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總會遇上一些不愉快,會想抱怨幾句。但在你向別人抱怨同樣的事情前先想想:除了抱怨,還有什麼事是我能做的?

文|梁爽

不要抱怨同一個問題三次以上。

上週沒忍住,動了一次怒。好友又跟我抱怨部門同事幹得少還愛邀功,這事她跟我說過三、四遍了。第一次,我雖然也吐槽幹得少還邀功這種行為,但覺得職場大了,什麼人都有,做好自己的事就行;第二次,我建議她,要麼讓老闆了解實情,要麼勸同事改正,要麼自己無視;第三次,我直言,你盯著別人自然也會幹得少,說同事做的工作少,潛臺詞是自己做得多,也是邀功,和同事一樣。

上週,她又找到了新素材,描述同事有多討厭,我徹底煩了,對她說:「如果這事沒進展,你就別再跟我提了。」

好友怪我和她男友一樣,不懂安慰,沒有情感共鳴,只知道冷冰冰地提意見。我說我性子急,受不了別人不停地跟我抱怨同一個問題。

推薦閱讀:是壓力還是親密:我的工作煩惱,該與伴侶分享嗎?

想起之前我開導嫂嫂,情真意切地說了三個小時,春風般的安慰、諧星般的幽默、角色化的分析、易執行的建議,面面俱到,環環相扣。結果掛電話時,她說:「雖然日子還得照舊,但說出來好受多了。」

我一秒氣炸,敢情說了半天只是為你舒緩心情,可我明明想解決問題。

面對失望,既不改變,也不接受。與其這樣在死胡同裡兜轉,不如去做些有建設性的事,改變自己的心態,改變雙方的關係。

做點修養身心的事、感興趣的事、擅長的事、有意義的事,或者能賺錢的事⋯⋯你總得做點什麼。


圖片|來源

做事有沒有建設性,會產生不同的生活樣貌

女伴以前每次與我見面,都會訴苦,講起她單位裡那些論資排輩、人言可畏的事。後來她主動爭取到出差學習的機會,去北京工作了半年。最近見面,她兩眼放光地講起新環境和新朋友,著重說總部同事很厲害。主管陪同外賓,七、八個小時下來,全程微笑,禮儀一流,沒有抓頭撥髮的動作,沒有齜牙咧嘴的表情;同事開會或交談,普通話標準,講話不帶「嗯啊嘛」之類的語助詞,詞句簡潔準確,態度謙虛得體。與她接觸較多的同事裡,有人英語很溜,下班還去學習第二外語;有人辛苦健身,只為能穿上禮服參加晚宴。

她說這半年加班很累,但在更高層次的圈子裡,學習到牛人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讓她迅速成長。等再回到基層工作後,因為見過系統宏觀架構,所以她更能理解基層工作的意義。

以前聽她吐槽,我恨不能撥快腦裡的時針;現在聽她講新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感,每一幀都捨不得錯過。

同場加映:轉大人練習題|海外實習能刷履歷?關鍵是你有沒有「本事」

如果她沒有做有建設性的改變,不把死氣沉沉的生活按下暫停鍵,開啟「熱氣騰騰」的活法,我哪能看到如今眼裡有好奇、話裡有嚮往的她?

見的人越多,越受不了牢騷滿腹卻不去改變、覺得生活沒意思、工作沒激情的人。減肥喊了幾年,肥肉沒少一斤;羨慕別人膚白貌美,平時防曬都懶得做;體檢乳腺增生,又放任壞脾氣上頭。

林志玲墜馬受重傷後,醫生說她能恢復,她就不再喊疼、不再抱怨,留著所有精力恢復身體。

皮克斯的安德魯.史坦頓說:「如果你面前有兩座山頭,不知道該先攻打哪邊的話,那就盡快做出選擇,趕緊採取行動;一旦發現自己攻錯了山頭,那就趕快去攻另一座。在這種情況下,錯誤的行為只有一種,那就是在兩山之間舉棋不定地跑來跑去。」

想得太多,優柔寡斷,是對自己的巨大損耗。越在這個時候,越要明確目標,趕緊止損,做出有建設性的改變。


圖片|來源

成熟的人做選擇,不成熟的人做反應

精選幾條讀者疑問:

「快畢業了,就讀的科系不喜歡,不知道能找什麼樣的工作。」

「和男友分手,不知道以後能不能碰到比他更好的人。」

同場加映:大腦心理學:明知「下一個會更好」,但為什麼還是放不下?

「以自己的情況和條件,不知道考研究所、就業、出國哪個合適。」

我圍繞著「去做有建設性的事」,給出細化方案。

不知就業方向,瞎想沒用,假期去實習打工,哪怕不知道想做什麼,至少知道不要做什麼。

跟男友分手了,惆悵沒用,鍛鍊身體、調節心情、反省自己,培養出更好的自己,迎接下一任。

選項多,挑花眼,糾結沒用;列出利弊得失還選不出,就跟著內心走,堅定地做出你的選擇。

每次回答讀者提問時,我都會想起《奇葩說》導師之一黃執中「成熟的人做選擇,不成熟的人做反應」的論述。

當問題不太嚴重,你預感這樣下去不對,於是主動喊停,這叫有建設性的選擇,你要下決定、做取捨;當問題嚴重到讓你忍無可忍,被迫翻臉,這叫反應,你在能做選擇時不選,拖到最後就只能承受後果。

在能選擇時,按照自己的目標和意願,做有建設性的事情。不要拖到選擇窗口關閉,只能被動反應。


圖片|來源

沉湎於情緒,會妨礙你做有建設性的事

前段時間,我爸媽過來同我們小住。

我鼓起勇氣對媽媽說:「當我知道您生病時,我很內疚。這些年在外面,沒能陪伴在您身邊,因為,我倆都要分頭去做有建設性的事情。您只須寬心勇敢對抗病魔,注意飲食,規律作息。我要心理強大,不要成為醫生說某個指標不理想,就先嚇暈的人。我要好好工作,讓您住在想住的地方,花錢不再有顧慮。我要好好生活,不做那個讓您在養身體之外,還要操心的人。」

這兩年,我遭遇了許多人生變故,自詡理性的我,也經常敏感、糾結,困在情緒裡,難以自拔。

趁著還沒被情緒淹沒,我逼自己點開《奇葩說》中談論生死的那集。這集最讓我觸動的是,節目接近尾聲時,主持人馬東泛淚回憶父親馬季離世時的情景。馬季走後,因為事發突然,馬東釋懷不了。有天他突然夢到父親,父親在夢裡對他說:「我今天才真的走了。很高興跟你做一世父子,有緣再聚。」馬東說這是他潛意識裡的放下。

推薦閱讀:我一定要刻意遺忘你嗎?家的心理學:面對親人或愛人的「死亡恐懼」

這段確實戳淚戳心到極致,但馬東在短時間內調整情緒,用不知是哭是笑的聲音逐一念完廣告,嘉賓和選手也整理心情,回過神來。

有情緒是正常的,可馬東沒讓自己陷在情緒裡,而是履行商業契約,做好主持人的分內事。

有時候感慨成年人日程表排得太滿,連發洩情緒都得掐著碼表算時間。但在我的經驗中,沉湎於負面情緒,比去做有建設性的事痛苦多了。就算只走了一小步,時間也會帶你去往更好的地方;哪怕錯了,重新定位、重新規畫路線也來得及。

餘生不長,做情緒的主人,做有建設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