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過一天,不論我們情不情願,「30 歲」終究會如期而至。但慢慢地我們會發現,真正困住我們的不是年紀,而是心態。


圖片|《三十而已》劇照

即將邁入 30 歲的我最近心情格外煩悶,可能最近發現身邊的人有了蠻多變化,有人被求婚,有人結婚,有人懷孕,有人買房,有人創業等等,每個人都在社交媒體上曬出自己的 Big Move,而我就像是個傻傻的電視觀眾,坐在電視前觀看這些故事情節,但都與我本人完全無關。

上週六約了好友 Judy 吃飯,她帶了能看前世今生的朋友 A 來我家吃飯,素昧平生的 A 看到我劈頭就說:「感覺你整體是開心的,但笑容底下有種被卡住的感覺!」

聽完後我大喊說也太準了,幫她添了一碗獅子頭問她該如何應對,她只笑笑地說了一句:「現在就是你靜下心來思考的時刻,可以多去探索新事物,並藉由這些嘗試,了解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

古人說三十而立,然而現在大多數的我們即使到了這個歲數,可能還是沒車沒房沒男人,做著還不錯的工作,經濟上沒什麼困難,週末跟朋友吃飯喝點小酒,抱怨工作與約會對象,宅一點的在家追劇,然後可怕的週一又再度降臨。

同場加映:「肚子餓時覺得空虛,填飽了又覺得孤獨」從《浪漫的體質》到《三十而已》說出三十歲後的愛情

用一句成話來概括 30 歲,那就是「進退兩難」,無論工作愛情都有這種強烈感受。

工作上,不再是公司最年輕的人,Z 世代來勢洶洶,無論你再會玩 IG 或抖音,你對年輕世代的了解都比不過他們,做錯事情也不可能有人會說因為你菜鳥而原諒你;

卡在中間的我們不上不下,有些比較幸運的人開始變成小主管,但離掌握實權的大老闆還遠得很,說殘酷一點,我們其實也就是老闆們較為資深的助理,就像從穿著 PRADA 的惡魔裡 Andrea 變成 Emily,該做的鳥事一點都不會少。

愛情上,無法像學生一樣談著單純無負擔的戀愛,以前只要感覺對了,其他都不管狠狠愛下去;出社會開始有收入眼光開始變高,開始會考慮對方的工作家世背景是否門當戶對,價值觀是否相符,對未來的規劃等等等。

愛情市場很像購物網站,當你開了一大堆篩選條件,選顏色,選季節,選款式,結果發現最後剩下來的商品,不是你買不起不然就是早已售罄,就像好男人不是被挑走或是你惹不起,剩下的又看不上,只好默默的關掉購物網站,回去睡一覺。


圖片|Photo by Sebastian Coman Photography on Unsplash

於是我認真田野調查問起身邊人 30 歲前的感受,大致分 3 種類型。

Type A:結婚派

生活以家庭與另一半為重,沒小孩的可能整天跟另一半出去玩樂,有小孩可能就整天圍著小孩轉,大多數的人都是會用賺錢養家糊口為重心,在小孩的吵鬧聲默默度過 30 歲。

Type B:工作狂

整天與你談論的都是工作,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要存多少錢,要買什麼樣的房子,要升到什麼職位清清楚楚,雖然偶爾抱怨工作辛苦,但你還是會看到他們甘之如飴的往前衝。

Type C:小確幸

也就是大多數的我們,享受生活中美食美酒的快樂,工作上還行不至於太差,但好像企圖心沒有像那些工作狂那麼強,大多數單身的我們不願將就,所以也就這樣過著下去。

誰優誰劣?其實還真沒有。

我相信每種類型的人們,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都曾想過如果自己是另外一種類型的生活會是怎樣?

就像電視劇《荼蘼》一樣,無論方案 ABC 都有它的好與壞,沒有一個選擇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就像我當年買單程機票飛去北京工作與疫情回台工作,每條路都有它歡樂與悲傷的地方,沒有一條人生道路能永遠風景明媚,大家都很愛說 30 歲以後決定很難,但真正困住你的並不是年紀,而是你自己。

推薦閱讀:每段人生都有《荼蘼》時刻: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方案


圖片|Photo by Sergei Solo on Unsplash

為何面臨 30 還會焦慮呢?根本上我覺得是社會與同儕壓力。

小時候父母或長輩老師常說 30 歲很重要必須定下來;雜誌常舉辦 under 30 風雲人物票選;或是電影裡面 30 歲的人總是光鮮亮麗,但真實世界的我們大多數都還是過著平凡的生活,看著身邊的人做出的 Big Move 開始焦慮慌張。

這種焦慮不見得是壞事,反而像是在為自己準備一份年報,讓你靜下心去檢視這些年來的自己。

工作沒有功成名就,但至少知道內容是喜歡的;愛情上單身,至少知道哪些類型男生是不要再碰;生活上找到自己喜歡的興趣,可能是品咖啡、烹飪、插花、跳韓團舞、喝酒派對等。

就這樣一天又一天,30 歲終究會溫柔地如約而至,當你吹完蠟燭後,會發現也就是老一歲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