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專文精選】大家都聽過「工作後很難結交到好友」的說法,然而對內向者而言,工作反而是重要的拓展人際關係的來源。

小時候,有一種遊戲是全班圍成一圈,坐在自己的椅子上,順著固定節奏拍一下手、拍一下桌子,抬左手說自己名字,再抬右手說下一個指定者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人就要繼續下去。如果有人叫不出名字或跟不上節奏,就要接受處罰。有那麼一次,我輸得奇慘無比。

其實為了避免受到處罰,遊戲前我已做好萬全準備——早早就想好萬一被點到時要叫誰的名字,並在心中一直默念,免得突然被叫到時,我會傻愣在那裡,畢竟成為全場焦點時,腦袋會強制關機也是內向者的特點之一。

剛開始,遊戲進行得很順利,直到我的「暗樁」不知為何開始哭,被老師判定暫時退賽,好巧不巧,她還沒哭完回座,我就被叫到,下意識裡就點了她,那是我第一次輸。接下來,被同學發現我只會點同一個人之後,他們就接連對我發動攻擊,而我就像個壞掉的機器人,只會重複點那個被退賽的同學,然後一直被處罰。

「這也太傻了吧,到底在堅持什麼啊?」你可能會這樣想,但在我的內向設定中,玩這種遊戲,只能點最好的朋友,而我最好的朋友只有一個。

閒聊得先「準備好」

「上班時,妳看到大樓警衛都怎麼辦啊?我每天都超怕對到眼要打招呼。」

「我教妳,先發制人。妳先跟他說大哥早,趁他回妳早安時,快步通過就好了。」

「如果他繼續跟我講話怎麼辦?」

「嗯⋯⋯這個我還沒辦法突破。」

這是我與一位菁英女生的對話。若不開口,我想不會有人發現能夠創業、帶領新創團隊,業務開發能力超強的她,竟然連大樓警衛都搞不定。

對內向者來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與人社交,就像得赤腳踩過地雷區一樣。也許是早餐店老闆的一句「妳今天比較晚喔」,或隔壁夥伴走過來說「妳昨天幹嘛去了,怎麼看起來這麼累?」都會引爆我們心中的小劇場。

「天啊!我該說實話嗎?這麼短的時間,我根本想不出怎麼敷衍她,可是我真的不想跟老闆娘承認出門前跟老公吵架啊!現在氣氛已經有點僵了,我再沉默下去,她會不會覺得我很難相處,怎麼辦?快想呀!」

資深一點的內向者如我,有一套對付閒聊的標準作業流程,譬如輕描淡寫地「對呀」,然後迅速飄走。雖然通常會直接讓對話畫下句點,但比起句點,我們更害怕把有限的能量花在警衛、早餐店老闆娘或健身房裡的熱心民眾身上。

但同樣一招用在同事或朋友身上就不行了,有限的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句點王通常不會有好下場,尤其是在職場上,句點王就等同於手中緊握一張離開核心搖滾區的單程車票。那麼,內向者的功課就變成了如何讓別人覺得自己很有能力、很有趣,可是不用講太多話。

關於「朋友」,我說的其實是⋯⋯

我定義的朋友,或許與一般人的定義有點不一樣。我以前總是很驚訝有人可以把一面之緣的人也稱為「朋友」,或才認識半小時就好得像閨蜜一樣,但漸漸社會化之後,我也發展出好幾種不同定義的朋友。

在職場上或開發業務時,如果說某人是我朋友,那個人可能和我見過面,但沒有太多交集,畢竟職場上的重點是供需、專業、信用,而不是週末是否一起玩樂;

私人場合中,如果說我有個朋友要介紹認識,那可能是比較熟悉,或有共同興趣的人,也可能是相談甚歡但認識尚淺的人,為了短時間內解釋我們之間的關係,一律用「朋友」作為代名詞,兩者都是社會化過後的定義。

但對我自己來說,真正的朋友,是指很熟、可以互相信賴、相處起來很沒有太多顧忌,甚至彼此家人都認識、有困難一定會兩肋插刀、互相幫忙,大概就是不講意義,只要講義氣的莫逆之交。

對內向者來說,這簡直是直接刷掉五百人的條件,因此在這種定義下,我的朋友很少,搞不好哪天當我淪落天涯、需要金援時,銀行隨機電話行銷問我要不要借錢的人,都比我真正的朋友多。

推薦閱讀:世界離你而去,他卻沒放棄你:人生一定要結交的四種朋友

難以拓展的工作人際關係

朋友少真的沒問題嗎?講好聽點,是精兵政策;其實也就是人單勢孤,剛開始確實不太吃香。朋友多的好處就是資源多,不管要找人一起出去玩、湊咖團購,或分享好的工作、學習機會,只要基數夠大、同個生活圈或同溫層人數夠多,要進行各種連結都會比較快速。

但內向者可能就沒這麼幸運了,想找人一起玩樂得面臨湊不到咖的窘境,或是換工作時,只能透過人力銀行一筆一筆尋找。

職場上的困難尤其明顯,老闆會覺得你沒辦法很快跟大家打成一片,搞不好是個孤僻或不合群的傢伙,即便工作表現很好,主動幫忙同事也無濟於事;同事們則是覺得你很有距離,尤其在討論事情時總是直接進入重點,少了開頭的哈拉打屁帶動氣氛,事實上是因為你覺得哈拉打屁比討論正事更傷元氣,總不能一開始就氣力放盡。

無論怎麼吃虧,我仍必須說:在亞洲或北歐職場的內向者,都比在美國的內向者幸運多了,因為文化不同,有些地方比較能接受內向文化;國外甚至有些書籍專門討論日本或北歐等地的內向工作環境。

我所遇過的狀況更嚴峻一些,之前幾份工作是在美國的單位或公司,超級外向的文化讓每天工作都像在從事極限運動,好不容易撐到午休時間,只求一個人安靜吃飯;下班後更是哪都不想去,最好是站在沒有人會跟我講話的露台上,倚著欄杆吹風。

不過好消息是——全世界都慢慢在改變了。有位美國朋友與我分享美國職場上的變化:以前他們說某人很安靜時,多少有些貶意,像是反應很慢、沒有想法、不善於人際來往之類,但現在說一個人很安靜時,就真的只是指:他很安靜。

內向者精緻的交友圈,也因為深入專注地經營,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有個內向者朋友,她朋友雖然不多,但都是十年起跳的交情。而且她細心又重義氣,即使是度蜜月也會記得幫好友們帶小禮物,也因為有這樣深刻的信賴關係作為基礎,她許多職涯上的機會其實都是透過朋友的朋友介紹。為什麼弱連結也願意這樣做?因為每個朋友都願意為她打包票,而現在,沒有什麼比信用更珍貴的事了。

你會喜歡:罵你愛你不離棄!有益身心健康的老友:我的堅強脆弱你都懂

職場是超棒的交友場所

相信你應該聽過「工作後很難結交到好友」的說法。職涯初期,我其實滿認同這個論點,畢竟大家都忙,有家庭的人要擠出社交時間更是困難。

我舉辦過好多會議,會後屢屢收到這樣的感謝函,更是感觸良多:「謝謝妳也邀請某某老師,我們約了很久,多虧這次一起出席會議,才有辦法敘舊。」連跟老朋友見面都要喬半天,更何況認識新人、與對方相處、慢慢建立友誼。

也有人說在充滿算計、爾虞我詐的職場上交不到真朋友。套句日劇《使命和正義》的台詞:「敵人會假裝成同伴出現」,我有些外國朋友甚至堅持公私分明,不透露任何家庭或私人訊息給每天相處的同事,下了班就頭也不回地離開,因為「我是來工作,不是來交朋友的」。

職場如戰場,想在戰場上交朋友感覺不太實際,但我這幾年來卻有不同的感受。也在我的內向朋友、數學作家賴以威的臉書上看到他有同樣的感覺。他是這麼說的。

「因為推廣數學或研究合作的關係,我(至少單方面地)覺得交到幾位很好的朋友。因為工作而有聯繫,幾次合作相處下來,漸漸地成為朋友,漸漸談完公事會多閒聊幾句,漸漸閒聊的範圍越來越大,不需要思考這句話該講嗎?是不是占用對方太多時間了?聊完後也會有種放鬆的感覺。

這樣因為工作而認識,從硬碰硬的工作中感受到對方為人,知道彼此的個性和價值觀相似。不需要刻意應酬交際,也不曾刻意討好彼此,是在不知不覺間就建立起彼此之間的默契,知道遇到困難時,對方絕對會伸出援手;

反過來說,我也願意把對方的事情當作自己的事來處理。偶爾聊聊天的關係,像是古人說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覺得是一種很浪漫的大人交友模式。」

看完這段文字,我簡直心有戚戚焉,好巧不巧,認識很久但「宅」度有得拚的我們,最近才正一起討論工作上的事。

跟小威一樣,我發現這幾年來結交到的好朋友都是因工作而結緣。正因為職場上資源有限、彼此競爭,所以更容易看出一個人內心信仰的價值;也因為大家事情都多,所以能夠快速地了解彼此對待生命中事物的優先順序;還可能因為共同承擔困難的任務,不僅能看到對方面對逆境的態度,也建立起革命情感和信任。

而這些,或許都不是在學校、社團、聯誼中可以輕易做到的。

小威說:「工作原來是內向者強迫自己走出去的好理由。」我說:「當然啊,不工作我們怎麼交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