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夢境與潛意識,佛洛伊德和榮格各有見解,不論如何,夢境與現實脫不了關係,夢境展現的可能是提醒、也可能是補償⋯⋯或許,還能給你解答。

《故事裡的心理學》以深度心理學作為分析的核心,從中帶入「夢與潛意識」、「永恆少年」、「陰影」、「個體化」四大主題,這些都是心靈成長極為關鍵的課題,卻也往往是現今生活中,人們隱約可以感受到,卻又偏偏很難去面對的課題。

夢境只是意識的垃圾桶?

夢是進入潛意識的通道,也是展現自己的窗口。雖然有許多人試著替夢境理出邏輯,但咸認最為知名的則非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莫屬。

他相信外顯的夢境經過了相當程度的扭曲,而且主要反應著性的情結。他的學生,也是分析心理學的創始人榮格則將人類的意識再向下挖掘,直至古老的黑暗。

榮格相信,夢境裡蘊含著潛意識的智慧,它不是佛洛伊德說的那樣,只是意識的垃圾桶。夢想傳達的就是它如其所是的樣子,更多時候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補償,只是意識層面的自我不見得能解讀它的語言罷了。

如實地說,他們兩人都成功解讀了夢境的某些元素。夢確實如佛洛伊德所認定的有所扭曲,但其情節基本上接近榮格的見解,也就是潛意識的提醒與補償。

易言之,解夢確實有其基本原則,但當中的例外並不比原則少。或許可以說,心靈的疆域有多大,夢境的可能性就有多大。


圖片|Photo by fizkes on PIXTA

你會喜歡:心理學讀夢:剖析夢境,挖掘你生命裡隱藏的傷口

夢境的「超越功能」

佛洛伊德提出了著名的夢境公式:「夢是願望的滿足。」潛意識是大方的。

它樂於給我們解答——只要我們願意祈求。許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長久苦思得不到解答的難題,在夢境裡得到了指引。榮格將它稱為「超越功能」。

這種現象曾出現在許多科學家的回憶錄中,例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就是因為夢見一條咬住自己尾巴的長蛇,從而驚覺這就是困擾學界多時的苯分子結構,他醒後大喊:「我知道了!苯分子是環狀結構!」

著名的物理學家波耳也是在夢裡發現了原子的模型結構,這種例子多得不勝枚舉。因此榮格得出結論,治療師不能過早地解除病人的身心症狀,因為在具創造力的解方出現前,身心必須經過難熬的衝突與拉扯,源自潛意識的超越功能才會現身。

夢境與現實疏遠的危機

此外,夢境很容易讓我們失去自我感,因為我們既是造夢者、演員,又是觀眾。

意識的自我無法洞悉潛意識的安排,甚至會深深地相信自己在夢境裡面的角色與劇情。性別交換、死者復生、古今對調,這些醒來後再明顯不過的瑕疵在夢境裡卻讓我們深信不疑。

存在心理學認為,意識具有超越的性質,它的焦點永遠朝向外部。

所以我們的自我其實需要透過與環境互動來自我界定,否則我們將會失去認同的根基。想想那些不再上學的孩子,那些失業之後拒絕出門的成年人,與環境的疏遠往往會給他們的自尊與認同帶來再次地削弱,因為意識失去了關注的對象,從而也失去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