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總是喜歡在一年之初,月初等時間許願?又為什麼這時許下的願望都很難實現?其實,這都跟你害怕失敗有關。

文|夏承樟

對於很多人來說,新年一定要來幾個轟轟烈烈的新希望。最常見的可能是健身、學習一門外語、改掉壞習慣、年收入超過多少錢⋯⋯之類的。但根據數據統計,有 80% 以上的人會在 2 個月內恢復「正常的生活」,也就是許願之前的生活⋯⋯原因為何?我們得從大腦談起。


圖片|來源

先說說心理學的研究:

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許下新希望多麼完美!所謂的一元復始萬象更新不是嗎?眾人的倒數聲中,彷彿可以瞬間拋棄掉以往所有的壞習慣、錯誤、悔恨等一系列不喜歡的人事物;然後抬頭面向陽光,赫然變成一個更好的自己。但是知名心理學家 Timothy Pychyl 告訴我們:「當我們在許願的那一瞬間,會得到某種滿足的感覺,於是大腦就會告訴我我們:有沒有真的實現就變得不再那麼重要了」。而對此現象,又被稱呼為情感性預測(Affective Forecasting)。

另外,更有趣的是,人們下決心的事情往往都是其最反感的事。舉例來說:你一定不喜歡學習,所以才會下定決心要學好英文;你一定不打算好好努力提升自己,所以才會下定決心提升收入。矛盾嗎?其實一點也不。如果你真的喜歡、真的需要,有必要下定什麼決心嗎?畢竟我們也沒看過誰下定決心去睡覺、喝水對吧?

但是我們還沒有探究完所有的底層邏輯——讓我們來看看為什麼偏偏就要選在新年的第一天?其實,我們選擇的日期本身恰恰就是陷阱本身。很多人會習慣一種論調:「這件事從下週一開始、這個計畫從下個月一號開始、這個改變從明年一月開始⋯⋯」發現相似處了嗎?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沒有完美主義包覆的新希望不是好的拖延症」。

同場加映:趕上死線的快感令人上癮!小心「拖延症」纏身

很多人常常用追求完美來解釋自己為何無法如期交付,從學生時代的作業、到職場生涯的報告等。《拖延心理學》一書的作者 Jane B. Burka 告訴我們:人們的拖延症狀最早出現於就學期間,而這些拖延除了是一種自我保護的計策外,也是源自於我們對生活的信念所導致。對於這些信念,她稱之為「拖延者信條」,好比說:我必須做到完美;我做的每件事都應該輕易進行,毫不費力;什麼都不做比冒險後失敗收場來得安全;做不好就乾脆別做等。明眼人一看就發現,這樣的思維模式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維(Fixed Mindset)。我就想問:誰還不是摔了幾次才懂得騎腳踏車?

推薦閱讀:失敗練習題:承認自己就是做不到,其實很重要

最後,在心理學中還有另外一種現象叫做「時間矛盾」。簡單來說,就是雖然我「今天」去健身是為了讓「明天」的自己擁有六塊腹肌的好身材,但是現在的我就得去耗費大量時間在鍛鍊這件事情上(重點還很累!)—所以還是把鍛鍊推遲到明天好了。如果「今天」是個人,他肯定也認同你推遲,這樣你們才可以一起去吃炸雞、喝啤酒!只是當「明天」變成了「今天」,相同的情況不就無限輪迴了嗎?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在一月份買了吉他後,再下一次拿起來,就已經是六月份準備 PO 到二手市場拍賣了⋯⋯。

那我們到底要怎麼樣有效地避免上述狀況一再發生呢?在此我們有三個方法:

(一)目標具體化

假設你因為過年的大吃大喝,到現在還沒有從傷痛中復原⋯⋯但又想到夏天即將到來,想要找回自己的好身材於是決定開始跑步瘦身。那很簡單,不要再告訴自己:我要找一間合適我的健身房、我要找一個適合我的教練、我要買一雙可以讓我跑更快的慢跑鞋等這些完美理由(那難道開跑還要到廟裡求個黃道吉日才能開始嗎?);只要明確地寫下:這週三晚上八點,在左營蓮池潭,我會去環潭跑步兩圈,就可以了。也就是明確寫出「哪一天的幾點、在什麼地方、我要去做什麼」(不過切勿小看自己的拖延症,可以找一位親朋好友在旁督促,做為一份保險)。

推薦閱讀:趕上死線的快感令人上癮!小心「拖延症」纏身

(二)目標簡單化

最常見到的目標不簡單化的案例就是收入。我們時常聽到有些人的新年新希望是今年一定要年收破百萬!但是明明去年的收入只有 50 萬而已⋯⋯就算是高利貸也懂得要低調一點躲開警方的追緝,不需要這麼拼命一下就想衝上 200% 吧?而且,今年的收入基本上會是你前三到五年,從經驗、智慧、人脈等各維度積累出來的一個總結,只是以金錢的方式呈現而已,你又怎麼可能期待在 1 月 1 日許個願,該年的 12 月 31 日就爆量達成呢?所以我們需要讓目標不要這麼難以達成,而方法就是試著讓目標有點難度,但是可以有機會觸碰到的。比如說每個月增加 5000~10000 元(當然方法就得自己去尋找了),那一年下來也增長了 12%~24% 了。

同場加映:為什麼總是無法改變?目標心理學:承認限制,才能夠看見優勢

(三)目標場景化

針對語言的學習,在我看來其實最最重要的反而不是師資、教材等這些因素,而是針對該學習的場景及環境創造。當初我花了半年時間,把雅思從 3.5 分一路飆上 6.5 分(大約是多益 400 到 800 的概念,但因為雅思有聽說讀寫,所以無法完全對照)。在這段時間中我也去了英語培訓機構補習上課,但是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我為自己創造了一個幾乎全英文的環境。從英文聽力開啟每一天,並且把每一句生活中聽到、看到的中文,都在腦海中試著翻譯成英文;晚間就固定到培訓機構學習進修,週末則是到地區知名的咖啡廳及酒吧參加語言交換活動(Language Exchange)。記得當時連搭乘大眾運輸及自己開車時聽音樂都不敢聽流行歌,都在聽雅思的聽力真題或著 BBC NEWS。這一切也都僅是為了要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幾乎全英文的環境罷了。

好習慣,是自我改變的複利;但養成習慣僅只是切入點而不是終點。很多時候我們還沒來得及開始習慣養成,就又匆匆結束了。所以識別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我們得先了解自己為何沒有執行。因為拖延;再按照步驟來一一破解,才能讓自己不再需要許下新年新希望,也可以完成自我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