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話即使邏輯正確,無法反駁,但聽在對方耳裡很難受時,就很容易不被接受。說服除了求正確,更要追求同理。

一次和朋友吃飯,我拋了個問題:「覺得自己遇過最難說服的人是?」

脫口而出的都是「邏輯有夠怪、又異常固執的同事」、「作風強悍的主管」還有「刁鑽難搞的客戶」⋯⋯等等,一陣熱烈討論,大家都特別期待席間一個商場歷練深厚的朋友Jack 的答案。

看過大風大浪的他思考了好一會兒,才緩緩說出兩個字:「家人」。

Jack 會這麼說,其來有自。

他的哥哥兩年前因離婚打擊,開始酗酒、精神狀況也不大穩定。幾次哥哥喝酒鬧事後,Jack 用罵的、分析現況、苦勸,都沒辦法讓哥哥振作起來。最後,Jack 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決定求助一個社工朋友的建議。

Jack 描述自己當時找社工朋友的情景。他非常無力地向朋友抱怨:「我對我哥真的好無奈!完全沒辦法勸他戒酒,跟他說把酒戒了才能把工作找回來、才可能像個男人,追回前妻啊!他怎麼就不聽?喝酒喝到手都在抖了,是想死掉嗎?!」

延伸閱讀:悲傷時常見的七種反應:我正處於哪一種、要如何恢復平靜?

而社工朋友則花了很長的時間詢問各種細節,像是:「哥哥和前妻有孩子嗎?」、「和孩子的感情如何?多久可以跟孩子碰一次面?」

一個禮拜後,Jack 帶著一張哥哥的 6 歲小女兒畫的卡片去找他,上面畫著一個爸爸牽著個小女孩,旁邊歪歪扭扭寫著一句話:「最喜歡爸爸陪我去上學!」。遞給哥哥這張卡片,Jack 沒有之前的說教、指責,只是緩緩地說:「小寶也很想念你,想念以前你能陪她上學的日子。」聽說,哥哥一聽就把臉埋進手裡哭到不能自己。兄弟倆談了一個小時,哥哥決定接受戒酒治療。

原來,透過社工朋友那些細小問題拼湊出來的,不再是個無可救藥的酒鬼,而是一個害怕因為孩子不在身邊、害怕被遺忘的父親。社工朋友說:「你說服不了哥哥,是因為你透過你的角度在解讀他。試試看,用對方的角度說一次故事,你才能找到說動他的突破口。」


圖片|來源

「人不是討厭改變,人抗拒的是『被改變』」,相較於人與人之間利益上的運籌帷幄,更難改變的反而是個人的心態和行為。

無論是酗酒、抽煙或不運動,有不良習慣的人任你講破了嘴他無動於衷。因為當我們直球對決的時候,即便覺得自己的邏輯無堅不摧,但容易忽略一個重點:「每個人因為家庭環境、生命歷程、文化背景的不同,都會產生自己的思考脈絡」,這個思考脈絡,也稱為「框架」(Frame)。

在沒有刻意練習的情況下,人很容易從自己的框架出發。即便我們以為公正不痾的言論,也可能是在「強迫對方接受我們的觀點」。比如,Jack 覺得理所當然:「酗酒不只害哥哥丟了工作,也讓生活失序,還出現手抖的狀況,不戒行嗎?」

但從哥哥的角度說的故事是:「失去婚姻很難受,不過最痛苦的是沒辦法常見到女兒,失去女兒的空洞太大,酒至少能讓我不用去感受這些。」

哥哥希望得到的是女兒的陪伴,Jack 希望的則是看到清醒、振作的哥哥。

兩者乍看沒有關係,但往上拉一層,哥哥也絕對期望自己是個能好好陪伴女兒的爸爸,把哥哥的注意力放到這個目標,Jack 連「戒酒」兩個字都不需要說出來,就能喚起哥哥的改變。

當我們讀懂對方版本的故事,才可能走進他的內心。唯有走進他的內心,你才能沿著他的框架、引導他的注意力到你們的共同期待,有效說動他。

如果覺得跳進對方的角度,很困難,我們不妨可以試著思考這幾個問題:

  1. 對方為何會這樣想的來龍去脈,我有花時間了解了嗎?
  2. 如果我是他,我的感受和需要會是什麼?(這樣才能做到說服三 “I” 心法中的 “I feel you” )
  3. 我理解接納他那樣的情緒了嗎?(說服三 “I” 心法中的 “I know you”)
  4. 我準備好花時間跟對方一起達成真正的共識了嗎?(說服三 “I” 心法中的 “I am prepared”)

在理解如何用對方的框架說服他之後,你會發現過去試圖用道理、說教的方式去改變一個人有多麼消耗能量,甚至徒勞。倒不如我們先讀懂對方,輕輕把聚光燈打在一個共好的角度,然後把選擇權放回他的手上,你反而可能看到意料之外的改變!

延伸閱讀:【關係瑜伽】感受對方的心第一課:鏡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