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惠文專文,我們都理解爸爸育兒很重要,但要如何讓父親參與親職?從人格發展角度看,父愛有以下兩種重要的功能。

傳統的父親被框在一個嚴肅的角色中,他們負責指責是非、懲罰,教導人倫義理,而沒辦法柔軟、親近、玩耍,但大家都知道,父親對我們的愛,不只是那樣。

第一次在歐洲長住,最讓我悸動的一個畫面是星期天在公園,看見爸爸們推著娃娃車,牽著小小孩在公園玩。我常駐足,有時還偷偷拍照,並不是說真的迷戀這些爸爸,而是內心一股暖流,彷彿看到了具體的父愛。

前陣子「北歐丈夫」掀起話題。據說挪威爸爸是牛津大學調查十二國爸爸中,最完美的爸爸。挪威的爸爸幾乎都會做家事,跟孩子相處時間非常非常多。星期六到咖啡館,你會看到爸爸坐在那邊跟孩子玩,媽媽在旁邊看報紙。我很羨慕,跟英國同學提起時,他們撇撇嘴說:「現在歐洲離婚率太高,你看到的可能是沒分配到監護權的爸爸,在公園演出一週只有一次的親子天倫樂。」沒有進行田野調查,不知是真是假,但我倒是真實看見,這幾年台灣爸爸也不同於昔日,幾乎都在第一線把屎把尿,真是可喜!

女性朋友說:「為什麼看到平時很堅持自我的男人,為了孩子丟臉出糗、把屎把尿,會讓人覺得特別容易被觸動?」為了孩子丟臉、出糗,讓人看到可親近的柔性特質,甚至看到一點點無助。有時候太完美、沒有瑕疵的東西,會讓人覺得有距離。或許因為如此,當堅持自我的剛硬男性,表現出人性或女性的一面時,會讓爸爸的存在有了立體感,而不再只是一副面具。當我們看到父親照顧小孩的畫面,每一個人都會有共鳴。

如果一個傳統上代表權威、力量、穩定、秩序的父親也會失序,而且是為了心疼他的孩子,這個角度讓我們想起那個從小跟我們一起玩的父親,會出糗、犯一點小錯,我們對父愛的內在渴望會被喚醒。這種渴望常被壓抑、無法述說,人們無助時哭喊媽媽,但極少哭喊爸爸。傳統的父親,被框在一個嚴肅的角色中,他們負責指責是非、懲罰,教導人倫義理,而沒辦法柔軟、親近、玩耍,但大家都知道,父親對我們的愛,不只是那樣。


圖片|來源

童年記憶中,一個有趣、調皮,一邊講故事、一邊玩蠢遊戲的父親,可以是孩子成年後,面對困難時刻的深厚支持。一個好玩的父親,連結內心的創造力跟自信。

在人格發展上,父愛有兩種重要的功能:

第一,父親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攻擊性。父親常能讓小孩放心測試,並調節自己的攻擊性,不會因為害怕被制止,而一味否認自己的攻擊性。

例如,很多爸爸抱著小孩玩,可以容許小孩踢他、打他,跟小孩假裝打架的可能性,比媽媽高很多,媽媽比較不習慣這樣打鬧。爸爸跟小孩玩打仗時,讓小孩在發展階段認知到:我有邪惡、有調皮,但在一個安全保護之下,這些東西不會造成毀滅。於是,孩子有機會去調節自己的力道,從中認識力量與攻擊性。

「你對我太過分的時候,我對你是會有憤怒的。我承認我會憤怒,我們可以靠比賽或者公平競爭的方法,決定怎麼辦。」缺乏這種經驗的人,特別是女性,長大後往往沒辦法正面認識自己的憤怒,常用扭曲的方式,比如自虐、裝可憐、過度管束或犧牲,試圖控制對方。她們說我對你沒有憤怒。事實上,對方都知道她滿腔怨恨。

追溯這種女性的童年,常缺乏一個安全的探索經驗,讓她去測試自己的拳頭有多強,所以她害怕自己的憤怒。或者壓抑,或者被虐,變得很扭曲,用不健康的方式控制別人,而不認識自己的憤怒,導致人際關係的問題。

第二,父親與母親共同帶給小孩在性別特質上的肯定。

這當然可以有很多種組合,但一般而言,父親對兒子的影響是:你以後會變成像我一樣有力、可信賴、足以保護家庭的典範角色;而父親對女兒可以展現的是:我從一個男性角度,非常欣賞你將長大成為一個令人欣賞喜愛的女性。

在這樣父女關係下長大的女孩,多半能擁有穩定的自信,她不害怕展現自己的女性魅力,但她也不需刻意展現。成年後與異性的關係,也比較不會出現「被拋棄恐懼」和「討好人格」。

當媽媽看到爸爸跟孩子,邊玩邊打架時,不用急著制止,那是男性特質的愉悅經驗,孩子從中會學到男性世界的很多道理:他要去體會,永遠有拳頭比他粗的人,他會有現實感。心理治療師多建議,不要過度保護小孩,但是身為媽媽,難免擔心,常常出手阻擋他們。可能媽媽們也不太喜歡,自己的男人看起來像個小男孩,老公不見了,變成兩個幼稚的兒子,這是媽媽們需要克服的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