陪伴而不離開,也懷疑生命是否最終要獨自萎靡凋零。

我們需要重要他人陪伴,有些時刻甚至需要他們的保證,這很正常,因為我們內心沒辦法確定的時候,就需要倚靠外在的力量協助。這也是讓漆黑的世界中,再次照進微光的途徑。

對一個人來說,當他陷入極度不安,有時就像是退化為對世界陌生的小嬰孩,他需要媽媽的安撫,當他對世界感到畏懼而哭鬧時,媽媽能夠在身邊抱抱他,搖晃地哄哄他。


圖片|Photo by Cathy Mü on Unsplash

推薦閱讀:「允許悲傷,才是療癒的開始」憂鬱心理學:面對真實情緒,別被正能量給騙了!

每一次的陪伴都在建立他對「人」的安全感,每一次安撫也都在修復他對「人」的信任感。不斷累積與人相處的好感,直到我們慢慢長大,才能對世界的挑戰有足夠的信心,且知道自己不行時,還有他人可以依靠,可以再次縮進懷中。體悟到愛人不會離開,令我們感到大大的釋懷。

只是這些陪伴、安撫與修復的過程,並非一蹴即成,也並非過了某個階段就不再需要,因為我們內心始終有個孩子,偶爾會挫折,常常會沮喪,生命的無常迫使空虛寂寞席捲而來,也當然會再次感到憂鬱焦慮,但未必是重鬱症。

內心的孩子需要被抱抱、摸摸頭,重新想起過去累積的安全感與信任感。

延伸閱讀:星星教會我的三件事——一個憂鬱症患者在天文台的領悟

而剛開始或許不會這麼快,就像河豚你所做的,讓那些你愛的人待在身邊,靜靜的,這是個很好的方法,也替你開心有這些人的存在。

這是我們介於遠離他人與親近他人之間的過渡空間,不會被強迫接受嘮叨和建議,卻也能知道被在乎。

這個過渡空間的擴展,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重要條件。它讓我們不再是黑白分明的兩極化思維,而是可以涵納更多不確定性,可以看清世界的混沌屬性,然後,真實地認識自己與他人在世界中的樣貌。

巨大的悲傷像是泡泡,我們看見自己被扭曲的倒影,也誤以為那就是永久的自己。你不必急著把泡泡戳破,因為倒影或許想告訴你一些事情,是過去平面的鏡子不曾提起的。聽聽它的聲音,試著用公平與溫柔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