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過度煩惱並不會幫我們解決事情。你知道嗎,我們擔心的事,有很多都不會發生⋯⋯

試著把專注「結果」的心態,轉移到「過程」,當我們做好每個環節,結果會比我們想得還好。

這世界是由不安所組成的。從這層意義上來講,「適度的不安」對人類而言十分重要。它讓我們將注意力放在世間萬物上,促使我們得以「躲避危險」或「預判先機」,然後再繼續衍生出社會機制,文明、文化因而蓬勃發展。

但是這種不安全感若超過一定的程度,人們就無法專心在眼前必須要做的事上,有時還會因超出自身可承受的範疇而生病。

究竟我們該如何劃清界線,取得折衷的平衡點呢?

雪梨大學的薩柏(Marianna Szabo)與新南威爾斯大學的拉維邦德(Peter F.Lovibond)曾做過與煩惱有關的研究調查。

「人到底在煩惱什麼?」

從這項調查中,可得知大約有近半數(四八%)人的煩惱與「解決問題的過程」有關。換言之,結論是有一半的人都在苦惱「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才好」。

另外,這份調查也明確表現出「愈是認為結果無法改變的人,就愈會對各種解決方案持否定態度」的傾向。

當人堅信「無論做什麼都注定失敗」時,他就更無法邁向解決問題的道路。而且具有這種傾向的人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除非發生別的事,不然會繼續煩惱下去」。要是沒有什麼會讓這種人嚇一跳的突發事件,他們就會陷入憂慮之中,無法自拔。

同場加映:早晨正向練習:有一種煩惱,叫做「我不想要煩惱

不過,換個方式來說,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人總是在擔心一些只要發生某事轉移注意力,就會拋諸腦後的問題。

沒錯。在大部分的狀況下,一般人都不是針對當下發生的問題感到煩憂。

「萬一事情演變成這樣,我該怎麼做?⋯⋯但如果是發生這種情況呢?要是我做不好怎麼辦?」人會像這樣一直持續思索著尚未發生的未來。

關於這一點,賓州大學的博柯維奇(Thomas D. Borkovec)等人發表了這樣的研究報告:「一般人所擔心的事情有七九%不會成真,其中一六%的突發事件只需事先做好準備就能妥善應對」。

意思就是,擔憂轉變成現實的機率為五%。這五%機率所發生的事是我們完全無能為力的,像是前所未有的天災等等。剩下大多則是「如果準備得當,即使成真也沒關係」的事。

在出現煩惱源頭時,請不要基於「事情會變成什麼樣子」的不安而行動,而是要以「我想達成這種結果」的心情來思考,了解自己該如何採取適當的應對方式、策略和事前準備。

愈是去探尋讓自己消極看待事物而提不起勁的原因、做不到的原因,就離解決不安愈遠。


圖片|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在感到不安的時候思考,煩惱也不會消失。

在相關研究方面,康乃爾大學的心理學家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和梅德維克(Victoria H. Medvec),過去曾做過與「後悔」有關的五項調查。

他們透過面對面訪談、電訪、問卷調查等方式,以男女老少為對象實施廣泛的考察分析。結果得知,雖然人會牢牢記住短時間內「不小心做了這件事」的後悔感,但對長期「沒做」的事,後悔的記憶卻更加深刻。

推薦閱讀:總是在顧慮過去、擔心未來?練習與身體對話,把情緒帶到當下

此外他們還發現,那些因未曾採取行動所產生的悔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增加的趨勢。

雖說「做完後悔」勝過「沒做而後悔」,但如果從漫長的時間跨距來縱觀人生,便會發現這大概就是事實的樣貌。

一樣是要煩惱,選擇用積極的態度煩惱很重要。請試著以採取行動為基礎來思考,去想「該怎麼做才能解決」,而不是「假使解決不了的話該怎麼辦」。有意識到這種態度的人,或許就是那些能切實感受到「結果自然隨之而來」,並且毫不猶豫行動的人吧。

How to UNTHINK

世間所發生的事,絕大多數都是可以處理的事。只要這麼想,我們就能積極面對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