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下不是埋頭苦幹上班就事犒賞自己放縱玩樂的生活後,竟然意外發現人生竟然能過得更充實。

居家旅行並非我發明的,早在 230 年前(1790 年),一個 27 歲的法國青年——德梅斯特,以自己的房間為旅遊地點,寫了一本遊記《斗室之旅》,為十九世紀法國文學經典。

在全球疫情肆虐,無門可出,才發現從未離家這麼近。知名左派學者濟澤克近日討論疫情時,說就是再可怕的事也可能有出乎意料的正面影響。他認為資本主義的世界實在太快太多太滿,而疫情出現反而令我們有了空白的時間去思考人生、生活意義。我們不用認同他對疫情的所有觀點,但以上幾點也確實不錯。

「過動」人生

在開始我的抗疫生活札記前,得要提供一點背景。大學畢業初邊打工,邊開始了超乎想像的漫長進修生涯。長期早出晚歸,每天約 6 點多起床,黃昏離開辦公室,有時歸家仍繼續工作。一星期有兩至三個晚上進修,往進修的路程約 1.5 小時,回家的路程也差不多。家,好像只是一個睡覺的地方。大家都知道香港寸土寸金,大學宿舍生涯結束後,一直與家人同住在一小空間。

近年常在長假期第一天就開始旅行,喜歡新地方,喜歡發現新事物 ,好的壞的也無所謂。只想逃離疲憊,享受獨處的時間,我相信有不少香港人有同感,不過旅程通常也令自己更疲累。

我常常都貪婪地填滿時間,停不下來,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固然重要,畢竟香港生活成本很高,但同時又不希望人生只剩工作與錢,於是愈用力工作、進修,愈想旅行愈想留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結果只好壓榨休息,成了疲憊的惡性循環,有點像韓炳哲寫的《倦怠社會》,就是那種「過動」的生活、「滿瀉」的社會。疲情來襲時,只可居家,人生會否停頓、發霉?

推薦閱讀:找到匆忙中的富足:20 歲學會慢下來,你可以擁有更多


圖片|來源

防疫生活 整理日常

2020 年 1 月 22 日,香港確診首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個案。翌日,武漢封城。自從 1 月 24 日外出過後,整個農歷年假也沒有外出,開始了居家工作的生涯。在整整 93 天,我只外出了 1 天。

這個是超簡化的居家抗疫日記,記錄了我 92 天的穴居生活,嘗試從個人微觀角度記錄這百年一大疫、世界一大轉,給在全球化下過動的自己、同代人、資本主義世界一個省思的機會。

2020 年 1 月 26 日,我開始整理,由舊照開始,是沖洗出來的實體照。十年來,我第一次嘗試把家中的書分門別類,足足花了 5 天,才把書櫃收拾出一個像樣的模樣,感覺前所未有的治癒。

同場加映:15 分鐘客廳清理術:櫥櫃和一堆延長線,怎麼收納整理?


圖片|作者提供

這些日子期間,資訊從四方八面湧來。如何在武肺病毒中生存?我們開始關注各種防疲用品,開始研究各種口罩的功能,知道扔棄口罩的正確方法。政府反應太慢,全民瘋搶口罩,大家甚至笑稱口罩成了最佳情人節禮物。我則像政府一樣「佛系」防疫,惟有盡量不外出。

恐慌搶購開始出現,超市貨架被清空,甚至有人偷衛生紙,乍看新聞還以為是笑話。我們目睹了超現實的一幕幕,太多的荒誕讓我們來不及震驚,2020 年的不比 2019 年的少。

延伸閱讀:你排隊買的東西,是你真正需要的嗎?盲目背後是恐懼在作祟

我沒有外出搶購,不過也需要為長期居家準備。我開始了人生第一次超市網購。大家為減少外出,令網購人龍超長,有些時候好幾萬人排在你前面。同時,我發現原來要規劃一家人一個月份量的食物與物資,是一件非常偉大的工程與浩瀚的作業。全部泰國米都缺貨,結果由西班牙米(Arroz)頂上。世上一切都有代替品嗎?

生活餘裕何時成了奢侈?

2020 年 2 月 1 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全球確診病例突破 1 萬例,超越 2003 年「非典」疫情的 8100 例確診病例數量。讀著讓人掉淚的武漢封城日記,我想起蘇珊.桑塔格的《旁觀他人之苦》:為何還要讀讓人糟透的新聞?你懂的。

女性主義者吳爾芙說過:「讀到天荒地老不分晝夜,有如天堂。」居家期間,不用再趕往這裡那裡,讓我重新擁有另一種奢侈:這些年來第一次,不為什麼把書隨便拿來慢慢讀,而毫無讀不完的壓力。不要錯過村上春樹這本散文集《遠方的鼓聲》,滄海遺珠。村上說:「這裡有的是多得要腐爛的時間。」是在說我嗎?讀畢,我決定來一個實驗:看看總是填滿日程的自己可以居家多久。

除了閱讀,當然也不少得歌曲、電影與劇集。我忽然發現了不少「新」歌。疫情之年,也特別想念張國榮,想起 2003 年暑假,把他所有電影都看一遍,也想起 SARS。

我忘了多久沒追劇,常怕看得太投入而陷下去,怕看完就像離開電影院的一刻,有種難以言狀的空虛。朋友推薦的台劇《想見你》與 Netflix 有關極端猶太教的《走出布魯克林》也確實不錯。但這段時間看的劇也可能是近十年看過的總和,也總算可以補上一些舊電影。金馬電影《陽光普照》很適合這段居家抗疫的日子,讓人反思家庭關係。電影《兔嘲男孩》亦賦啟發性,非常適合疫情中大量生離死別的時空。

我終於理解為什麼那麼多人會沉迷看劇,雖然很多橋段都已出現過,那些相似性、重複性、虛幻性,但不管一些企盼或失落最終很可能根本不會出現,對世界對生活的細微想像,比它們到底有沒有出現來得重要。正是長時間居家,讓我們重新發現文化、藝術、創作、想像,都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

無處可逃,有時想念昔日旅行中在馬路邊走了好久,想念毫無方向漫無目的的走走。有時又會想念旅行伙伴,想念那個突如其來的煙火,想念路上小孩真誠的眼神。

我開始了另一種旅行,開始認真書寫遊記。如你想念一地,畫出來罷。常常都去旅行,只是一個人稍稍停下來,他才有可能認真對待旅行。

還是說說吃的,比較開心罷。聽說居家期間,人人都成了廚神。食材也被搶購一空。以往工作天,都外出用膳,通常只為填飽肚。忘了多久沒有連續多次在家用膳。居家抗疫期間,我意外地煎了人生第一個南瓜餅。

同場加映:疫情蔓延時:個體能做的最大貢獻,就是在家待著,好好吃飯


圖片|作者提供

學習依然 只是形式不同

大家都在學習用一些軟件上課、開會。第一次網上會議,我把虛擬背景設在武漢,超現實的,不忘自娛。製作動畫的念頭來襲,身為科技白痴,開始學習如何製作短片。超乎想像,一段 20 分鐘的影片有 120 個畫面,永不要小覷電影製作,完全想像到幕後無數瑣碎沉悶的工作。

由於 Master Class 的廣告經常出現,我終於按奈不住,開始了導演馬田史高西斯電影製作課,喜歡他說:「聆聽自己內心,做你真正想做的。」另外也重拾遺忘多時的日語,自從大一後都未有再繼續學習下去,但記憶是神奇的,仍有點點殘餘腦內。

重拾遺失的靈魂

在這 92 天居家防疫的日子,我做了很多多年從未慢慢靜靜用心做的事。除了居家工作之外,我讀了多年沒能好好輕鬆讀的書,寫了多年沒認真寫的文,看了多年沒看的劇,聽了多年沒聽的歌,畫了多年沒用心畫的畫,重拾遺忘多年的外語⋯⋯三個月沒有日用品以外的消費,多時沒有連續、長期在家用膳,也多年沒有如此長時間與家人朝夕相對。

這樣的空間讓我終於有機會停下來,省思自己的生活。社交距離或許不可怕,相比起來,自己跟自己內心的距離更可怕。

2019 年是社會性的、傷痛的、劇烈的,未敢忘記。

2020 是世界性的、停頓的、緊密的,充滿未知,世界將從此不一樣。

亂世灰暗,即使疫情緩和,世界不會突然變得美好,但重新發現點點日常細碎,整理自己日常生活及內心世界,或者是暫借的救贖,促使我們有空間有勇氣去詰問生活意義並帶著詰問繼續走下去,無論是從個人或是從社會的角度。

生活,也許就一直一些狀態之間,擺盪著。如村上春樹說:「好像做了好多事似的一天,又像什麼都沒有做似的一天。」

第 86 天,我把這個記錄製成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