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料理從原料到成品全盤掌握製作過程,自己食用或盛裝給他人品嚐,總是讓人感到特別療癒,認識一些朋友老是說煮飯壓力大,但是愛上料理以後,發現煮飯是一個日常的舒壓活動。


圖片|來源

「啵啵啵」富有節奏感的聲音從廚房傳出,蒸氣將鍋蓋震動出急湊的聲響,一旁等待的我內心卻是平靜帶著雀躍感,芋頭塊從石頭般堅硬逐漸軟化,心理想著:「被稱作檳榔芋頭果然不是蓋的,方才費力剖開、切塊的刀柄握痕還在手上,如此難以攻破的作物在蒸氣的包覆下逐漸軟化,真是神奇的過程啊 !」

讓我想起小時候剛學會煎蛋那種喜悅,從熱鍋熱油敲蛋下鍋翻面,三兩下的功夫後,終於完成自己最愛的早餐之一-「煎蛋吐司」,簡單美味的吐司夾蛋是人生學會的第一樣料理。記得那時,每當看見母親準備整條白吐司,前晚便開始摩拳擦掌,起了大早,便洗手做早餐再請家人嚐。

問母親「要不要幫你做吐司夾蛋」對哥哥說「你愛吃吐司夾蛋在這!」減少攝取膽固醇的父親在一旁泡著麥片,看著女兒雀躍的當著小廚娘,他也樂著揶揄的說:「吃這麼好啊!」

大學時期,因緣際會接觸烘焙,購入一台陽春平價的麵包機,麵粉、酵母粉、糖、奶油、抹茶粉,倒進機台攪拌,那時候逛烘焙材料行成為最愛的休閒活動之一,每天姓興致勃勃為全家人準備歐式麵包、白土司和各種磅蛋糕,如今婚後重拾廚具,初次嘗試手作芋泥,憶起第一次把食物從「生」轉化為「熟」,從塊狀到泥狀的芋泥 最後做出最愛的芋泥肉鬆吐司,再將充滿溫度的成品呈現給家人,心裡的快樂和踏實難以言喻。

烹飪是自我表達的過程 食物成了一種交流載體

以前看著母親勤快的為我們打理三餐,一方面專注我們愛吃的食物,一方面也會關注營養均衡,就算不愛吃也要「加減吃」的菜餚,好似每一次的開火都表達著母親對孩子生生不熄的愛,有時候他們不會表達關心,但永遠在廚房為整個家帶來滿滿的能量,是生理上的同樣也是心理上的。

而愛上料理、或是對烘焙產生興趣者,除了為自己做健康的料理,經常想著各種理由為他人料理,朋友生日時為他烤蛋糕,為愛吃巧克力的戀人做布朗尼,又或是為家人準備日常的早餐,不論簡單的煎蛋餅或是到從買原料開始一手包辦完成整條香噴噴的全麥吐司。

從採購食材、洗淨切開、備料、開火、料理製作,最後小心翼翼的將熱騰騰的食物起鍋裝盤,看著對方細細咀嚼,背後繁瑣的手工揉合成口中散開了的濃郁香氣,是多麽神奇的過程,烹飪的外部效益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強大。心理學角度來看烘焙、烹飪都是非常療癒的行為。

為自己和他人料理 讓你釋放積累的壓力

波士頓大學心理與腦科學副教授唐娜·平庫斯(Donna Pincus)分享:冥想正念能增加幸福感和減輕壓力,而烘焙或料理也能獲得同樣的功效,在烹飪過程,尤其是烘焙時,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與專注力,測量材料、時間、溫度,攪拌、鋪平麵團,感受氣味此時用心感受每個步驟與食材,如同冥想正念能達到減輕壓力的效果。

不少人都聽過心理治療有藝術治療,烹飪療法和藝術治療並駕齊驅的地位,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讓當事人投注於於事件的主體。而烘焙或是烹飪讓你一步步思考遵循步驟中的細節、同時也關注整道料理,曾獲得英國最佳烘焙大獎的麵包師約翰・懷特也曾公開分享過烘焙對他的躁鬱症有很大的幫助。

許多悲傷與焦慮都是在沉思時發生的,專注眼前的食譜少了讓你陷入沉思的時間就能有效減少負能量,而烘焙的成果是非常具象的,可視的成品,讓對方感到滿足的進食過程。Pincus 認為為別人做飯可以增加幸福感,有助於減輕壓力,這過程讓讓你覺得自己為世界做了一件有助益的事,也許會增加生活的意義並與他人的連結。

如果你也喜歡烹飪的話,可以透過煮飯來減壓,若是對你來說進廚房是超出舒適圈得,那也不需要太勉強自己,找到更適合表達自己的方式才能真正對你的心產生正面影響。食物是一種語言、情感的表述,當我們無法透過話語向身邊的人表達時,料理成為很好的載體,當然並不是要我們完全用食物取代溝通橋樑,而是讓我們用食物來增強我們之間的連結,讓彼此更深度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