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是賈伯斯大女兒麗莎的療傷之旅,是她試圖在與父親的相處、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一層層的誠實面對,自己如何地渴望被愛、甚至渴望爸爸的愛,又如何在這過程中受傷、療傷、自我保護,而慢慢從尋求他人認同中,轉而尋求自我認同的「個體化」過程。

文|周慕姿心理師

《小人物》,關於渴望愛與渴望被愛的故事。

看完這本書,我遲遲無法動筆。

讀這本書前,我已經讀過一些關於這本書的報導,報導中多半提到:「賈伯斯是個苛刻的父親」、「大女兒寫回憶錄控訴」、「賈伯斯遺孀與其他孩子批大女兒醜化賈伯斯」……

那麼看來,這本書說的,或許是大女兒如何被賈伯斯錯待的故事;雖然大女兒認為,寫這本書,其實是在回憶她與父親的互動當中的愛—

即使有傷。

讀完這本書之後,我才知道:這本書,是賈伯斯大女兒麗莎的療傷之旅,是她試圖在與父親的相處、在自己的成長過程中,一層層的誠實面對,自己如何地渴望被愛、甚至渴望爸爸的愛,又如何在這過程中受傷、療傷、自我保護,而慢慢從尋求他人認同中,轉而尋求自我認同的「個體化」過程。

或許對於許多人而言,書裡的賈伯斯的樣貌,很難吞嚥得下:苛刻、挑剔、冷漠、反覆無常,有時甚至無情而殘忍。

與我們平日在媒體上「認識」的賈伯斯、總是人生勝利組的形象:聰明、機智、幽默……很不一樣,落差實在太大,令人難以接受。

實際上,面對形象好的名人,特別是男性,大眾會忍不住將自己「理想的權威形象」、甚至是「理想的父親形象」投射在該名人身上,認為他既然聰明又幽默,具有很好的能力,應該有著很好的品行,對人和善、有著許多美好的特質。

這使得當我們聽到一些對於該男性名人不好的評論,例如「講話很苛刻」、「很嚴格」、「情緒控管不佳」時,那個對「美好權威」的期盼,會讓我們忽略這些性格特質,而一廂情願地認為:「是因為他對事情要求嚴格」、「因為他太聰明了,別人跟不上他」、「天才總是有些怪個性與怪癖」,試圖合理化那些讓我們覺得「不符合理想期待」的特質。

所以,有些人願意包容那些具有才能的男性們。

但是,工作上的態度是一回事,當對自己的女兒是如此反覆、甚至是有些殘忍時,「好父親」形象的破滅,可能會傷害太多人的期待與投射:有些人會不想相信這些資訊,而有些人,可能會因而對這個名人有更多失望的憤怒與攻擊。

但實際上,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了解那些評論或許都是言過其實,不論是好的、還是壞的。

因為,這本回憶錄,只是在說麗莎所經歷的童年、父母與她的互動,以及她有多麼渴望被父親愛與認同的故事而已。


麗莎與母親。圖片|出版社提供

這個父親,就是個平凡人:在童年有著被遺棄的創傷,對自己有自戀、希望有所成就的期待,對於年輕時「不夠好」的決定,想要抹煞、想要不承認,想要忘記、捨棄過去的那些「黑歷史」,晉升上流社會,成為能被人尊敬、完美的權威。

面對這個在尚未功成名就時所生的大女兒,看到她的媽媽與她,就像看到過去那個不夠好的自己,可憐兮兮又不登大雅之堂。

而那個被遺棄的害怕、以及一直以來的匱乏感與不安,讓他更感覺:這兩個人,就像是要來掠奪、侵犯自己現在所建立的美好生活的人。

因此他拒絕、他冷漠,他沒辦法好好地跟麗莎與麗莎的母親建立好的關係。但他忍不住被麗莎吸引,當他沒那麼害怕的時候,他想要跟麗莎好好相處,想要成為一個好爸爸。

對於麗莎來說,這是痛苦的過程:面對父親的反覆無常,而父親又是被社會大眾「極度肯定」的對象時,「得到父親的認同」就成為從小在許多創傷中、沒辦法好好愛與肯定自己的麗莎,最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能得到父親的認同,那我就是社會上認為『有價值的人』了吧?」

「如果父親願意認同我,我就值得被愛、不再被遺棄了吧?」

於是,麗莎努力揣摩父親、還有父親身邊的人的需要:漂亮,還要聰明,能融入新家庭,還要捨棄「媽媽」那個不夠好的「基因」……

麗莎不停努力,卻也不停受傷,似乎永遠,自己都不夠好,做不到爸爸的期待。


麗莎與父親。圖片|出版社提供

面對為了要得到爸爸的愛,而必須捨棄的媽媽,麗莎也充滿了罪惡感。因為,那就像是否定了身上一部份的自己,甚至像是挖空、捨棄了自己某部分的靈魂。

自己就像爸爸一樣,丟下不夠好的媽媽與過去的小麗莎。

在這個掙扎的過程,麗莎摸索自己想要的,開始反抗爸爸、拒絕按照他的世界規則走。

於是,麗莎終於找到了「自己」,終於不用再努力讓誰滿意,可以過自己的人生。

當她不再期待被父親的「上流家庭」所接納、不再如此渴望父親的愛時,父親在臨終前,終於誠實地告訴麗莎,自己的後悔,自己有多愛她。

某方面來說,麗莎仍是幸福的。在她與父親的相處中,仍然有耀眼的、讓人不忍直視的瞬間,那些光芒,如同碎裂的水晶碎片般,鑲嵌在麗莎有時顯得黑暗無光的童年裡。

人生的最後,父親願意告訴她:後來不與麗莎聯繫,是因為他太過受傷。在那段話的瞬間,或許,我們也從賈伯斯的父親形象中,看到了一個很渴望被愛的男孩。然而,雖然賈伯斯所說的,麗莎並不完全相信,但或許父親的答覆,仍解開了她一直以來的困惑,甚至是自責:

「原來,不是我不夠好,所以他不愛我;是因為他有困難,所以他對我而言,不是個夠好的父親。」

終於,麗莎可以從「尋求優秀父親的愛」的詛咒中釋放。

她和父親,從此,也就乾淨了。

讀這本書,可以感覺到麗莎的挫折、創傷與辛苦;但,能有這樣的機會與結局,麗莎,仍是幸福的。

這的確是一本愛與寬恕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