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想抱小孩時,你會幫孩子拒絕,還是教孩子就算不喜歡也要學會社交禮儀?

不少人長輩都喜歡小朋友,每次見面都想要抱抱打招呼,但有時小朋友其實不喜歡,變得特別彆扭,到底父母要幫忙推卻,容許孩子拒絕,還是教孩子不喜歡也得接受,反正就是社交禮儀?

看到〈POPA 學.問〉中的這提問,我們編輯之間都來了一場激烈的討論~辯題是:

既然孩子不喜歡,就不要迫他抱抱長輩

正方有編輯 S,她是高敏一族,沒有小孩,比較傾向以孩子的角度出發;反方則有編輯 Y,她是兩位孩子的母親,在海外長大,性格有點 chill。

正方論點一:尊重孩子是獨立的生命,而且要從小開始

一開始,正方就搬出了 POPA 一直高舉的教養觀:尊重孩子。

S:「我相信孩子在生命之初,需要父母的關愛,供給心靈與物質的所需,但打從第一天開始,他就是獨立的生命。任誰的生命從來都不從屬於任何人。

父母的終極目標不該是教出一個『乖巧的孩子』,而是提供一個合適的環境,讓孩子能夠茁壯成長,發展出整全的人格。要做得到,我們必須要讓他學習到,他的意見是重要的,父母願意聆聽和互動,因為我們尊重他是獨立自主的個體。

很多人在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的時候,才會開始思考這個問題。但年紀再小一點的呢,大家似乎就沒什麼所謂,覺得一切由父母作主都是理所當然。然而,如果孩子很明確的表示了自己不願意抱抱,但身邊的大人還是不斷的無視他,那他學會的就是自己的意願並不重要,只要其他人喜歡,他甚至應該捨棄那個部分的自己。

若他在第 1 年、第 2 年、第 5 年的人生,都沒經驗過自己的聲音被聽見,那為何在第 11 年,他就會突然的聽到那把屬於自己的聲音,並有勇氣大聲的說出來?」

推薦閱讀:為你選書|《你不可以隨便摸我》不只隱私部位,你的身體,從頭到腳都只屬於你一個人

正方論點二:「意願」先於關係,別讓孩子混淆了

相信七、八十甚至九十後的香港父母都肯定記得多多和寶寶龍,那是香港政府當年的公民教育廣告。


來源|網路截圖

多多:我是多多。

寶寶龍:我是寶寶龍。

寶寶龍:海灘是公共場所。

多多:要穿泳衣好好保護自己呀。

旁白:有些時候,我們要主動保護自己。

多多:被人侵犯,要立即說「不要」!還要大聲叫救命!

寶寶龍:要趕快逃到安全的地方去。

多多:把事情告知你信任的人。

回憶都浮現了!近年,特別是 #MeToo 事件後,大家開始意識到教育身體自主的重要性。相信大家都一定不陌生,而且會認同需要教會孩子學好保護自己。

那為何當對象是親友,我們就覺得可以強迫孩子放棄身體的自主權呢?

推薦閱讀:「阿姨可以親妳嗎?」在瑞士,從小教孩子擁有身體自主權

有些人可能會說,阿公要抱抱孫女難道都要被說成是「侵犯」!?當然不是!而這個「不是」的前提,不是因為對方是爺爺奶奶姨姨叔叔,而是孩子的意願。

「會有這樣的想法,也許是因為我來自大家族。所謂親友,有時比鄰居見得還少。

拿我的侄女做例子。我們一年有三、四次家族的聚會。對我而言,我叔叔是我自出生已認識的人,凡三十餘年;但對五歲的侄女來說,這位稱為舅公的長輩,一年見三、四次左右,扣除三歲前的記憶,這個人只是見過不夠十次的『陌生人』。當然,叔叔並不會做出什麼奇怪的事來,但侄女不想要跟他親近也不是這麼難理解的事情吧。

若我們讓孩子習慣了『長輩的意願先於自己的意願』,那將來,他們會否將同樣的模式複製到其他的關係中?」


圖片|來源

反方論點一:孩子也得學會社交禮儀

忍耐了很久的反方,終於要出聲了!已為人母的阿 Y 說出了她很切身的掙扎。

「有時我會不知如何拿捏尊重孩子跟引導孩子的界線。他們的意願需要尊重,但是在特定的社交場景他們也有需要學會的禮儀。

在我成長的加拿大,擁抱家人朋友就跟 Say Hi 一樣。當然我理解,香港的文化不同,有時我會想孩子面對擁抱會變得彆扭,是因為我們在要求他們做些自己都不會做的事。

在加拿大擁抱是非常自然的事,只是主要對象都是家人朋友。孩子是不會隨便和陌生人抱抱的,即使是幼稚園的老師,跟孩子也不會有身體接觸。重點在於孩子跟對方的關係。

在香港,則是成年人很少會擁抱另一位成年人,卻會要求孩子在不同場合都跟別人擁抱。重點在於當事人的年紀。也許是成長環境使然,我傾向喜歡擁抱這種親近的方式,也希望孩子跟家人朋友都建立輕鬆友善的關係。」

反方論點二:希望孩子珍惜和長輩間的關係

阿 Y 再道出了她的另一個困難。

「是的,有些長輩很久才見一次面。也正因如此,長輩希望可以趁機親親這些小寶貝,我非常理解。

像我的孩子的太嫲,已經八十多了,因為分隔兩地不常見面,老實說也不知道下次見面是在何年何月,更不知道是否真的有下一次見面。我是把每次相聚當成是最後一次了。除了孩子的意願,我也想同時關顧長輩的感受。雖然我知道要平衡並不容易。

這個時候要不要迫孩子抱抱呢?若是這些難得的聚會,我就會傾向要孩子學會將就。而且我想我們作為父母會能夠分得清楚他的『不願意』到底是在耍脾氣,還是真的發生了什麼事讓他不想去擁抱。若是前者,我顯然會做得強硬一點。」

如果大家是裁判,你會判哪一方勝出?

其實說是辯論,非要得出一個誰勝誰負,我們相信可以的話,父母更希望得出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

那這個方法到底是否存在呢?誠邀大家與我們一起動腦筋!歡迎到〈POPA學.問〉分享你的想法。

最後分享一下編輯仝人終極補充:

分清尊重跟縱容

我們說要尊重孩子,並非指要父母變成「Yes Man」,凡事交由孩子作主。因為在孩子還沒有足夠能力作決定時,給他們無尚的權力,並非尊重,而是縱容。

真正的尊重,是指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聲音有被聽到、有被明白、有被理解。而且尊重是雙向的,當我們願意傾聽孩子的意願,我們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告之他們,讓他們也學會聆聽。在互相明白對方意願的情況下,看看可否找出一個雙方都感到舒服的方法。(這正是編輯喜歡辯論的原因)

突破衝突的盲點

當有長輩要求跟孩子抱抱,而孩子表示不願意的時候,我們可以先明白長輩想要親親孩子無可厚非,他們渴望跟孩子親近,而抱抱是他們最直接想到的方法,只是和孩子親近是否必需要身體接觸?還是我們可以有其他方式讓長輩感到和孩子連結,而孩子則不必要放下自己的身體自主?有時我們以為是兩難,只要換個角度,或者看得深一點,衝突點並不存在。

尋找代替品

現在想來,最輕鬆的代替品自然是飛吻吧~有時我們可以告訴長輩,「哎呀,他最近學會了飛吻~」、「最近他們這年紀都愛跟朋友擊掌~來 Give me 5 那樣!」一來可以減低尷尬場面,二來長輩也不會感到被拒絕。

自己先突破

阿 Y 也道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點:我們在要求他們做些自己都不會做的事。如果我們真的認為擁抱可以讓我們和家人朋友更加緊密,大家可以先由自己做起,讓孩子長成於一個敢於用肢體表達愛的環境~!

為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若是像阿 Y 那樣,要見高望重的長輩,而且是機會難逢,錯過了會抱憾終生,那該怎麼辦?

如果孩子已到了一定的年紀,不妨在見面前就先跟他做好心理準備:「待會兒會見到的是媽媽的奶奶,她年紀很大了,我們待會去給她一個擁抱好不好?」到真的見面時,也請父母先以身作則,甚或一起擁抱,讓孩子明白這個擁抱不是行之如儀,而是真的出於愛和關心,希望透過擁抱,傳達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