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 A

“你不是說對他沒有激情嗎?怎麼不離開去找可以給你激情的人呢?”

“因為他對我還不錯啊,還常常送我禮物包包,幫我打掃房間。而且我還挺滿意他對我好的方式。”

 

主角 B

 

“你都不愛他了,為何還和他在一起?”

“如果我離開他,可能就找不到更好的男(女)朋友了。現在就暫時騎驢找馬吧。”

 

主角 C

 

“為什麼你不要離開那個爛人啊?他對你動手動腳的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也。”

“可是我和他在一起已經八年了。如果現在分手,不是就浪費了我之前付出的青春?”

 

如果不一個人了,會選擇離開他嗎?到底在什麼情況才會狠下心,揮一揮衣袖就離開呢?為什麼有些遭遇家暴的女生們,即使受到身心靈的傷害,還是選擇留在那段關係裡頭?關係裡頭的兩者,為什麼即使感到不開心、經常爭吵,但卻不願離開彼此呢?

 

對於這一些問題,社會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者們提出了能解釋在一段親密關係裡,兩者決定去留的因素。

 

 

由上圖可見,對於關係的滿意程度(Satisfaction level)、投入的資源 (Investment size)會增加對親密關係的承諾程度(Commitment level),而承諾程度會正向影響堅持留在關係中的可能性(Probability of Persistence)。反之,當認為有獲得其他更好的可能性(Quality of Alternatives)的時候(更好的伴侶或更好的生活),承諾程度就會減低了。

 

所以,我們對自己的另一伴越滿意、越開心、就會擁有更高的承諾,亦會更願意繼續這段關係;而當投入的資源越多時,亦會增加承諾程度,因為當顧及之前所付出過的種種,就會猶豫是否應該放手(這個和非理性的人類認知謬誤 Sunk Cost Fallacy 是同樣的觀念)。反之,當越容易獲得其他更好伴侶或認為沒有他的生活會更優質時,對此段關係的承諾程度就會減低,就會容易地和現在的伴侶說再見了。

 

簡單的來說,無論是分開還是繼續手牽手地走下去,關係裡的成員認位哪個選擇的利潤大於成本時,就會傾向於該選擇。

親密關係裡頭,還是逃不過殘酷的經濟考量啊。

 

看回故事的三位主角,

沒有激情,仍舊選擇留在現任關係的主角A,對關係的滿意度還算高。自己的另一伴滿足了自己的種種需求,再加上主角A不認為在離開另一伴之後生活品質會變好,因此即使不愛,也不選擇離開。

利用騎驢找馬手法的主角 B,擔心在離開現任男友後,再也找不到更優質的伴侶,也擔心在離開後,生活會否變得更符合自己的理想。對未來未知的恐懼,使她也還在猶豫著,沒有愛的基礎下,是否應該勇敢地走出這段關係。

付出了青春歲月的主角C,情況就更複雜了。曾經付出的種種,除了青春,當然還無可避免地包含了曾經給予的心思、陪伴、物質、金錢等等的投資,在過去希望這段關係變得更好的投入,在非理性的人類式思考中,卻變成了阻止家暴悲劇繼續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絆腳石。

 

姐妹們,睜亮你的眼睛,打開你的心房,這世界永遠有更值得自己去愛、去付出的人,如果為了一個不珍惜自己的人而放棄了許多未來更美好的可能性,讓種種的思考謬誤遮蔽了在未來路上默默地等著你的那個人,那豈不是很傻嗎?

 

 

 

 

找到愛的方向

〉〉不愛了,其實就是最好的答案

〉〉【愛情投資學】學會放下

〉〉愛情中,最重要的還是態度

 

圖片來源: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