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吧春天餐桌企劃,與桂冠攜手,也許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道無法忘懷的食物;不一定是味道,更多是因為情感。手工餃子,從準備餡料、桿製麵皮到包為成品,常常是一大家子會聚在一塊完成的事。那也成為你們之間,最圓潤的家的記憶。

民以食為天,吃得飽足,代表福氣。食物的記憶,串起了不少家庭對生活、價值觀以及親情的緊密連結。而一道完全無法被取代的家常菜,通常會讓人吮指回味,並會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做法及人生況味,代代相傳。

我常想,家,就是那些一起包餃子的日子

在我印象中,外婆總是帶著濃重的鄉音,咧開著嘴,招呼著風塵僕僕,拖著一串小蘿蔔頭的阿姨叔伯,趕快來吃她費了整天的功夫,又是殺雞、又是炒菜、和盤盤圓滾滾、胖呼呼的餃子。餃子從麵皮到內餡全都是外婆一手包辦;再切些上好的大蔥、磨好的蒜泥,加上古早醬油、醋等各式拌醬,那辛辣味還沒上桌就撲鼻而來。

餐桌上大人個個聊開懷,祝賀客套的話起此彼落;而小孩們除了埋頭吃外,也不忘滴溜溜的轉著眼珠,看看各自父母丟出的話梗,通常和學業成績有關。默默地讓食物的鮮甜,慢慢裹上了世間的辛辣味,看似豐碩,卻也稀薄。血緣就像一桌同心圓,規規矩矩的畫出了代表家庭倫理的符號,也牽動了每位家庭成員各自人生的伴與絆。

媽媽承襲了外婆對餃子的痴情,曾經從家中外帶了一根厚實的木製桿麵棍,但此棍使力起來有點費勁,故媽媽沒用幾次就束之高閣。取而帶之的,是早上菜市場擺攤賣的,用塑膠袋包裝的麵皮,厚厚一疊,切邊工整,包不完冰起來下次再包,經濟實惠。豬絞肉也是攤販賣的,用紙包一綑,肥厚相交,油水混雜的豬五花,閃耀著晶亮光澤,好看又彈牙。但媽媽嫌肥豬油不健康,買回來總細細的用手將那閃耀油光的白點挑開,叫肥瘦分離,孩子老公吃了才安心。

有時小孩子也會幫忙包,將餃子皮攤在手掌心上,另一食指點了白開水,均勻的抹在麵皮邊緣。而包餃子對我們而言,是創意的實踐,各種揉捏方式,造就了各式各樣、天馬行空的餃子樣式。從最簡單的半月型、到太陽,球型、乃至不規則型,外人看是醜不拉幾、乳臭味乾;但媽媽只說,吃食不用太講究外表,實在比較重要,包餃子要捏緊,放到滾水中煮時才不會開口笑。吃著自己及媽媽包的餃子,沒有太多辛香料,但吃的時候總是笑呵呵、暖呼呼。

總想讓人複製幾次,餐桌記憶裡的味道

留學海外期間,不能免俗的要參加 Potluck,是受邀請的客人自帶一款親自烹調的食物到場與來自不同國家的同學及師長們一同分享。想想該帶什麼菜,即不流俗又能展現國家文化,非餃子莫屬了。

去不同的網站搜尋著各家食譜,最終靠著兒時的記憶和數通越洋電話粥,勉強將肉菜餡塞進了麵皮內。好家在附近的超市有賣中華餃子皮,冷凍太久有些乾硬,無法下水煮,靈光乍現,將餃子外層加了點牛油,放在烤盤上烤;幾分鐘後,外酥內軟的的金黃烤餃子出爐,竟意外大受歡迎。

回國工作後,市面上各市各樣、琳琅滿目的各式冷凍水餃,躺在大賣場中等人挑選,竟變成了我假日的生活日常。一個人住的時間,總提不起勁煮樣式繁複的菜式,更遑論包餃子了。偶爾回家,會去巷口的五花馬外帶些水餃回家,媽媽總是笑笑,說現在的人好福氣,能買就不用煮了;我也尷尬的笑笑,回說媽媽的水餃才是世界第一。

媽媽一路叨叨唸唸,偶爾說起了她年輕時不太會煮飯,用電鍋蒸飯還會外焦內生;當人媳婦,那能保有大姑娘般水蔥花的嫩手,熬著、做著、燉著、一件件家務事,慢慢煨出了她內心對家庭的各式味道。那淡淡的,平凡卻別有滋味的女性之聲,用餃子,記錄著代代家庭中無可取代的味蕾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