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感到無力,也許是因為你想要的太多,但卻沒辦法全部弄到手。縮減自己的渴求,也許可以幫助你。

文|艾草
轉載自公號:KnowYourself(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關注自我和內心,覺察即自由。

在後台,我們會收到一些小夥伴對「人生真是太難了」的感慨,最近就有這麼一條:

「KY 你好啊。最近我負責的項目結束了,本以為能好好休息,結果發現我好像閒不下來。在辦公室事情不多,但心裡有些慌,總想著後面發生些什麼事要應對。下班到家也不知道幹啥,看著亂糟糟的屋子也懶得收拾。看書看電影都沒心情,就給自己做各種計劃,想多學習、多接觸新知識,但又覺得不太可能實現。最近我也睡不好,躺到床上,腦子還是停不下來,好多事都冒出來,理也理不清楚,尤其會想到自己的發展,想到別人對我的看法評價。天天這麼想很心累,我想過得輕鬆點,請問該怎麼辦呢?」

相信不少人會有類似的情況。現在的社會變化也很快,好像只有不斷觀察、琢磨才能獲得更多機會、過得更好,所以我們希望自己變得更優秀,在多個方面都努力,結果卻陷入了過度思考和過度的忙碌中。

所以,今天我們就聊聊如何應對這種身心俱疲的狀態,過上簡單自然的生活。


圖片|來源

為什麼生活讓人越來越疲憊?

除了社會節奏本身在加快之外,很多人會過得越來越累,和當前社會上流行的生活觀念有重要聯系。以下三種生活觀念或習慣,可能會讓人陷入過度忙碌狀態:

1. 依賴消費來建立自己的身份感

我們會在生活中展現自己是怎樣的人,有人更多通過自己的內在,比如言談舉止,有人更多通過自己的外在,比如穿衣打扮。而如果過分依賴表面的東西來確立自我身份,容易走向誤區。

比如有些人盲目跟風,積極追隨各類社會流行,比如有些人缺乏節制地消費,買的很多東西不是為了正常使用,之所以追趕新潮、買買買,更多是為了建立自己的身份認同,讓這些東西代表自己。

延伸閱讀:匱乏心理學:習慣衝動購物,是因為內心渴望被愛

2. 將社交關係作為人際資源

豐富的人際關係,有時能提供有效的支持,可能帶來新的人生方向。然而,這樣的關係往往需要長久的投入和維持。而現在,很多人更在乎人際關係的數量,忽略了關係的質量。他們奔波於繁多的聚會聯誼,努力認識更多人,卻忘記了多陪伴重要的親人朋友,也忘記多陪陪自己,很少關注內心的感受和想法。

當然,不少人也不再費力社交,但是看到別人呼朋喚友,仍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好像在交友能力上有所不足。其實,適合自己的人際狀態才是最重要的,或許我們不需要多少泛泛之交,只要能支持自己的兩三人。

3. 覺得兼顧多面才是真正的優秀

近些年,社交網絡上流行著「人生多面手」的故事,比如有些人是斜槓青年,既會寫程式,也會潛水,又開著一家餐廳,比如有些人不僅事業成功,也能非常好地照顧家庭⋯⋯這樣多樣性的生活確實能拓展人生邊界,但也會讓人從原本應該專注投入的事情上分心,將注意力投向別的地方,在許多的可能性中迷茫失措,耗費過多精力而焦慮不安。

不難發現,這些對生活的認識之所以會讓我們過度憂慮和忙碌,是因為這些生活的標準更多都是建立在外界評價上的,缺乏自我價值上的肯定。

社會上的優秀標準有很多,從考上知名大學到供職於行業頂尖公司,從人脈發達到跨界多面手等等,而這些是否適合自己、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很多人考慮不多。他們焦慮於在這些標準下會得到怎樣的評價,苦思這怎麼更接近這些標準,反而忘記了自己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忽略了對自身價值的追尋。


圖片|來源

拒絕貪多求全,你需要一點「精要主義」

那麼,該怎麼減少外界標準對自身的束縛,從貪多求全的心理中走出來?
 
商業策略師 Greg McKeown 提出的「精要主義(essentialism)」可以幫助我們更好應對。精要主義的核心很簡單,就是:將珍貴的時間和精力盡可能集中在對自己來說最重要、最有意義的事上。

想要在生活中更好貫徹精要主義的思想,我們需要記住三個關鍵:

1. 選擇:選擇自己要做的事

當代的生活比過去有了更多選擇。面對生活中的諸多選項,選擇的意識、選擇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了。很多人會迷失在龐雜的選項之中,甚至沈迷在諸多可能性之中,而忘記了去做選擇,這無形中讓我們交出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權。

所以,我們要多意識到,自己應該去做選擇,這本身是一項值得我們提升的重要能力,只有敢於做選擇、更好地做選擇,我們才會更主導自己的人生。

2. 選擇:從眾多事項中選擇出最關鍵的

有了去選擇的意識,我們面對選項,要用心地思考這些選項究竟意味著什麼,如果選擇了其中一個選項,我們可能會面臨什麼,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可能會獲得更好的回報,這就是選擇的過程。

3. 取捨:做對我來說更重要的事

選擇每個選項後,我們必須進行取捨。面對取捨,有人看到的多是「捨去」的一面,覺得自己無法承擔更多而自我懷疑,但實際上,取捨是無法回避的事,捨去某些東西不是無奈的放棄,恰恰更突出了選取的東西的重要性。取捨時,多從自己的內心出發,在思考選項的利益得失之外,也多體會它們對自身的意義和價值。

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注意這三個關鍵詞,我們就會逐漸迎來思考和行動上的變化。

在思考時,我們會從「所有事、所有人」逐漸變成「更少、但更好」。以前,你面對生活可能想:「我必須這樣」、「這些都很重要」慢慢地,你可能會多告訴自己:「我要想像怎麼選擇」、「我想像哪件事是真正重要的」。

在行動時,我們會從「盲目追求更多」逐漸變成「有節制地做更關鍵的」。以前,你可能會在事情緊迫萬分時才被動地回應,或是面對他人請求就不假思索地答應;慢慢地,你可能會在事情很多時先暫停下來,辨別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對於那些不太必要的事,你可以直接地拒絕。

推薦閱讀:開始極簡生活,既能改善負面情緒,還能增進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

如何過上簡單自然的生活?

除了用精要主義思考和行動,我們可以結合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過得更簡單和輕鬆。

在物質生活層面上,我們可以嘗試:

  1. 扔掉多餘的東西:打開抽屜和衣櫃,你可能發現很多東西擱置已久,也不想再使用了,那不如給它們找到更好去處,比如捐贈給別人。斷捨離,不僅會讓房間更整潔,也會加強我們對自身需求的了解。
  2. 合理進行消費:為了減少購買不必要的東西,在每次購物前列出必要商品清單;在思考哪些東西要買時,多考慮使用時的舒適方便,減少對華麗品牌的過分追求;還可以培養定期儲蓄的習慣,節制自己的消費力。
  3. 逐步培養極簡意識:一開始就在重要的生活領域踐行極簡主義或許有些困難,我們可以從小事逐漸開始,比如旅行前列必備物品清單,比如在房間裡先開闢一小片乾淨區域,逐漸擴大。當我們習慣了這種的方式,就可以慢慢轉移到更重要的方面了。

同場加映:給大人的阿德勒教養學:不要害怕讓孩子過簡單生活

「以前我很愛買東西,一去超市就買好幾袋子,塞得冰箱滿滿的,很多東西過期了都沒吃沒用;電商平台一促銷,又是一大波衣服、日化用品,屋裡亂糟糟的。後來決定存錢,就想著改變這種習慣。 我給自己建了個儲蓄帳號,開始列購物清單,每次換季時斷捨離,終於改變了之前的習慣。後來,我自然而然在更多方面也實踐這種節約的生活方式。我去超市自己準備布袋,也在嘗試全食主義,自己在陽台也種點菜,不僅覺得生活不再那麼亂作一團,似乎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也很清楚簡單。」——小鹿,28 歲,教育工作者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心理上,我們可以嘗試:

1.明確自己的邊界:有時渴望獲得更多人際關係,我們允許別人對自我邊界的侵入,與他人過度糾纏。對此,我們可以多思考哪些事是自己願意許可的,哪些是不願接受的。當別人越過邊界時,嘗試誠懇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你的真實感受,這會讓人際更簡單。

2.維持真誠的人際關係:有些關係是否值得投入,可以多詢問自己的感受,因為真正需要的社交常常是支撐性的,而不是消耗性的。如果一段人際關係讓你感到情感和精力上的耗竭,或許你需要思考需要繼續維持下去,或是思考如何改善她。也要多珍惜身邊的人,珍惜你的家人或伴侶,珍惜那些支持你的朋友。

「我從小到大熱鬧慣了。工作時換了城市,獨自租房,同事氛圍不太親近,讓我很不適應。於是,我周末參加各類興趣活動,想認識更多人,最後沒找到特別聊得來的人,覺得很孤單。後來,之前的好朋友給我打了幾次電話,我才醒悟過來,雖然身在兩地,但原本的友情依然值得付出和維持。朋友不在多,也不必貼身相伴,更在於兩人的支持和默契。」——雨天的雲,25 歲,網路從業者

3. 嘗試獨處,探尋自我:想要更好地了解自己,與自己安靜的相處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嘗試在每晚騰出一段獨處時光,不必太長,十幾分鐘到半小時都可以,你可以安靜地回顧最近的心情和感受,了解自己心裡的想法和渴望。

所以,無論精要主義還是極簡主義,都希望人能將完全指向外部的目光更多地轉向我們作為獨立自主的人本身。這樣我們才能貼近那深藏在內心的原生力量:我喜歡什麼?我的感受是怎樣的?我最認可的價值是什麼?我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些問題的回答,才是我們內心深處最珍貴的力量源泉。在我們在尋找這些回答的過程中,我們就是在眾多選項之中去選擇、去取捨,去做出屬於自己的選擇,這是一個刪繁就簡,逐漸明晰的生活歷程,自然會給我們帶來一種簡約輕鬆的生活。

希望我們都能從一片嘈雜中聽到自己的聲音,去迎接真正屬於自我的簡單而珍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