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靜宜大學女學生在 Dcard 上發文,表示租屋處門外的鞋子被人點上記號,其那女性也紛紛 po 出相同照片,儘管點鞋怪客已經落網,但租屋安全的話題依舊引起討論。這次讀者投書,從個人的生活經驗,討論女性獨居在外,卻難免於恐懼,而這背後原因是什麼?

文|方韻雯

日前在靜宜大學有女學生上網發文,表示自己放在租屋處門外的鞋子被不明人士用麥克筆點上奇怪記號,查詢摩斯密碼表後發現是「HI」,讓他更加害怕,決定上網和更多獨自租屋的學生分享,希望大家注意安全。

延伸閱讀:一個人在外租屋,到底需要注意哪些事?

女學生上網發文之後,引發靜宜商圈周邊許多住戶的恐慌,其中又以獨居女性為大宗,更有網友留言建議女學生向身邊的男性親友借鞋擺放在門口,嚇阻有心人士。女性為何總是擔驚受怕?根據衛生福利部對性侵害案件的統計顯示,性侵害的被害者有八到九成都是女性;而警政署的「民眾對治安滿意度調查」也指出,女性對於可能受到攻擊的潛在威脅較為敏感,安全感(69.9%)低於男性(82.5%)。

我在數個月前搬離學校宿舍準備獨自租屋前,就曾經 google 搜尋過「獨居安全」,跳出的結果不外乎「女生獨居安全指南」、「女大學生獨居十個保護自己的方法」、「別以為自己沒那麼倒楣!單身女性獨居在外一定要養成的九個習慣」。細看內容,除了基本的隨手關鎖門窗之外、銷毀包裹或信件上的個人資訊之外,還有不少針對女性的建議,例如避免窗簾花色太過女性化、搭電梯的時候讓陌生異性先按樓層等。


Photo by Jorge Salvador on Unsplash

同樣是獨居人士,卻好像只有女性必須時時注意該怎麼保護自己;我們本該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卻害怕成為犯罪者的目標,當憾事發生時,女性也總被檢討為何不夠謹慎小心、不應該晚歸、是不是穿的太清涼暴露⋯⋯不只要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還要害怕自己是不是一個足夠「好」、足夠「無辜」的受害者。但女性為什麼要這樣為自己的人身安全而害怕,又為什麼還要擔心自己不幸受害後將會被檢討?

「就像我不會在街上大搖大擺的數錢,你也不該穿著清涼的走在街上。」

在網路上的討論中,常有人拿俗語「財不露白」來與「女生要好好保護自己」做類比,認為女性本來就不應該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而是要避免我們無法控制的壞人。但這樣的比喻代表了什麼?女性的身體和金錢一樣,是被人渴望、讓人想要狩獵的物品嗎?我們不會告誡創作者應該把自己的作品藏好,因為我們知道那是屬於他的,如果有人奪走,就叫做侵犯智慧財產權,是那個人的錯,為什麼當同樣的概念換到女性的身體自主權上,就有這麼多人無法理解?

近幾十年才出現在在英文裡的性化(sexualization)一詞,正與這樣的現象有關。美國心理學會(APA)在2007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若符合下列任何一個情況之中,則該人是被性化的:

  1. 一個人的價值是只由他或她的性吸引力或性行為而決定的

  2. 一個人在物理吸引力上的標準是是否性感

  3. 一個人被性物化。換言之,他或她被當成別人的性工具,而不是一位具有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的人類

  4. 某人被施加了不合適的性的要素

傳播媒體常將女性簡化成「D 奶妹」、「長髮辣妹」等符號,不管當事人的身分也不管他做了什麼,只要稍有姿色便難逃被抹去個人特質的命運,冠上「正妹」的封號。社會潛意識的性化,只在乎一個女性的性吸引力、是否性感,而不是把他當作一位具有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的人類。

延伸閱讀:被性化的女性身體!總統千金的哺乳照,為何引起軒然大波?

當人們習慣從性的角度出發去觀看女性,將其視為被凝視的客體,似乎就逐漸忘記了女性的身體自主權,進而將女性的身體類比為金錢,當作是引起犯罪者慾望的物品,要求被害者保護好自己,甚至讓犯罪者將自己的行為合理化:「他穿那麼少,是他勾引我的!」

若社會一天無法停止各式充滿性物化的廣告、新聞、甚至是影劇作品,大眾就一天無法離開這種把女性和性連結的迷思,女性則一天無法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