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問題百百種,從六個故事可以看出,解決問題的途徑不只一條,有時我們需要的,是更多的想像。

文|Li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上週,我們推送了一篇關於如何定制你的私人美好生活的文章,之後便收到許多讀者留言,紛紛提到,想過自己理想的生活其實很不容易,有時候有一些想做的選擇,又因為主流觀點的不認可,只能自己壓抑和放棄。

而壓抑自我,努力過上主流認為好的生活,真的壓力很大。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一些粉絲向我們分享了自己不向主流低頭、堅持心之所向的故事。從這些故事中,我看到了許多獨特的、對生活的見解。

我們於是找到其中一些人,深入地聊了聊,希望他們的故事能激勵更多人敢於樹立自己的生活態度,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01.「我做事不喜歡想太多,一是不想能否成功,二是不想會不會失敗」

王逢陳,女,先鋒服裝設計師品牌 FengChenWang 創始人及創意總監

我原先不是藝術生,但因為喜歡,高三毅然轉向,系統學畫;後來又因為想做男裝考入 RCA,成為男裝系首位中國籍女設計師,再後來創立自己的品牌。這一路上我一直有個理念:做任何事,既不去想成功,也不去想失敗。

其實最開始我也希望人人都喜歡我的作品,但當時老師說:哪怕全世界只有千分之一,甚至更少人喜歡你的衣服,你知道那事實上有多少嗎?這句話讓我了解到:

比起讓所有人都滿意,讓喜歡的人感受到美好更重要。

我並沒有特意去想要做爆品,或者怎樣設計能更成功,而是專注於設計本身,把好的元素做進去,給別人帶去美好。

而「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不去考慮如果失敗了會怎麼樣」,則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

因為我始終追求的只是純粹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在這個過程中全身心投入。當你還能分心去想失敗了怎麼辦時,說明你其實沒有特別想做這件事,還有額外的注意力去想東想西。

我足夠喜歡做服裝設計,所以不管高三轉方向,還是後來做品牌,我都心無旁騖、全情投入。事實上,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大概不會是失敗的。

我時常感到,考慮成功失敗也許越來越沒有必要。因為這本來就是被外界定義的。

而未來的社會,「定義」一定會越來越多元,成功失敗間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就像我的品牌是男裝,卻有 50% 的消費者是女性,這種模糊已經反映了部分的潮流趨勢。

未來社會,限制將會越來越少,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喜歡的,並藉此感到自己真實地存在著、生活過。


圖片|PIXTA

02.「我從不規劃未來,不為未來的事操心」

匿名,女,金融從業者

我和大部分人可能不太一樣的地方在於,我從來不為未來的事操心。

這種態度在和老公結婚時就萌芽了。那時雙方家庭條件都不好,我們也都不是獨生子女,又剛畢業,不具備結婚應有的經濟條件。但我們足夠相愛,都願意拼搏,覺得可以做人生合夥人。

至於怎麼買房子、養孩子,我們都沒有考慮。因為我們就是一無所有。與其徒勞地擔心,我們更相信組成的這個 team 能應對未來的種種問題。

婚後不久,他要赴美工作,我們即將異國。這在旁人看來需要權衡的大事,我們幾乎想都沒想就做了決定。因為我們有個共識:作為沒什麼資源的普通人,我們必須抓住生活中出現的每個機會,百分百去投入。

感情變化、何時團圓等影響投入的問題,我們默契地不去操心。後來他在美國發展得很好,我便辭了國內 500 強企業的工作去幫他。幾年後我們又一起回國發展。我們慢慢有了還不錯的生活,買了房子、有了小孩。

回頭想,我們並不是先有了生活目標才做出結婚、異國等決定,而是那些決定促成了現在。

我們因此更相信,應對好眼前的一個個問題,比空想未來更為實際。

現在我們對孩子也不做規劃,在中國還是在美國讀書、要不要準備學區房、要報什麼興趣班,我們都沒想過。只是隨遇而安,盡可能讓他過好當下。我們也希望他知道:

當你沒有足夠的資源提前準備未來時,竭盡全力應對好當下的每一個人生境遇,是更好的生活態度。

03.「最好的獨立,是懂得麻煩彼此」

斑馬,男,互聯網從業者

小時候的玩伴都大我幾歲,我常常有事找他們幫忙。後來父母教育我,男生要獨立,不要總麻煩別人。我因此漸漸什麼事都自己決定,不要他人過問。

前幾年春節,父母喝了點酒對我說:「我們現在老了,對你來說沒什麼用了⋯⋯以後你更要靠自己了。」

他們的神情落寞,再聯想到每次他們聯繫我都很小心,我才意識到,我的獨立讓身邊的人感到不被需要,這對他們,對我們的感情,都是一種傷害。

我開始改變。

以前想吃家鄉特產就自己買,現在會請父母幫我寄;以前工作遇到難題就自己鑽研,現在會求助別人,再請他們吃飯答謝⋯⋯我也陸續收到了他人對我的求助,感到自己與越來越多人有了緊密的聯繫。

現代社會強調獨立,人人都以不靠別人為驕傲,但一味追求獨立有可能誤傷關係,令自己陷入孤立。

既獨立又依存是更好的相處方式,而學會麻煩別人,可以幫我們走出這一步。

04.「女主外男主內也許少見,但可能運轉得更好」

子書,女,外企項目經理

我很小的時候就覺得,憑什麼必須是媽媽做家務。當時還不明白這背後有性別不平等,後來接觸平權,越發感到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主外還是主內,不該由性別劃分。

所以在我們家,我是 breadwinner,我老公全職照顧家。一開始我們合作得很好,但後來我工作越來越累,看到其他女同事可以辭職依靠丈夫,我卻必須養老公,心裡不平衡,就逼著他去找份工作。

但他無法從工作中體會價值,整個人都喪了。我們只得再溝通,最終商定:他在家的同時積極接觸社會,更好地在情緒上支持我。我也重新看到他照顧家的辛苦,不以「傳統」丈夫的要求評價他。畢竟當初讓我喜歡他的,是他「反傳統」的一面嘛。

我覺得,根據性別粗暴劃分家庭分工省事,但可能讓你們錯過溝通、磨合的機會。

生活中本來沒有那麼多約定俗成,關鍵看你們願不願意嘗試,探索出適合自己的方式。

推薦閱讀:「越交往越失去我自己」親愛的女孩,你來人間一趟,不是為了取悅別人

05.「推動我前進的力量,其實是逃避」

菲比,女,顧問

我做過 marketing,出版過小說,做過學術,現在在荷蘭的 NGO 工作。推著我一路到現在的是個有點「負面」的詞:逃避。

以前我也覺得逃避不好。做 marketing 時,即使因為不認同利益至上的價值觀和周遭格格不入,仍逼著自己融入。結果,我開始失眠、免疫力變差、喜歡的事都沒有力氣去做,只能辭了職。

我用 8 個月時間邊旅遊邊寫作,終於「活了過來」。我開始意識到,格格不入也許不是必須克服的,它更是提醒我去尋找更合適的環境。

我決定再逃徹底一點,重讀喜歡的社科專業,以後做研究。但試過後發現,我更想做實際能改變社會的事。於是再次「逃跑」,進了現在的動物福利 NGO。

相比商業、學界,NGO 不光鮮,但我很踏實,因為這是我真正認同的事。

我很感謝自己當初敢於逃避。只有允許自己逃避,我才能正視而不是壓抑自己對當下處境的不滿,也才有機會去找,什麼才適合自己。

當然逃避也有代價,比如辜負父母的期待。而我能做的只有盡可能溝通。現在我們都放棄說服彼此,但結果,我們比以前更親密。

因為放棄意味著我們真的肯定了各自想法的價值,也唯有如此,我們才真正真誠地期待對方過好自己的一生。

你會喜歡:蔡康永專文|你已經為了別人,放棄了多少自己?

06.「也許所有人都願意規避錯誤,而我願意放大錯誤」

宦讓,男,以解構和環保為理念的服裝設計師

從接觸設計開始,貫穿我作品的就有兩個關鍵詞:唱反調和「放大錯誤」。

因為不喜歡和別人重疊,我常常唱反調。比如從體制單位跳出去成為設計師;不在一個風格紮根,而是做出點成績就去嘗試新風格。

從日系牛仔到接觸先鋒品牌,再到環保 remake。在很多人看來我是失敗的,因為我不斷重新開始,學的東西也很雜。但我覺得這樣能彰顯特別,應該堅持。

但後來我鑽進了牛角尖。我在設計時會追求極致,容不得一絲錯誤,生怕有一點和別人一樣之處。

我開始反思,唱反調的初衷是什麼?真的是標新立異嗎?不是,是因為「正確選擇」裡沒有我想要的,我才走上「錯」的路。

也就是說,我在意的不是特別,而是選擇裡有沒有我。

想通這點後我開始接納創作時的錯誤,甚至去放大它。走線不直、版型不正,我不急著修,因為那就是我做出來的,我會順著做下去,看會獲得什麼。

我漸漸得到了許多別人一看就知道來自我的作品。我的創作裡有了我自己,我的狀態也逐漸放鬆悠閒。

我覺得,錯誤是對人自我意志的考驗。

一有「錯誤」就修正,意味著你在努力迎合既定標準。而事實上,所謂「錯誤」裡有你自己的習慣、想法甚至創造,你應該允許它發展,因為那是你自己。

過程中你可能會矛盾、不安,但最終你的自我意識會越來越強大,你也會因此越來越成為你自己。

KY 作者說:

這次訪談令我頻頻振奮。從交流中,我看到大家對「常規」的反思、對個性的珍視和勇敢探索。

而更重要的是,這些探索和反思既不是為了唱反調而唱反調,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對現實情況不管不顧。每個人都努力將自己的生活理念和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不斷覺察自身、獨立思考,有創造性地對現實做出自己的解決方案。

我們也希望,這些故事能讓在讀這篇文章的你也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並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輕鬆自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