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總是努力把自己過得很忙碌,因為你害怕靜下來的時候,心裡出現的那個「吵雜的聲音」?給反射性人格的你:當你願意蹲下來,好好聽聽自己的聲音之時,你會發現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感動。

你也是這樣的人嗎?

  1. 回覆訊息的速度很快
  2. 害怕別人等待,也不喜歡等待人
  3. 不喜歡 App 上有紅色的數字通知,一定會歸零
  4. 永遠先處理別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
  5. 容易在網路上面看到一個廣告就被燒到
  6. 容易分心,劇情無限展開,隨便刷到一個社群動態,就會開啟好多個「分頁」

我前幾天在冥想(很愛在冥想的時候想東想西,好孩子不要學)的時候突然發現自己是反射型的人,這其實不是一種很嚴謹的人格定義,只是我隨便發明出來的名稱,用來指稱那種「無法等待也無法讓別人等待」的人,想要很快地解決一些事情、完成待辦清單,否則會有很多焦慮。

可是如果真正仔細看,就會發現這些人常常只是在「虛忙」,藉由忙碌別人拜託的事情,來逃避自己真正重要的事情。這種人真的無法接受的,是「不確定」的感覺,當訊息被回覆了、事情完成了,這個不確定的焦慮就會落地安穩,這是我們一輩子所追求的東西。


圖片|作者提供

形成反射型人格的原因

反射型的人還有一個狀況是,很容易在意別人的看法、擔心別人會對自己怎麼想,也因為這個擔心,總是把別人的要求看得比較重要,而忽略了自己也有自己的需求。

每次完成別人拜託的事情,心中就會有一種滿足感(耶,我被喜歡了、被稱讚了),或者至少會有一種焦慮解除感(太好了,我終於沒有欠人家了),可是卻忽略了,或許自己生下來本來就沒有欠別人什麼,為何要覺得自己「得」做一點什麼,才會比較心安呢?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 30 歲焦慮?致迷惘中的你:學會對社會要求說「不」,誰說「乖」是一種稱讚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反射型的人呢?

其實這樣的人,背後典型的狀態是「焦慮」,不論是人際上的焦慮,或是對於「沒有完成事情」的焦慮,好好利用這個焦慮,其實蠻不錯的,因為可以做好很多的事;但如果被這個焦慮給抓住,很有可能就是一整天都在做一些「廢事」,然後以為自己完成了很多,結果都是不重要的事。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很典型的狀況是,有些人真正的關鍵在於「怕安靜」,因為只要靜下來,就會發現內心的聲音開始吵雜起來。

由於不太習慣跟內心的聲音溝通(和這些聲音溝通,是需要花費「溝通成本」的,你可以把內在的世界想像成是一間公司,那些聲音就像是一些和你格格不入的同事或主管),所以有些情緒或感覺,寧可選擇忽略、做別的事情,也不願意拿來面對自己。

久了之後,這些逃避就會累積成焦躁的感覺,然後會讓你更想要逃避內在的情緒,所以你就變成每天都在瞎忙,但依然覺得空虛。

那該怎麼辦呢?我目前的做法是,每天給自己 30 分鐘的 Me time,這個時間是留給自己的,可能是靜坐、可能是瑜伽、可能是運動(我覺得騎腳踏車很有用,但大家要記得戴口罩),也可能是就是坐在那裡盡情地寫字,讓內心的那些聲音,有機會可以出來吵鬧一下。

你可能會說,過去一直以來我和自己溝通常常沒有結果,還是有一些負面的聲音一直出現、還是有一些「巨大的自己」沒有辦法打贏,每次都覺得很無力,那該怎麼辦?


圖片|Photo by PanKR on PIXTA

同場加映:「讓周遭靜音,就能聽見自己的聲音」別讓他人評價蒙蔽了真實的自我

打不贏,就不要強求打贏

我以前也是這樣想,但我後來發現了一件事:達成結論並不是溝通唯一的目的,有時候光是讓彼此有機會表達,就能夠挪動一些僵局。

換句話說,打不贏就不要強求打贏,有打過就不錯了,一個參加就得獎的概念。

這件事情在人際溝通或者是和自己溝通上,都是一樣的,所以從今天開始,給自己一點點時間,每天有機會讓內在的聲音打架一下,胡思亂想一番,然後一邊調整呼吸,給自己這種允許,就是一種很棒的溫柔。

然後你會發現,當全世界都沒有人可以聽見你的時候,你還願意蹲下來好好聽見你自己,那會有一種很深很深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