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兩人感情的,是每一次的應對進退。面對抱怨或指責,我們該如何小心地處理?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我們在後台收到一篇留言:

「KY 君,愛情一定會在柴米油鹽中被消磨殆盡嗎?」

「我和男友明明很愛對方,卻感覺相處起來越來越累了。我們總是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吵架。前幾天,我們約好一起過七夕。我期待了好久,還提前告訴自己,好好過節,不要吵架。結果,卻還是鬧得不歡而散。我知道他很不高興,但我也很委屈。為什麼兩個人明明相愛,相處卻這麼難呢?」

想對這位粉絲說,你不是一個人。這種「相愛容易相處難」的問題十分普遍。

Gottman(2000)「愛情實驗室」的研究發現,很多伴侶分手的原因,都不是什麼大困難,也不是雙方不夠相愛,而是生活的瑣碎。

在一段感情中,我們總會有不滿或衝突,但如何去表達和接受負面評價,關係到我們能和另一半走多久。

今天,我們就來和大家聊聊,親密關係中的負面評價。

一、親密關係中常見的 2 種負面評價方式:抱怨與指責

當我們對另一半表達負面意見時,通常有兩種方式:抱怨(complaint)與指責(criticize)。同為負面評價,它們的性質卻截然不同,對親密關係的影響也不同。

Gottman 的研究指出,指責是導致伴侶分手的一個主要原因,抱怨則不是;指責是消極而值得警惕的,但抱怨在一定的條件下,卻可能是積極而具建設性的。

為什麼它們有這麼大的區別呢?

1. 抱怨可能是有建設性的

抱怨時,人們經常是在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進行評論:

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
我不想再聽你說「你抽不出時間」了⋯⋯
你最近疏遠我了⋯⋯
在面對你爸爸媽媽的時候,你不夠有主見⋯⋯

這些都是就某問題提出的意見,是「對事不對人」的。

而且,抱怨的內容很可能是準確的——這些問題很可能反映了事實。有時,我們會對抱怨感到憤怒,就是因為被說中了。

被抱怨後,我們可能會馬上矢口否認,甚至會做出反擊。但是在內心深處,我們或許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的不足,或擔心對方因為自己做得不夠好,而感到失望。

但是,正因為此,抱怨才可能是具有建設性的——兩個人越親密,越了解對方,才越可能指出對方身上存在的問題。

當一個人抱怨時,本身也包含著請求和需要的情緒。他不是為了貶低、打壓對方,而是希望對方可以注意到問題並改進。

比如,當一個人抱怨「你疏遠我了」、「你總是沒有時間」,他實際上想說的是:「我希望你能靠我近一點」、「我希望你多抽出時間來陪我」(Gottlieb, 2017)。

「抱怨」要特別注意以下兩點:

一是,你需要明確對方不是一個習慣性抱怨者。健康的抱怨針對具體的問題,一旦問題得到改善,抱怨就會停止。但那些習慣性抱怨者,會在問題解決後也並不顯得開心,並立刻找到新的問題繼續抱怨。這時,抱怨就不再是有益的,甚至會對你造成傷害。

二是,如果你是抱怨的一方,且覺得自己本身不是習慣性抱怨者,但在關係中,又總是就同一個問題反覆進行抱怨。那要注意了,對方可能並不那麼看重你和這段關係,並不太願意照顧你的感受,為你做出調整。

2. 但是,指責是值得警惕的

與抱怨不同,指責是一種評判(judgement)。當你指責伴侶時,是在對他這個人(或特質)下負面的結論,並利用這個結論攻擊對方。

抱怨:「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一起旅行了,我不想再聽你說沒錢!」
指責:「你從來都不願意花錢在我們一起旅行上,你永遠都把錢花在沒用的事情上,我們不能出去玩都是你的錯!」

指責是就對方本身提出的批評,是「對人不對事」的。

指責也是非進步取向的,它是一種泛泛的攻擊,包含著輕視(contempt)的情緒。當一方指責另一方時,雙方的地位是不對等的。

指責方認為自己是受害者,覺得自己做得更好、付出更多,而另一方有更多的缺點和問題。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在認為自己處於弱勢地位時,他們其實已經把自己放在了道德高地上,以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控訴他人。

在一段有建設性的關係裡,雙方本應讓對方覺得這段關係是安全的、令人放鬆的,在出現壓力或危機時,另一半會關心、支持、保護自己。但當指責和輕視出現,雙方就會進入敵對、不平等的狀態,從而與關係的本質背道而馳(Hatvany, 2016; Tatkin, 2012)。


圖片|PIXTA

二、指責的背後,包含著 9 種隱形攻擊

如前文所說,發起指責的一方,通常會認為自己是受害者(事實可能確實如此)。但他們卻忽略了,由於沒有恰當地處理自己受到的傷害,他們也將傷害拋回給了伴侶。

Atkinson(2006)認為,在親密關係中,當我們指責對方時,我們可能是在向對方施加隱性的攻擊。與辱罵、暴力這些明顯的攻擊不同,隱性攻擊更加隱蔽,危害性卻同樣巨大。

Atkinson(2006)總結出了 9 種與指責相關的隱性攻擊行為:

1. 不合理的挑剔

你堅信對方的某些觀點、行為或者喜好是被誤導的、不成熟的或者越界的,而自己的則更勝一籌;並抓住這些對方的「缺點」不放。

2. 防禦

在溝通中,你關閉了接收信息的窗口,不去聽對方在說什麼,拒絕承認對方的一些抱怨或請求是合理的,拒絕認為自己也應該做出調整和改變。

3. 草率地得出負面結論

就某個問題直接得出針對對方的負面結論,比如:認為過錯是由于對方的自私、不成熟造成的。

4. 忽視

過濾掉與自己不同的意見和解釋,比如:「你說的那些都不重要」。

5. 貶低

對另一半使用貶低式的稱呼,或者在態度、表情、語氣上表達貶低,比如:「你這個沒見過世面的」、「蠢貨」。

6. 不願讓步

不願退回到與對方平等的狀態上,不願給予對方平等溝通的權利。

7. 表現傲慢

當對方犯錯的時候小題大作、抓住不放,表現得好像對方犯了不可饒恕的錯誤,而不去考慮有可能的犯錯原因,表現得好像自己從來不會做這樣的錯事。

8. 逃避

在溝通時沈默、走開,不願意就問題進行討論,比如:「你能不能別說了,我今天沒心情」。

9. 為自己免責

不認為自己也有責任為自己聲張、有所作為,而是把全部責任推到對方的缺點上。

長期的指責甚至會變成情緒虐待。當一個人反覆強調「你犯了錯,你對不起我」時,其實已經構成了道德綁架,它會使對方產生壓抑感、負罪感、自我懷疑感(Farber, 2013)。

不僅如此,當一個人開始反覆指責,這段關係很有可能進入互相指責的惡性循環中:


圖片|作者提供

最終,兩個人都相信對方是更應該被責備的一方,卻拒絕承認自己在溝通方式上存在問題。

當我們覺得自己是被傷害的一方時,也值得去思考:我是否真的完全沒有過錯?

三、在親密關係中出現負面評價,我們該怎麼辦?

無論抱怨還是指責,如果沒有被恰當地表達、接受,都可能導致爭吵。與其讓爭吵消磨感情,不如學會用恰當的方式來面對負面評價。

首先,你要放棄「是對方錯得更多」的執念。當我們抱有這種「他對不起我/不如我」的想法時,我們難以合理應對關係中的問題。

1. 如何對待抱怨

如果你是那個抱怨的人:在抱怨的時候要時刻提醒自己「對事不對人」。

如果你是接受抱怨的一方:在對方抱怨時不要著急否認,把「我沒有⋯⋯」先吞回肚子裡。

你需要提醒自己,如果你面對抱怨的第一感覺是憤怒、否認,那麼抱怨反而更有可能是準確的。你需要針對對方抱怨的內容來檢查自己。

這裡要提出,在關係中,不要因為被對方看見了自己的缺點而感到羞恥。進入親密關係,你就必須要承受「被看見」的風險,你無法控制對方看到你的哪一面。

在親密關係中,伴侶就像是你的「鏡子」,會如實反映出真實的你(Gottlieb, 2017)。有些地方被看到可能會令你感到不適,但它們卻是令你成為更好的人的契機。

男:「之前她抱怨我喜歡講道理、不照顧她的感受,仔細想想我確實有點自大了⋯⋯」
女:「之前他抱怨我脾氣大,一有情緒就吼他,仔細想想我有時確實任性了……」

延伸閱讀: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在抱怨?沒辦法接納自己,就無法接納他人

2. 如何對待指責

如果你是那個指責的人:不要覺得對方既然犯了錯,就是應該被責備的。

在對方犯錯時,你能否用有效的方式進行應對,才是你們關係成長的關鍵。

嘗試用有建設性的抱怨代替指責,再用冷靜分析代替抱怨。我們也需要特別警惕「翻舊帳」的行為。解決當下的問題,然後讓它過去,不要在下次爭吵的時候把它當做論據提出。

如果你是被指責的一方:試著轉換對指責的看法,將對方的指責看作是他的抱怨,告訴自己,對方抱怨只是因為他愛你,希望能從你身上獲得更多。然後,在情緒平靜下來以後,和對方溝通:我不喜歡你這樣看待我。

其實,親密關係中沒有絕對的贏家或輸家,我們應當將彼此看作自己同隊的盟友,一起應對關係中的問題和未知的未來。

如果總是將對方看作「競爭對手」,我們就會陷入一場又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中,最終的結果,很可能只是兩個人都成為「輸家」。

願我們的愛情都能在柴米油鹽中昇華,而不是被慢慢消磨。

你會喜歡:「不想失去你,更不想輸給你」親密關係裡的權力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