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認識另一半的家庭、家人,能讓你了解伴侶,這是關係相處的必修課之一。

這門課程沒有正確答案,相信你能在另一個家庭以更自然、讓彼此更舒服多方式相處,同時能保有自己的角色、獨立思考的能力。

比起同儕更早步入婚姻,身邊不時有些朋友會來請益我這個先修班同學,關於見另一半家長的眉眉角角。

先說說對於見家長這件事情,每一對伴侶可能有不同的想法,適當的時幾點也不同,如果有一天,你即將與另一半家庭見面相處,可以做好心理上與具體行動的準備,讓「這堂課」的能有好的開始。

為什麼要說這堂課呢?因為這件事需要永遠把自己當作學習者,每個家庭背景、文化氛圍都相當不同,涉及更多人事物,比起長期相處的另一半,在家庭中可能有更多你不知道的事情,需要不段的覺察與適應,把自己當做學習者的角色,可以減低你的焦慮感。

如果「選到的課」對你來說比較難,我相信你也會想辦法學習與克服,不至於直接「退選」。如果你選到的課比較簡單,那麼恭喜你,可以在舒適圈中好整以暇些。必須先說,每個家庭、家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價值,在這邊我會盡可能以通則的方式來分享。


圖片|Photo by Atstock Productions on PIXTA

拜訪對方父母究竟要不要送禮?

這件事你可以適當的和另一半討論,但記得你需要有自己的意識,怎麼說呢?因為很多時候另一半的角度,不一定是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

有些隊友根據過往經驗告訴你:不需要送禮物吧!每次出去玩帶了伴手禮他們都叫我不要花錢,沒有特別缺什麼就不用送了。不過這完全是從家中晚輩的角度出發,但今天身為另一半、身為客人,那還是要以不同的角度思考。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記得這句話。當然,這裡指的是初次見面,隨著彼此更熟悉、更認識對方家庭,會有不同的因應方式。

可以問問另一半家人的喜好,如果沒有特別的,簡單的伴手禮是不錯的選擇。

說說我自己的經驗,有準備過簡單的水果、點心、旅遊景點的伴手禮,不用花大錢,重要的是心意和得體,所謂的得體,就是避免踩雷,像是對方不吃牛肉,卻準備牛肉乾可能就會挺尷尬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完全摸透他人的喜好,但至少掌握這些大方向:喜不喜甜、葷素、是否有三高需要注意健康飲食等。

隨著認識時間更久,太多的禮數反而會顯得生疏,可以根據與另一半父母熟識的程度在後續做出調整,因此在後續偶爾有一些小禮可以適時分享,如果太過頻繁或是刻意有時反而會造成反效果,當然這都要取決於每個家庭的氛圍。

透過家庭更認識另一半,來場開放式對話吧

從自己與身邊大部分的人的經驗,要見另一半家人,尤其是長輩需要克服不少心理上的障礙,緊張焦慮是難免的,相反地若是今天一直無法見到另一半家人,又是另外一種焦慮,害怕對方還有「其他想法」,害怕自己不夠了解另一半等等。

因此,與其如此我們就以開放的心態來看待「見父母」這件事,透過對方家庭更了解彼此,如果這一天還沒到來,那麼你還有很多時間可以做準備,這場和長輩的對話如何能讓你更舒適些。


圖片|Photo by Fast&Slow on PIXTA

延伸閱讀:你的父母不是你的父母!成年子女該釐清的親子關係

回歸正題,如果有機會和另一半父母交流,以下方向給你做參考:

1. 怕主題太嚴肅,主動帶出日常生活緩和氣氛

初次見面難免會遇上一些像是面試的問題,畢竟在完全不認識的情況下,一般來說想到認識一個人的方法並不多,更容易大多環繞在工作、家庭、個人背景等等,當然這沒有一定,完全看每個家庭的氛圍。

為了避免讓接下來的飯局成為面試,你可以主動寒暄能緩和氣氛,剛剛來吃飯前在做什麼?搭什麼交通工具抵達等日常的對話,越是讓你頭皮發麻的話題,像是工作這類生硬的內容,就盡量帶往生活化。

舉例來說:聊到工作內容比較嚴肅,有時解釋半天也害怕對方有聽沒有懂,稍稍用比較簡單的方式描述而不要用太多自己專業領域的術語,以後有時間可以再慢慢說。

你可以多談談工作的其他問題,公司地點、公司氛圍、上班的餐飲,這種軟性話題,大家都能獲得參與感,避免形成少數人的小視窗。

當然不只你回答,有時候也可以適度的提出問題,可以與伴侶相關,像是「成長經歷」就是個不錯的主題,這是你與對方父母最重要的共通話題,也能藉此更認識另一半。

2. 發揮學習者的精神,突破同溫層對話

在前面的段落提到,要把自己當做學習者,如果不幸的,今天的對話主題你完全不熟悉正好是發揮學習精神的時刻。

舉例來說,對方的家庭正在討論投資股票,你完全沒有參與到他們所投資的標地,甚至對投資一竅不通,完全插不上半句話,那麼也不要太排斥。「與其擔心害怕,不如趁著這個機或吸收新知」。

適度的提出「為什麼」「是什麼」「或許我也可以學習看看、嘗試了解」,讓自己以學習者的角度參與其中,如果選擇放空後面可能很難再加入話題。

當然,你無需刻意裝懂,網路社群發發達加深我們活在同溫層與舒適圈的對話,這個時間是正是突破界線的時刻,試著去聆聽來自更多面向的看法。問「是什麼」與「為什麼」可以讓對話沒有間斷持續進行,也不用害怕自己詞窮或是空氣瞬間安靜的窘境。


圖片|Photo by Pangaea on PIXTA

延伸閱讀:如何在成年後與父母自在相處?練習跟父母當朋友

見對方父母必勝的 2 個關鍵攻略

自己從交往到結婚,不論和對方父母相處,或是另一半與自己的父母相處,如今我也修習過不少堂課程,持續的觀察和調整互動模式是必然的,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如果從心理學角度出發,還是能掌握到初次見面的關鍵攻略。

1. 善用相悅定律

根據「相悅定律」人與人之間的喜歡是互相的,喜歡會引起喜歡、討厭會引起討厭,用友善的方式待人、見面時多一點讚美,能促使對方更喜歡與你相處,更瞭解你並建立信任感。

掌握「相悅定律」的互動交流能讓你增加好感度,當然我會認為適度的讚賞和阿諛奉承是不同的,用語不過度的誇大,以客觀的方式論述才能讓對方真正感受到讚美。

另外,用心去感受對方的興趣與喜好,更自然的拉近彼此距離。如果不確定對方的興趣喜好也不用硬逼著自己聊下去,你可以問問對方更近一步的資訊,當作是長知識也好,另外,也可以試著談論自己的興趣喜好,讓交流互動產生,彼此之間才能有源源不絕的話題。

2. 掌握非語言互動

剛剛討論大多是語言訊息的互動,然而在交流過程中,非語言訊息在互動過程中也相當重要,尤其是在初期認識的過程中,也經常藉此來了解一個人。

想告訴你的是,其實交談的對話內容,只是互動中一小部分,其他的交談過程中非語言互動也要特別注意,舉例來說,就算是不感興趣的話題也持續聆聽,一方面是避免閃神,也可以注意席間成員用餐狀況,尋找餐巾紙、菜單可以幫忙遞送或是協助呼叫服務員、發現杯中茶水沒了,也能協助添加。

最後,盡量避免成為低頭族,建議直接把手機放包包吧,如果真的有重要的事情,先和大家告知一聲再處理,畢竟是難得的聚會還是盡量保持交流的時間吧!

透過認識另一半的家庭、家人,能讓你了解伴侶,這是關係相處的必修課之一,當然這門課程沒有正確答案,以上從自身經驗與心理學角度讓你作為參考,相信你能在另一個家庭以更自然、讓彼此更舒服多方式相處,同時能保有自己的角色、獨立思考的能力。

對你來說與不同家庭的對話有很多機會可以開拓視野,若是這樣想的話,壓力就不會那麼大了,祝福大家都能找到屬於你們的互動方式,更了解彼此,並展開更多愉快的對話。

關係是一輩子必修、洗滌心靈是日常,更多關係相處學,歡迎來 IG 與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