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下不停,總感覺憂鬱的因子像是蕈菇一樣從體內長出來,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勁,看著窗外滴滴答答的落雨,好像要被灰灰暗暗的氣息掩埋。

你,也曾經有過「雨天憂鬱」嗎?

「⋯⋯幾乎不間斷的雨勢,也讓不少台北、宜蘭的民眾崩潰,抱怨『衣服都曬不乾』、『下雨下得好厭世』,但最多人的疑問,就是到底要下到何時。」

——聯合報

在 2020 年的最後一個月裡,看著在台北的朋友在臉書上不停哀嚎這雨天還要持續多久,抱怨因為雨天而帶來的生活不便之外,更像上面新聞內所提的:「下雨下得好厭世」。

雖然早在 2500 年前希波克拉底就有討論天氣與健康狀況的關聯,但近代醫學與心理研究技術的發展,讓學者們可以更科學化的探討「壞天氣真的會影響我們的自覺健康狀態嗎?」

於 2004 年一篇探討個人的自覺健康狀態與天氣好壞的研究中[1],有 54.6% 的參與者覺得天氣會影響自己的健康狀態,天氣越差,越容易造成頭痛、關節疼痛等的生理上的問題;不過,這篇研究也反應,壞天氣更容易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如:容易感到無精打采、易怒,甚至憂鬱(depression)等。


圖片|Photo by Todd Diemer on Unsplash

「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不同,如何做出區分?

進一步探討天氣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前,想幫各位讀者們針對「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詞,提出一個更為精確的解釋。

雖然很多的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像是:憂鬱、焦慮狀態、或是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等彼此有所關聯,但其實是不一樣的狀態。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心理健康是:「在日常生活的壓力狀態下,我們是否能夠調適(cope)且在工作上能夠有生產力(productively)。」

想要做心理健康的自我檢測,可以透過問自己:「今天過得好嗎?」、「有沒有感到成就感?」、「能不能享受生活?」來做初步判斷。

此外,良好的心理健康可以調節我們日常工作與休息間的狀態,使我們在勞動後不會有太重的疲憊感(burnout)。

但,因為牽涉到每個人的認知、情緒,以及社會參與上狀態不同,預防心理健康出現問題不像預防新冠肺炎(COVID-19),可以透過一些措施(勤洗手、戴口罩,或維持社交距離等)降低風險。

這幾年間,不論是世界衛生組織、各國政府部門,或是心理學者們,都在探討影響心理健康的關鍵因素。

讀者可以用一些簡易量表來自我評估心理健康狀態(像是心情溫度計),以預防產生心理疾病的風險,若檢測後發覺有情緒困擾的狀態,建議直接尋求醫療專業的協助喔!


攝於墨爾本街頭的心理健康倡議海報。圖片|作者提供

那麼,雨天,會影響我們參與社交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有許多學者開始深入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囉!

天氣真的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嗎?

近年來有研究確立了晴天與個人成就感之間的關聯性[2]:有出太陽的日子,可促進受試者個人生活及工作狀態時的成就感,也證實:「天氣晴朗的日子,真的可以讓人感到開心。」

而另一篇於 2017 年所發表的研究[3],討論在旅行中早起準備搭乘運輸工具到下一個景點的旅人們,其各種情境與旅遊情緒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若是早起通勤時遇到下雨或是下雪等壞天氣,真的會讓旅人們在旅途中感到沮喪與不愉快。

那日常生活裡呢?最近出刊的一篇研究文章[4],特別收集了 115 位上班族在連續 457 工作日中,早起上班時的天氣狀態(晴天-豪大雨),並紀錄受試者每天的工作狀態、成就感,以及工作後的疲憊感。

分析資料後發現,上班途中的天氣好壞,會與當天心理健康狀態呈現正相關性,而好天氣也會為上班族的情緒、工作成就感產生心理健康上的正面支持。總結這些研究的結果:

如果起床上班時是個出太陽的晴天,這一天的心理健康、工作情緒,以及工作上的成就感都會有正向發展,也會降低下班時所產生的疲憊感。

但,天氣不在我們的掌握之中,中央氣象局也預測了在 2020 年的冬季,台灣北部可能真的會經常面臨下雨的狀況。

那麼,我們該怎麼來調適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呢?在這裡提供了三個讓大家可以試試的方式:

  1. 跟朋友聚聚:即使下雨,天氣冷剛好提供機會讓你與朋友揪團,不論是去唱歌,或是一起吃飯,讓自己因天氣而受影響的壞情緒得以在與朋友相聚的時光裡中排解。

  2. 做做運動:這 10 年來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運動可以提升我們體內的神經傳導物質,進而改善我們的情緒[5]。所以,讓自己在室內做些運動吧!像是瑜伽、健身房運動,只要是讓自己感到「稍微費力」的運動就可以了。

  3. 找人聊聊:記得,你並不孤單。建議找個你信得過的朋友一起聊聊,或是傳個訊息問候久未碰面的朋友:「你好嗎?」(不過若已經有負面情緒,還是建議直接尋求醫療專業協助!)

記得:

我一直沒有走遠
天再黑我還是等在雨裡面
陪你一起度過下雨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