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季,也是季節性流行感冒在世界各地大流行的階段,造成為數不少的死亡人數,但為何人們更加將重心擺放在新冠肺炎上呢?又為何西方人看待新冠肺炎如同流感?

新冠肺炎從 2019 年 12 月底從中國武漢發生第一例延燒至今,約莫兩個半月左右,幾乎世界各國都已遭病毒入侵、淪陷,截至 2020 年 3 月 12 日止,已經有 127 個國家、區域合計 134,559 個感染人,包含 4,972 人因此喪命,從社群平臺以及新聞媒體上,可以深刻感受到海內外人們對症狀近似 SARS 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恐慌。

相似的情景,相似的恐懼

新冠肺炎,在去年底開始從中國武漢發跡時,因病例尚且不多,是充滿未知的,加上病發症狀類似 2003 年爆發的 SARS。表像上,人們彷彿是因為新型的肺炎感到恐懼,實際上,從心理學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來看,這樣的恐懼感受來自於自身的舊有經驗。當面對幾個名詞,「新型」、「肺炎」、「呼吸道傳染病」,2003 年 SARS 流行時感受到的恐懼感再次浮現出來。

當前事件激發舊有強烈情緒,人們將採用面對舊有痛苦的行為模式,來面對,這樣的行為在精神分析學派的術語稱為「移情(Transference)」,把對舊有對第三者的感受轉移到眼前事件的對象上。因此,面對充滿未知的新冠肺炎,曾經體會過 SARS 流行時恐懼的人們,新舊恐懼交雜,再加上社會的停擺,多重恐懼的疊加,使得新冠肺炎彷彿成了現代瘟神。

然而,充斥在各媒體,有關冠狀病毒的大量報導可能使大眾對疫情過度恐慌。倫敦的醫藥記者斯圖亞特(Hadley Stewart)在《歐洲新聞臺》網站發表評論稱,其他社會問題或衛生議題也該被關注。 許多媒體使用「致命病毒」或「爆發」描述新冠病毒,比較像是災難電影而不是反映真實狀況。這是公共衛生的緊急事件,有關當局必須對弱勢族群提高保護措施,但隨著疫情的發展,我們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病毒特性,人們便可以用謹慎來取代未知的恐慌。

新冠肺炎與其他常見呼吸道傳染病的比較

每年冬季,也是季節性流行感冒在世界各地大流行的階段,造成為數不少的死亡人數,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間,為何人們彷彿忘卻死亡總數更多的流行性感冒而將重心擺放在新冠肺炎上呢?我們可以從各關鍵數值統計圖表來瞭解新冠肺炎與 SARS、MERS、Swine Flu 豬流感、季節性流感的差異。

新冠肺炎(2% 為專家預估大規模流行後的數值,截至 2020  年3 月 13 日即時死亡率為 3.7%)、SARS、MERS 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Swine Flu 豬流感的死亡率比較,可以發現,新冠肺炎的死亡率比 2003 年爆發的SARS死亡率低了許多,與 2012 發跡的 MERS 死亡率高達 34%來比更是差異明顯。三藩市加州大學流行病及傳染病專家盧瑟福(George Rutherford)指出,現在的新冠肺炎死亡率可能比真實情形高的因素在於,有許多低於 30 歲以下的患者沒有被篩檢出來是新冠肺炎感染,造成死亡率計算時的感染人數分母比較小(死亡率=受感染死亡人數/感染人總數)。

從 2020 年 2 月 5 日美國醫學會期刊刊載的資料顯示,確診患者多為中年人,孩童確診病例非常稀少,此外,孩童多數是無症狀或輕微症狀感染,患者年齡中位數介於49至56歲。曾開發出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方法的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Dr. Malik Peiris)表示:「根據我的經驗,我強烈地猜測年輕族群已感染新冠肺炎,只是病況較輕。」,許多僅有輕度病徵,又或根本沒有病徵的隱性帶病毒者,他們從未就醫,也從未獲官方證實是確診者,也是因為病況較輕,在疫情初期,連篩檢的資源都是稀缺的,所以並不會在每個國家都得到新冠肺炎的篩檢。

不同地區的死亡率也不相同,就以南韓為例,至 2020 年 3 月 6 日晚上為止,確診病例為 6767 人,是中國以外最多感染的國家,但僅有與 44 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 0.65%。當中一個原因是南韓找到無病徵的確診者特別多,自然拉低了死亡率。 哈佛醫學院講師福斯特(Jeremy Faust)認為,向大量人群展開測試,就能找到更多新冠病毒確診個案,這意味著這個病毒並沒有真的有那麼高的致死率。他又說,當測試愈多,數字就愈準確,死亡率最終為 1% 左右。 盧瑟福同意這個說法,並預測新冠病毒總病死率為 1% 至 2% 之間。


(96359 個人在今年死於季節性流行感冒)

(截至2020年3月13日)

新冠肺炎

季節性流感

今年度感染人數

134,559人

993,391人

今年度死亡數

4,972人

96,359人

今年度死亡率

3.7%

9%

再來,我們再把季節性流行性感冒的患者死亡狀況與新冠肺炎做個比較,由於季節流感死亡率在世界各地的計算方式以及是否通報給 WHO 世界衛生組織的狀況不一,此季節流感的死亡狀況為專家推估值,但還是極具參考價值。今年度感染人數(截至 2020 年 3 月 13 日):新冠 134,559 人、流感約 993,391人;今年度死亡數(截至 2020 年 3 月 13 日):新冠 4,972人、流感 96,359 人;今年度死亡率(截至 2020 年 3 月 13 日):新冠 3.7%、流感 9%(在全球範圍內,流感流行每年造成約 300 萬至 500 萬嚴重病例,約 29 萬至 65 萬例與呼吸道疾病相關的死亡。流感死亡數在已開發中國家大約為 0.1%)

新冠肺炎各年齡層、有慢性疾病患者的死亡率比較

另外,我們也可以從另外一個維度,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年齡的分佈,來看自身暴露在病毒下的風險。可以看到 Worldmeter 的統計圖表中,顯示低於 50 歲的死亡率都不及 0.5%,超過七十歲的患者死亡率才開始飆升,死亡率的年齡分佈與季節性流感十分吻合。

從目前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瞭解,12 歲以下的孩童可能不太需要住院、接受氧氣或其他治療,而 12 歲以上的孩童症狀和成人染病症狀比較相似。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講座教授裴偉士說:「我們不完全瞭解病況嚴重性和年齡相關的原因。但是,我們現在看到新型冠狀病毒和 SARS 的例子,你可以藉此看得更清楚。」病毒只引發孩童輕症感染,卻引起成人嚴重症狀的情況並不少見。例如,感染水痘對孩童而言大多無足輕重,但對成人而言是場災難。流行性感冒與眾不同是因為流感和人類一起演化上萬年,而且每年感染全世界數百萬人。裴偉士指出,儘管每年都有數以千計孩童因為流感住院,但其中只有少部分人因流感死亡。


圖片|患有慢性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

從此表可以看出來,患有常見的慢性病,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糖尿病(Diabetes)、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高血壓(Hypertension)、癌症(Cancer),以及未有慢性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no pre-existing conditions)的死亡率的分佈,患有慢性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比當前新冠肺炎平均死亡率 3.7% 皆高上一倍以上。

新冠肺炎與季節性流感的傳播速度比較

澳洲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流行病學家瑞娜.麥金泰爾表示:「年輕族群不只是孩童,還包括青少年和 20 歲左右的人。一般而言,年輕族群和社會接觸最密切。沒意識到自己患上新冠肺炎病的年輕族群可能使疫情更嚴重。」同時,這句話也適用在季節性流行感冒上,流行性感冒在年紀較輕的族群中顯示出來的症狀也較為輕微,而這些輕微的患者都是季節性流感與新冠肺炎的流行破口。比較今年度感染人數(截至 2020 年 3 月 13 日):新冠 134,559人、流感約 993,391 人,可以看到流感的傳播能力也十分驚人,雖然說流感因為跟隨人類已久,檢驗技術已十分成熟,含有病例的區域也廣泛許多,病例數量可觀,但也可以得知,流感的傳播能量也完全不亞於新冠肺炎,甚至還可能超過之。


圖片|Photo by Viktor Forgacs on Unsplash

我們怎麼樣抵禦流感,就用一樣的方式抵禦新冠肺炎:孩童可留意、年輕人要小心、中年人請謹慎、老年人需保護

從上述的數據分析來看,新冠肺炎與已經跟隨人類多年的季節性流感的許多數據是十分類似的,這也說明已與季節性流感對抗長達數百年的多數西方國家人們看待新冠肺炎的態度為何與季節性流感類似。家中有年紀較長的老人、慢性疾病患者的,需要更加審慎,因為縱使自身因為免疫力健全而可以輕易康復,但是一但季節性流感與新冠肺炎傳染給輾轉上述高危險人群,皆會有較高的致死風險。

因此,當我們預防新冠肺炎時,做出了一些比平常預防流感時還來得多的措施,可以推測為未知的恐懼造成的現象。搶口罩、搶衛生紙、搶酒精、對特定族群的排斥心態、對自己患病可能的恐懼、做出不理性的防護措施等等,這些外在行為與內在感受,都充分地顯示「未知」對群眾的影響是多麽劇烈。美國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全球健康和流行病學教授阿彌拉‧羅斯(Amira Roess)教授說:「疫情擴大同時,恐慌也在蔓延。」他指出,傳染病爆發初期階段所發生的恐慌常常是「對未知的恐懼」,但恐懼並不能阻擋病毒傳播,反而可能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面對新興威脅時更容易產生焦慮,面對熟悉的威脅反而掉以輕心,例如心血管疾病是美國人死亡主因之一,每 7 個人就有 1 名死於相關疾病,至於死於恐怖攻擊的可能性僅約 0.002%,但根據 2016 年查普曼大學調查美國人恐懼事物的研究,「國家遭受恐怖襲擊」和「個人遭受恐怖攻擊」兩項皆名列受訪者最擔憂的事項前 5 名。

另外,長期處在罹患傳染病的壓力中,才正是使免疫力低下的殺手。簡化地說,當我們遇到恐懼時,將促使正腎上腺素分泌。如果壓力提升,感覺到可能無法控制時,腎上腺素將湧現。當壓力持續、甚至有絕望感覺出現時,苦惱與挫敗感會讓可體松從腎上腺爆發出來。即使只是 20 分鐘、片段的強大壓力促使分泌的可體松,就可以壓抑免疫系統長達3天。即使只是一直想著有壓力的事情,光是這些念頭,就可以激發可體松,造成免疫系統能力的暫時低落,使得人們暴露於罹患傳染病的高風險中。

防疫的表面可以用口罩覆蓋,但防疫的根本只可以是健康的身體

可以繼續維持自己熟悉的防疫的措施,例如勤洗手、使用口罩、減少前往公共場所的機會,但最根本的是擁有固定運動習慣、良好飲食習慣、避免抽煙喝酒、具有良好生活作息,最後就是維持心情平靜,避免恐懼帶來的壓力以及因疫情與他人爭執摩擦的強烈情緒,不但可以防止新冠肺炎、季節性流感,還可以避免慢性疾病上身,強健的身心體魄是遠離所有疾病的最佳根基。

對抗病毒,外在舉措只是輔助,防疫關鍵在於人心

可惜的是,媒體大多放送使用「致命病毒」或「爆發」描述新冠病毒,比較像是災難電影而不是反映真實狀況,使得人心惶惶,並激發人們將過往疫病流行時的恐懼,移情到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中。

新聞、社群平臺的消息並強化各種防疫資源的稀缺狀況,使得群眾更加積極搶購這些防疫資源,卻忽略了增加免疫力的根本們。運動、飲食、作息等基本常識彷彿是無趣且痛苦的宣導,比不上輕易刺激人們神經的災難宣傳。而媒體以及輿論也給予醫護人員極大壓力,許多一線醫護、防疫人員經常缺少足夠休息,被認為在高強度的工作場域下不間斷出勤是醫護人員的天職,甚至英雄化這些醫護人員,隱隱地傳達出「醫護人員若是不堅守前線、無畏地抵抗病毒就是不盡責」,最終長期的壓力以及與病毒的近距離接觸,缺乏休息導致免疫力低下的身體暴露在高死亡率的陰影中,造成每場傳染病的戰場上,一線醫護人員的死亡率居高不下。

對抗疾病需要的不是病逝的英雄,需要的是理解醫護人員也是會感到害怕的凡人,也有身心休息的需求,並需要眾人攜手與醫護人員一同穩定平靜且理性地對抗病毒。

最後,我們可以觀察到,疫情間影響最深的不是病毒感染給人的直接影響,世界上直接受到病毒侵害的人約莫13萬人。真正影響的是面對未知的無名恐懼,而這些恐懼激化了不少對立以及促成許多衝突。人與人之間的猜忌、歧視、對立、推咎責任,皆源自於對這片未知可能帶來死亡的恐懼。人類內心的恐懼,實則比病毒更加可怕的。

讓我們用愛與理解取代恐懼吧!帶著愛與理解,謹慎地面對未知的病毒,攜手眾人對抗病毒而不是人類彼此,因為我們的敵人是病毒,而不是地球村上的人們彼此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