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沒受過教育,沒受過專業訓練,也可以透過畫布來展現自己。「克羅地亞天真藝術博物館」所收藏的,便是這樣的精神。

一看到這景點的名字,便覺得很吸引,最初著實摸不著頭腦什麼叫天真博物館。法國的「國際天真藝術博物館」建於 1982 年,拉脫維亞的「天真藝術博物館」則建於 2000 年,而「克羅地亞天真藝術博物館」(The Croatian Museum of Naïve Art) 則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天真畫派博物館,建於 1952 年,當時第一代的克羅地亞天真畫派的畫家剛嶄露頭角,開始有所成就。

一個命名的過程

博物館最初的名字叫「農民藝術畫廊」(Peasant Art Gallery),不禁讓人想到同樣是上個世紀成立的克羅地亞農業黨(The Croatian Peasant Party),當時成立目的是收集及展覽「農民畫家及雕塑家」的作品,亦即後來的天真畫派的藝術家。

隨著他們的作品愈來愈多,實在有需要收集及研究勞動階層藝術家的作品,並嘗試在命名上排除輕蔑的字眼,於是在 1956 年畫廊被改名為「原始/純樸藝術畫廊」(Galleryof Primitive Art)。後來「原始/純樸」一詞在藝術理論及評論中又慢慢被「天真」(Naïve)一詞所取替,最後畫廊於 1994 年終於改名為「克羅地亞天真藝術博物館」。館藏多於 1900 件藝術作品,當中約 80 件為恆常展覽作品,均屬克羅地亞天真畫派的經典之作,不過少量的外國作品依然會在博物館展出。

延伸閱讀:「政治正確超煩的,到底關我屁事」心理學看政治正確

超越階級的藝術

克羅地亞天真畫派出現於 1930 年代,不得不歸功於受過學院訓練的畫家 Krsto Hegedušić。他是當時一個非常關注社會的藝術家組織——「土地」(Zemlja)的始創成員,發掘並指導了兩名甚有天賦的年青人——Ivan Generalić 及 Franjo Mraz。雖然他們來自 Hlebine 的鄉村地區,他們的藝術追求卻得到 Krsto Hegedušić 支持,補充一點,Hlebine 一地後來成了克羅地亞天真畫派的摇籃。

當時「土地」藝術家組織支持失學的農家子弟以視覺藝術表達自己,希望證明天賦才能與社會階層無關,每一個人都有能力且有權利以藝術表達自己。另一方面,藝術家組織也想測試到底有多少低下階層人士能真實表達自己,透過了解自己及其社會地位,嘗試鼓勵他們做些事情以改善自己的政治、社會及經濟地位。

Krsto Hegedušić 可謂 Hlebine鄉 村的農民繪畫學校的創辦人,但所謂的 Hlebine School 並非正統學校,沒有課程,沒有教師,沒有時間表,也沒有校舍。哪還有什麼?只有在基本繪畫技巧上間歇提供非系統性的建議,也有傳授相對講究技巧的玻璃繪畫。

天真畫派仍天真嗎?

天真畫派其實是指自學藝術家或民間藝術家。他們沒有受過藝術學院的正規訓練,但他們的作品卻自成一格,帶藝術價值,令他們有別於一般業餘外行人及通俗畫家。最為人熟悉的代表人物,應該是法國稅務員亨利.盧梭(Henri Rousseau)。他的作品,不論是自畫像、森林、奇異的植物等皆為大眾欣賞。

天真畫派的作品以孩童的簡單率直的視覺與手法為特徵,為現代主義者所珍視,只為逃離自十六世紀開始的浮誇矯飾的形式主義的藝術傳統。這種新近的現象,令很多天真畫派的畫家從沒想像過自己的作品會如此被渴求收藏。二十世紀中期,不少發達國家的天真畫派藝術家已取得一定的知名度。當中部分甚至視自己為專業藝術家,尋求知名度,但亦有部分不為酬金而展覽作品,只為家人或宗教團體繼續創作。前者會否令天真畫派從非主流步入主流,這還算得上是「天真」畫派嗎?另外,有些人把天真畫派叫做 Outsider Art。不過到底怎樣才算是專業?怎樣才算內行?又怎樣才算外行?藝術有這樣的劃分嗎?

這不禁讓我想起數年前的電影《反藝術宣言》(Manifesto)。藝術的本質也許是創新、是離經叛道,是對權力、對無意識的主流的否定,是對世界現狀強而有力的回應,帶有打破成規的慾望。日子久了,信徒多了,一個流派反成了主流,又被其他流派一再挑戰,循環往復沒完沒了。大概足證人類想要創新的原始慾望,挑戰固有的一切。新變舊,舊變新,潮流來又去,無怪乎電影說 Nothing is original。

而我相信,藝術,本來就無邊界,沒有新舊,沒有階級,沒有內行外行,它存在於任何一個角落。創作,是人的本能,追求美的能力亦然。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