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出於好心,因此會去管束對方。但交換立場想想看,自己是不是管過頭,越了界了呢?

所有的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阿德勒)

人沒辦法獨自一個人生存下去,一定都是有其他人幫忙之下活下來,即使那些跑到深山去隱居的人,也需要母親(人)生下他、養育他,養育的過程喝的奶又能夠去連結到賣奶粉的供應商(人)、製造奶粉的生產商(人)到養牛產牛奶的酪農(人)。因此人是無法靠自己一個人生存下來的,也因為如此,所有的煩惱也都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最直接讓人感到不舒服的狀況應該是在於對方挑起權力鬥爭,比方說被別人挑釁、嘲諷、取笑等等,關於權力鬥爭日後有機會會寫到,現在要講課題分離。人因為無法做到課題分離,因此接受了權力鬥爭進行反擊,反擊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端看人生型態是如何,而我則是屬於消極的那種。

最近幾年經營粉絲頁,隨著人氣的提升,喜歡我的人變多同時討厭我的人也增加,討厭我的人平常對我就是豪不留情的攻擊,從長相、身材、婚姻、學歷、專業等各方面都能夠把我批評得體無完膚。

而我面對這些批評聲浪所做的選擇就是,不看、不聽、假裝什麼事都沒有發生,我不再更新粉絲頁,取消追蹤靠北健身界、不主動認識新朋友,不含學生的話我的生活圈縮小到大概只有 10 個人,而會碰到面講話的只剩下兩名合租的室友。

推薦閱讀:你要順著他,還是直接吵?遇到網路酸民的三種解決方法

我認為只要我不去面對這些事情,我就不會繼續受到傷害。


圖片|來源

課題分離是我學習個體心理學的第一步,當時我告訴自己,就算是裝的也沒關係,試試看不要去在乎那些人對我說的話吧!一次又一次不斷的告訴自己,別人要怎麼評論我都不是我能控制的,我就算覺得不舒服他們也不會收回講過的話。

他們不是因為我做得不好而批評我,他們是為了討厭我而批評我,一個已經討厭我的人不管我做得再怎麼好都不可能會讓他改觀變成喜歡我,因為他已經先有了「討厭我」這個目的了。

我開始學著堅守自己的課題、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不再去勉強自己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做一些我不想做的事情,同時也不再為了別人無法達成我的期待而難過或憤怒。

所謂別人無法達成我的期待就是指「不要批評我」這一類的事情。初期我只有先練習在「別人對我的批評」這塊,然後慢慢的去練習對身邊所有的事情都學著課題分離,例如與前男友的喜好差異、學生上課的消極表現,我父母對我的冷嘲熱諷。

這些原本影響著我每一天心情的事情,都是因為我太執著於希望他們按照我期待的那樣表現,例如希望前男友不要一天到晚看那些照片充滿性暗示且發文毫無內涵可言的網美、學生回家能夠做自主練習上課教的內容、父母對於我的理想能夠給予鼓勵等等,而這些念頭,正是因為我沒有做到課題分離。

推薦閱讀:關係心理學:為什麼我會想限制另一半跟異性單獨出去?

我總是會想著我自以為是的「為他們好」去干涉他人的課題,我認爲要前男友不要看那些是因為我希望他把那些時間拿來充實自己;希望學生回家練習是為了讓課程進度穩定進行;希望我爸媽支持我也是為了將來能夠給他們更好的晚年生活。 

我認為那樣對他們來說才是好的,不知不覺間站在一個自以為比較高等的位置在看他們,阿德勒說過「每個人雖然不同,但都是平等的」。

課題難分難捨的對象很多都是跟自己很親密的人,因此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是說要無視他們,而是去同理他人的想法,然後站在對等的位置進行溝通。最明顯的改善是我跟父母間的關係修復了很多,我曾經對他們又愛又恨,愛是因為他們是養育我長大的父母,恨則是他們讓我做了很多我不想做的事,講了很多我聽了會很難受的話。

過去因為權力鬥爭的關係,我接受了父母的挑釁進而反抗他們,因此親子間的關係十分緊繃,我曾經有過一整年的時間回去高雄只有去看我的兒子們,即使經過父母家也不進去,也沒有告訴他們我回高雄了,我知道見面會吵架,所以我寧可不要見面。然而學習課題分離後我明白到,我沒辦法去選擇他們對待我的方式,但我能夠選擇怎麼對待他們。

「總要有人先去做,不要管別人會怎麼回應,做就對了。」——阿德勒

當我開始改變自己對父母的態度,父母批評我的工作時,我不再像過去那樣頂嘴說他們想法過時不懂變通什麼的,而是跟他們說明我現在的工作內容,以及我的理想,而我又將怎樣去執行。

延伸閱讀:面對人生決定,孩子在意的往往不是自己,而是父母的同意

雖然剛開始他們還是會對我開嘲諷,說我太天真等等的,慢慢到會跟我說要加油,但如果撐不下去的話就回來高雄吧,過去我媽打電話給我只會跟我說健保單寄到家裡來的叫我自己去繳錢,現在則是偶爾會沒有理由的打電話給我,只為了跟我說他們想念我,然後叮嚀我要按時吃飯不要工作一忙就沒吃,好好照顧身體。


圖片|作者提供

我在對自己做課題分離的同時,也在影響著身邊的人,讓他們同時也學習課題分離,也許他們沒有自覺到,但其實他們也慢慢學會跟我課題分離了,他們不會再過度干涉我的人生,而是站在對等的位置陪伴以及支持著我,給予我鼓勵而不再只是反對,我們之間的關係也重新得到了修復。

永遠不要試圖直接改變一個人,也不要認為自己有這個能力,你能做的只有先改變自己再去影響他人。這是我過去看了許多勵志及諮商師寫的書籍也沒辦法得到的改變,也許不見得適用於每一個人,但如果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也有類似的困擾,或許可以嘗試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