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醫師陳鈺萍,她表示,溫柔生產其實在性別到家庭夫妻、親子相處上,都能帶動意想不到的改變。

文|曾彥菁、圖|白騏瑋、生產影像紀錄|黃約農、吳易蓁

溫柔生產除了在醫界掀起改革外,也在性別與家庭上,捲起了意想不到的改變。

首先是女性的自主權。

過去的父權與醫療體制,將產婦視為沒有能力的人,需要大量醫療與人員介入,她才能順利生產,女性只能任憑擺佈,對身為一位女性毫無信心。「但是溫柔生產,翻轉了女性需要受到保護,孕婦是脆弱族群的印象。」陳鈺萍醫師說許多產婦,在助產師的協助下自然生產,她才發現原來自己有力量,是可以辦到的。

看專訪上篇:專訪醫師陳鈺萍:我想讓每個母親,都能選擇自己要的生育方式


看見孩子出生後的喜悅。圖|好孕工作室提供

身為女性的自我貶抑,陳醫師相當有感,她曾經到訪丹麥醫院,驚訝發現女醫師的比例高於男性,醫學院的女生也佔了七成,她問當地醫師為何會這樣,對方露出「這有什麼疑問嗎」的表情回答:「女生本來就比較優秀啊!」讓她發現自己從不敢這麼想。

歐洲國家不認為女性是脆弱的,同時也相當尊重女性的生育自主,甚至在荷蘭有法律明定:「女性有權決定自己在哪裡生產,國家應給予保障。」也因此荷蘭的居家生產率全球最高,政府會指定救護車在家門口等,有任何問題就直接後送,讓產婦安心生育。

自然成為了父母,家庭的美好起始

溫柔生產也讓家庭關係開始改變。

過去父親或另一半多是在產房外等待,或是拿著相機拍照的角色,可是在居家生產中,他就是參與者之一,事前要學會基本的接生知識,當產婦開始陣痛,他也要成為人肉靠墊,讓產婦可以用舒服的姿勢分娩。


溫柔生產過程必須由夫妻兩人同心協力。圖|好孕工作室提供


圖|好孕工作室提供

曾經有一位父親,生產前都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溝通都是由太太或父母處理,活脫脫的「媽寶男孩」。到了生產那天,先生原本說他怕血不想靠近,但陳醫師一看沒什麼出血,就叫他過來戴上手套,然後把手放到小孩頭上,沒想到他的眼神立刻改變,臉上泛出了感動的眼淚。後來父母打過來問狀況,原本是太太接聽,先生立刻把電話拿了過去說:「以後我來處理!」媽寶病瞬間治癒,陳醫師驚訝不已。

成為父母的醒悟也發生在女性身上,曾有第一胎為醫療生產,第二胎用溫柔生產的媽媽表示:「生第一胎時我是逼著自己當媽媽,想著各種『媽媽應該要怎樣』。可是第二胎的生產過程與孩子很親密,我自然地成為了一位母親,想照顧孩子,不想與他分開,育兒的成就感也很大。」陳醫師自己觀察,產後憂鬱的情況也比較少。


孩子也可以是生產行動的一份子,共同迎接家庭的新生命。圖|好孕工作室提供

以前我們時常遇到,老大因為弟弟妹妹的出生吃醋,甚至出現行為退化,要跟小嬰兒吸奶爭寵。「可是我們可以想像,老大心裡的不安來自父母會消失一段時間,然後回來時帶了一個競爭者,當然就會不滿。」順勢生產強調以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手足也可以一起加入生產行動,參與弟弟妹妹誕生的過程,「很多孩子都不再吃醋,自動成為了哥哥姊姊。」成員們共同迎接家庭的新生命,成了美好關係的起始點。

與母親聊生產經驗,療癒了世代記憶

最後,則是療癒了不同世代的生命經驗。

許多七零後世代,就在極度醫療化的環境下出生,仰賴醫療的記憶深深烙印在生命之初。如果想選擇居家生產,也容易遭到長輩反對,認為不文明且充滿了風險。


圖|好孕工作室提供


圖|好孕工作室提供

曾有一位產婦,邀請了媽媽、婆婆和小姑一起陪同生產,順利產下寶寶後,媽媽讚嘆地說:「這種生小孩方法太好了,要不是我停經了,我還會想再生一個!」婆婆也在一旁感動,欣慰自己的兒子終於長大,像個真正的父親了。而小姑則是對於生育有了信心,知道原來可以這樣自主。 「我都會告訴大家,回家跟媽媽討論她生妳時的經驗。」對生產方式觀念不同的家庭,陳醫師鼓勵與媽媽聊聊那個疼痛記憶,是否壓抑了太多自己的需求,無法自主選擇要什麼?生產是可以豐富生命的神聖體驗,不必懼怕逃避,更無需鎖入抽屜,「有時候溫柔生產反而療癒了上一輩的生產經驗呢。」

期待孩子多元自主,整合內在男女能量

聊到樹冠生活本期的主題:「面對未來世界的共同必修課」,自己也有兩個兒子的陳醫師,期待孩子可以成為具有多元、開放意識的人,不要被各種框架定型。

她說大兒子兩歲時參加一個課程,老師在椅子上擺了一個娃娃,要大家輪流上來玩,大兒子很自然就把娃娃抱在懷中,像照顧嬰兒那樣疼惜,可是其他男孩連碰都不願意,她就發現才兩歲的孩子也會因教育而有刻板印象。

又有一次,兒子在玩具店說他想買粉色的迷你洗手台,遭到旁邊的男孩嘲笑,「但我還是買給他,我要讓他知道:『媽媽是挺你的!』」一直到長大後,孩子都很有性別意識,當同學開生殖器的玩笑時,他們知道那很幼稚,「顯見我的教育真的很成功呀!」

陳醫師曾經與一位計程車司機聊天,說到自己有兩個兒子,司機大讚:「那妳以後會賺回兩個媳婦耶!」她馬上回應,孩子要不要結婚不是她可以決定的,結婚的對象也不一定就是女性,「這些都是孩子自己的選擇。」

陳醫師自己也在努力學習,突破被禁錮已久的女性框架,從前她不敢發揮全部能力,盡量低調行事,怕在職場或家庭裡會造成男性的壓力,「但是謙虛其實不代表自卑,而過去的我是自卑的。」意識到自我的壓抑,她也開始改變:「以前我聽到別人稱讚,都會說:『還好啦,沒有啦。』現在我都直接說:『對,你今天遇到專家了!』」關於溫柔生產、母乳哺育、性別議題鑽研了這麼多年,擁有信心是最自然不過的事,無需貶抑與壓抑,就讓才能飛翔吧!

她很喜歡潘蜜拉克里伯的《內在女性覺醒》,期待自己能整合內在的男性與女性能量,變得更完整而有力量。就像現代醫療與溫柔生產,也是兩股強大的力量,當他們互相融合搭配,就能完整有力,充滿覺知與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