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那樣說,我就怎麼做?要怎麼教,才是最適合孩子的?社工師給焦慮父母的四個建議,也許,你本來就不必是最完美的爸媽。

文|胡聚名(心理衛生專科社工師)

我們處在一個教養焦慮的時代。

在進行家族治療與親職教育課程的過程當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照顧者,有些家長非常堅持自己成長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而堅信不移;有些家長依照專家的教養建議,照表操課,依然深怕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點上;也有一大部分的家長,會透過網路的社團組織,提出自己教養的疑問,希望獲得網友的建議或是取暖;當然也有少數的家長認為教養無用論,連討論都懶的討論,相信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我們都在這個全球教養焦慮的浪頭上,尋找可以依靠的浮木,隨著孩子長大,我們就這樣載浮載沉地教養著,然而反問自己是否是一個稱職的家長地聲音,也似乎沒有停止過。

如榮格共時性所喻,我遇到了「拚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的童年」這本書,這本書讓我深有所感。作者藍佩嘉教授深入田野訪談不同階層的家庭,探討在全球化的脈絡影響之下,不同階層的家庭的教養策略;以及對於益品與風險的看法,為了避免將階級簡化同質性群體。

本書援用布爾迪厄有關場域或社會空間的概念,透過資本條件與教養重視的益品,將現今台灣社會的教養模式分為四個象限,分別是:培養國際競爭力、培育階級流動力、規劃自然成長與順其自然造化。(藍佩嘉,2019)這讓我想到在治療室當中的家庭,所遇到了個別困境,當有了社會層次的理解之後,我更能夠貼近每個家屬的教養期待與結構困境。


圖片|來源

作為精神科專科醫院的社會工作師,日常的工作以社會融合促進與家族治療為主。

重視病人生理、心理與社會的全人關懷,在精神醫療場域中,社會工作透過家族治療,讓個人的問題可以拉到系統的層次去觀看,透過家族治療理論的應用,讓家人間能夠在治療是學習溝通,改善婚姻關係互動的品質,個別化親職教養方式的尋找,以及增加家庭在面對危機的復元能力。希望透過社會工作獨特的文化脈絡、社會結構與個人內在的視角,協助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家庭,找到屬於自己獨特的相處策略與家庭韌力。

推薦閱讀:家庭教養學:你如何管教孩子,他就會如何走入家庭

因此,在我實務工作的過程中,本書確實是很重要的提醒。並且若與本人的教養經驗相互映照的話,更可以清楚的發現到,目前台灣每一個家庭,或多或少都處在一個集體教養焦慮的年代。網路上愈來愈多的教養專家所帶來的效果,並沒有辦法減少教養過程中的不安與惶恐,反而是形塑了一種教養的話語霸權,讓許多的家庭因為焦慮,就急切地去尋找解決之道;在搜尋引擎關鍵字與大數據的協助之下,我們找到了最符合自己情境的教養解答,就將之奉為圭臬、對號入座,但卻忘了去評估我們與當事人是否處在同樣的社會階級?是否擁有相同的文化資本?

社會工作所價值中的家族治療,在面對全球化、網路焦慮與社會不平等的三方影響之下,對於陷落在教養焦慮的家庭,有著更深的同理與不捨。因此總是希望在提供家族治療的過程當中,努力著增加更多的有關社會結構、階級與不平等的關懷,讓教養歷程可以發展出能夠回歸生活脈絡,真正可以實踐的教養策略;同時也可以協助家庭區辨哪些是教養過程中基本的任務?那些是過度焦慮的作為?讓每個家庭可以珍視自己本身的教養資源,找到發展的可能,同時降低社會建構的焦慮對於自身教養作為的影響!

延伸閱讀:阿德勒教養學:想改正孩子的壞習慣,不能只從批評開始

所以最後,結合我個人與實務上的經驗與「拚教養」這本書的觸發,給各位陷落在教養焦慮中的家長,一些小提醒,希望在教養的路上,攜手互助向前:

1.你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因此在面對親職教養議題時,請先好好關心一下你自己的狀態。因為很多時候,不是你不知道該如何教養,只是被眼前的身心狀態所限制住了,正向的能力無法發揮。

2.我們都有自己成長的故事,我們第一個學習到的教養技巧,通常都是我們自己被照顧的經驗。因此在進行教養工作之前,請先溫柔的碰觸自己的經驗,與這些回憶對話,聽聽她想要跟你說些什麼。

3.教養專家的建議,不一定適合每個人的個別狀況,因此千萬不要急著當成教條貿然使用。可以當成參考意見,然後嘗試與一些信賴的人討論,你會發展出來屬於你自己特色且真正可以實踐的教養模式。(當然不違法是最基本的底線喔!)

4.不平等的童年,普遍且真實的存在於台灣的社會,過度強調競爭或是階級翻轉,對我們而言其實是在複製焦慮,或是複製不平等的現況。所以與其追求讓自己孩子變的超凡卓越,也可以分一些心思在如何分享,將資源分享出去,讓每個人都可以共好,教育與學習才會真正的快樂。

真正的快樂不會來自於擊倒別人,而在於擁抱彼此,而當我們學會跳開被壓迫者的思維,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夠真正的從受壓迫的位置解放。

最後,我想要從教養的單一視角稍微拉遠一些些,在教養的過程總是雙向度(甚至多向度)的。所以一定也包含著孩子的視角,我自己的體會是在教養的日常裡,我與孩子都會經歷快樂、難過、生氣、委屈、瘋狂、感動、失望、同理等各種情緒調和而成的一杯名叫教養的咖啡。

每一種咖啡理應值得欣賞,每個人偏愛的咖啡風味本來也就大不相同,但我努力實踐的是,在每次的親子互動過程讓孩子感受到非佔有的關愛,以及試著用是父母也是同伴的概念,真心的與孩子一起走一段人生的路。我想如果是同伴的話,我也更有機會,好好地、溫柔地與我的焦慮對話。

猜你想看:教養的秘密:最難教的孩子,其實個性跟你最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