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區域的廁所設計得方不方便、有沒有保護弱勢的設施,都是用來判定社會是否平等與重視人權的關鍵性指標。

所有人的廁所

在電影《關鍵少數(Hidden Figures)》(2016)中,有一幕主角凱薩琳.強森(泰拉姬.P.漢森飾)淋著雨跑去廁所的畫面。若想去黑人女性專用的廁所,必須離開原本所在的建築物,前往 800 公尺外的另一棟建築物才行。

1960 年代初期,由於當時美國除了區分女性與男性專用的廁所外,甚至還進一步區分白人與有色人種專用的廁所,因此至少需要四間廁所。在電影中,因主角工作的大樓裡沒有設置四間廁所,凱薩琳才必須跑去其他大樓找自己可以使用的廁所。

廁所,成為衡量一個社會平等標準的極重要指標。因為不論地位高低,廁所僅是身為一個人,一個所有人都非需要不可的空間。只要檢視一個社會如何設計與分配一個所有人每天至少都要去幾次的空間,便能得知這個社會如何區分人,以及什麼人是主流、什麼人被排斥在外。


圖片|Photo by Tim Mossholder on Unsplash

回憶起 1990 年代初期,也就是我就讀大學的時候,學系大樓的女廁是隔層設置的,與層層都有的男廁不同。儘管很慶幸還不至於得像凱薩琳一樣跑去其他大樓上廁所,上下樓梯的不便感至今卻記憶猶新。雖然有想過可能是由於當時系上的女生很少才不得已這麼設計,但仔細想想,因為女生人數少就減少廁所需求量一事本身,其實已能看出一個空間的平等標準。

既然如此,在對所有人都平等的社會裡,廁所該是什麼模樣?

首先,實際使用廁所時,存在幾項必要條件:廁所必須夠近、出入必須方便、可以在廁所內大小便與洗手;且在這些過程中,必須感覺安全、自在,而非羞恥或不安、受威脅。

如果想讓所有人都能在這些條件之下使用廁所,那麼我們究竟需要幾間廁所?

現今你我熟悉的公共廁所樣貌,是以男性專用與女性專用區分。以性別作為區分標準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很久以前,而其中的原因也存在爭議。

根據研究顯示,為了彰顯上流階層高貴地位的目的,才首次在 18 世紀的法國巴黎設置了廁所。到了 19 世紀後期的工業革命時代,基於傳統的性別角色觀念,開始有人主張應該在空間上隔開工作地點裡的女性與男性。

有鑑於當時首創了保護女性遠離性騷擾與性暴力的法律措施面世,才開始區分男、女廁。

後來,才接著開始設置無障礙廁所;既有的廁所,不適合使用輪椅或行動不便者。因此,將廁所拓寬成能讓輪椅進出的空間、裝置使用完馬桶後起身時有辦法支撐身體的安全設備、將洗手台與鏡子調整至適合坐輪椅時使用的高度、移除推拉門改用可以讓輪椅輕鬆進出的自動門。

無障礙廁所,同時也成為了能讓老人與兒童、孕婦使用的空間。

不過,初期時因為不少建築物與設施只設置一間男女共用的無障礙廁所而發生問題。一方面是男女共用的廁所令人不適、不安,另一方面則有人提出「社會將身心障礙人士視作無性別存在」,於是才開始出現設置以性別區分無障礙廁所的要求。

在女廁與男廁外,再另外設置女性無障礙廁所與男性無障礙廁所。為了符合性別與無障礙的條件,至少需要四間廁所。

延伸閱讀:告別性別二元!性別友善廁所是怎麼落成的?

只是,問題還沒結束。

原因在於,實際上有人無法使用以男、女作為區分標準的廁所。以跨性別女性為例,使用女廁的人將其視為男性而感到恐懼、抗拒;反之,使用男廁的話,又會憂慮自己女性化的外貌遭受性暴力。

跨性別者與雙性人,對於擁有脫離性別典型外貌的人來說,基於性別二分法設置的廁所,既不安全也不自在。

那麼,現在究竟該如何設計廁所?

面對所有廁所都是男女分開的情況,時不時就會為跨性別者帶來痛苦。因此,社會需要的是不分性別的廁所。然而,近來女性們反而更強烈地要求男女分開的廁所。

隨著 2016 年於江南站附近大樓的男女共用廁所發生的殺人案件,以及在公廁裝攝影機進行違法偷拍等事件頻傳後,女性對廁所難以言喻的恐懼也不停擴大。

在看起來互相衝突的爭議之中,究竟可不可能打造出對所有人都公平的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