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開之後,你想過如何整理他們留下來的東西嗎?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也參雜著複雜的情感,包含損失、罪惡、疑惑等。而比起避而不談,或許我們可以開始好好理解內心為何而產生這些掙扎。

文|莉迪亞.阜蘭  

清空,這個詞讓我覺得很彆扭。我的意思是「整理」,但整理不過是整個工作的一部分。當然,除了將東西分門別類,裝箱打包,判斷價值之外,還得決定哪些是要送人的,哪些是要丟的、賣的、保留下來的。到頭來,除非是住在代代相傳,物品也是一代疊過一代的祖厝裡,我們的任務確實就是去「清空」父母親的家。

清空,這個字眼聽起來陰森恐怖,讓人不舒服,瞬間聯想到盜墓,就像潛進死者的國度去竊取機密(什麼金字塔的詛咒之類的),讓人覺得自己跟專吃屍體的禿鷹或專門打劫死人的土匪沒兩樣。

於是有人會試著用不那麼粗暴,比較平緩、溫和的字眼,譬如「打掃」,或甚至是「關起來」。彷彿所談論的是一座夏日結束時的度假小屋。但如果這也算是一種告辭,那就是永遠的離別,再也不會結束的假期。

生命的本質,就是一種攻擊性,無論我們是否願意,不論這會不會顯得有點卑鄙。長江後浪推前浪,後浪起來了,前浪就倒下去,「國王駕崩,國王萬歲」,這和某種象徵性的謀殺可謂不無關聯。只因為我們將繼任他們而活下去,我們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殺死(而且不僅僅只是在夢中)老父或老母,甚至是兩者的凶手。


圖片|來源

這麼說也許很令人反感,但事情就是如此:曾經看著我們誕生的人,會在我們的眼前死亡;我們的孕育者,最後將由我們來埋葬。我們不曉得父母的童年和少年時期是怎麼過的,而他們也不會知道在我們這輩子最後幾年的境況,一如我們也見不到我們自己孩子們的晚景。

我們在我們的原生家庭裡誕生,在我們建立的家庭裡死去。所以,沒錯,當輪到我們的時候,我們登上國王寶座,因為我們也成了未亡人。白髮送黑髮才是慘絕人寰,黑髮人送白髮人,乃天經地義,但,還是不容易。

這就是心理分析所謂的現實考驗。漫長且無法避免的服喪作用,就從對死去雙親的過分投入開始。之後,為了活下去,我們才會漸漸放手。

揮之不去的,首先是那種喪失的情緒,而就算已經過了很久,我們仍將無法接受,這損失是永遠且無法彌補的。住在我們裡面的那個小孩,開始大聲地抗議。我們之所以哭泣,不僅是為了那逝去的至親,同時也是為了我們本可以得到的親情,以及我們在其中長大成人的那份安全感。我們不禁要自問:他/她之所以會死,難道是因為我的關係?我也許在無意間,用我自己那些過度貪婪、暴力的幻想,殺死了我的雙親?

那麼,如何而能不感覺罪孽深重地清光父母親的家當?假設在其中我們所取走的,正是那些在很小的時候,或在幾個潛意識深處的場景裡,曾經幻想過要奪取的東西?如何去實現那一切(這次是來真的,而且竟然還完全合法)在此之前不得觸犯的禁忌?為何身為繼承人,就能從某一個時刻開始,愛拿什麼就拿什麼,沒有限制,並享有絕對的使用權,完全不犯法──而那些東西,在數個小時之前還是別人的財物?如何而能長驅直入,進到那些打從我們出生到此時此刻為止就不屬於我們的禁區?我們憑什麼可以在裡面隨心所欲地劫掠、破壞、捨棄,而絲毫沒有受到懲處之虞?難道是因為我們本身起了任何變化的緣故嗎?沒有!完全沒有。

遺產這種東西,既非餽贈,亦非獎賞、獎勵、賠償、贍養費或救濟金。分到父母親的遺產,跟獲得他們贈與的意思完全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透過繼承方式而成為業主,所收到的並不是一種禮物,而是合法地擁有一份財產,得到它的使用權,但立遺囑人並不見得曾指名要把這東西留給我們。

「繼承」和「贈與」的意思剛好相反。用遺囑的方式來贈與,立囑人的意志很清楚,是他的自由選擇和個人行為。但遺產裡卻看不到任何意願,也絲毫不在乎誰來繼承。法律有責任讓一個人的財產留傳下去,不讓它成為無主之財。在沒有特別指定的狀況下,這些財物就必須由法定繼承人分得,並由專業的公證人來判定或尋找法定繼承人。這樣的法律文件有個名稱,叫「證明書」(acte de notoriété)。這裡的證明,不是關於聲望名譽的認可(notoriété,此字也有聲望、聲譽的意思),而是在證明一個眾所周知、顯而易見、大家都同意的事實:某某繼承人並非冒充者,他確實可以透過親子關係而獲得某批該由他接收的遺產。

好吧。我於是成了法律認定的合法繼承人,但就情感而言,我難道不也算是個冒牌貨嗎?我怎能拿走那些人家沒給我的東西?父母親還活著的時候,從未曾說要將那張美麗的、我很想要的波斯地毯送給我啊!為什麼如今他們一死,我就可以拿了呢?他們從前不想給我的,我怎能拿得心安理得,而不覺得自己是在強迫他們,欺騙他們,甚至扒光他們?

繼承文件裡面有一條寫得很清楚:「就目前所知,死者(此處指作者的母親)並未立下遺產處置。」幻想與現實,就是這麼串通起來的。父母親如果曾立下遺囑,我至少可以得知他們的最後遺願。沒有他們的確認,我怎麼知道他們是不是同意我的做法?他們真的願意讓我來享有他們的財物嗎?在罔顧彼此意願的情況下,還是擁有了父母親不曾讓我們「接收」的東西,這又有什麼意義呢?

也許父母親並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因為答案對他們而言太明顯了。然而,即使是理所當然的事物,如果能夠說出來會更好,不然我們的心裡會一直有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