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關係,像是一道總是難以突破的檻?也許,我們可以藉由這幾個建議,重新思考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相處原則。


圖片|來源

文|原著李那美,翻譯王品涵

如果將「婚姻」視為一男一女交往,兩個人共同組織家庭的形式,歸類為屬於西方或現代的想法;那麼將「婚姻」視為媳婦嫁入夫家,好替對方家門傳宗接代,便是屬於傳統東方的思考模式。

隨著世界以極快的速度改變著,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的家人,可能同時擁有西方與東方、現代與傳統的思考模式,因此難免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矛盾。

假設早年喪夫的婆婆擁有西方思維的話,應該早就再婚了;假設兒子抗拒繼父的話,早在高中畢業後便搬離原生家庭獨立生活。

放棄與其他男性約會,放棄享受自己的人生,選擇含辛茹苦獨自養大兒子的女性,在西方反而不會得到太多友善回應;甚至還會懷疑,一直無法獨立生活的兒子,是否與母親存在不倫關係。然而,一旦換作東方思維,具犧牲精神的母親卻受眾人崇敬,甚至還理所當然地認為未來該從媳婦身上得到報償。

一旦媳婦對想盡孝道的丈夫發點牢騷,或想要獨佔丈夫、或未曾替婆婆煮過一頓飯等,都會立刻被攻擊為「惡媳婦」。

身兼兒子與丈夫角色的男性亦然,可能會面對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站在西方思維的立場,一旦無法盡早獨立生活,便得遭非議為「戀母情結」的不及格丈夫;換作東方思維時,若是不能好好孝順辛勞的母親,便是只會聽老婆指揮的不孝子。

當如此巨大差異的價值觀產生衝突時,倘若只顧著相互批評,根本不可能產生和諧的局面。每個人擁有的判斷標準,都可能被恣意解讀,更何況是面對文化差異,自然也不可能單純地將其二分為東、西方。

置身複雜與變幻萬千的世界中,任誰也無法輕易定義出,引起所有人共鳴的善惡與對錯、正當性與不正當性。因此,當來自完全不同背景、時代、價值觀的人們相聚成一家人時,理所當然也會產生摩擦。既然如此,當一家人有所芥蒂時,又該怎麼辦呢?在這邊我提供幾個建議讓大家選擇、參考:

第一步,請試想一下,自己在這段時間從對方身上得到了什麼?彼此是如何維繫這段關係的呢?

舉例來說,如前文所述,那位已經對婆婆忍無可忍的媳婦,其實並未意識到自己從婆婆身上獲得不少幫助。

除了免費提供住處,婆婆也幫忙料理、打掃、洗衣服等等家務,一個月至少能為一個家庭省下數百萬韓元。如果是待在給付同等金額的老闆身邊,想必會比服侍婆婆來得加倍和藹與親切吧?

婆婆也是一樣,有兒子與媳婦陪在自己身邊,至少不會感覺孤獨;萬一身體不適需要就醫,不也有人能立刻帶自己前往醫院嗎?

無論如何,婆婆能與兒子、媳婦一起生活,身邊一定也有人投以羨慕的眼光,羨慕她能養育出如此孝順的下一代。

一個和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人,願意用自己的方式填補長輩的空虛心靈,應該是相當值得感激的事情吧?再加上,如果能和自己的子女同住,至少也不會因無依無靠而飽受世間冷暖。

第二步,請先回頭想想自己本來應該付出,卻沒有付出的部分。

在傳統觀念根深柢固的舊時代,許多媳婦不僅得煮飯給婆婆吃,有的甚至還得幫忙清洗婆婆的內衣褲。無論在外工作得多辛苦,回家後根本也沒空休息,還得忙東忙西地料理家務;現代,就算是住在婆家,同時打理內、外的媳婦相信也已大幅減少。

婆婆也是一樣,如果家裡很有錢,早就和兒子、媳婦分家了;如果丈夫還在世,也不會霸著兒子不放,早就讓兒子、媳婦去享受兩人世界了。假設不是以上這些情形,也請反思一下,自己是否該過得獨立些了。

其實,不論是長輩在面對兒子與媳婦、女兒與女婿時的無奈惆悵,或是子女們面對公婆、岳父岳母時所感受的憤怒;這些落寞與惱火,往往皆源自於自我無法徹底從某段關係獨立的扼腕與挫敗感。

如果是發自內心的厭惡,大可輕易地斷絕一切關係;所以與其將憤怒歸咎在對方身上,不如先聚焦於自己的心境與態度。

人們總是擁有將自己當作被害人的傾向,其中尤以婆媳關係最甚。然而,只要願意先退一步考慮對方立場,進而檢視自己的缺失,勢必也能更加寬厚地對待對方與自己。

唯有強者,才懂得寬待他人;老是挑剔、批評他人的人,或是以扭曲、粗魯的態度企圖壓制他人的人,通常內心都存在著自己若不這麼做,將會被人無視、被人當作輸家、被人拒絕的恐懼。

如同獨裁者或掌權者的蠻橫、惡行,皆起因於對身邊人的不信任,源於遲早得面臨遭推翻的恐懼。家人也是如此,有些家庭成員會以各種形式的暴力殘忍地操縱比自己沒有力量的人,實際檢視這些人的內在,便能發現他們的心理大多傷痕累累,且有著相當嚴重、固執的依賴性。

無論是自從出生起便相識的家人,或是自己選擇的婚姻,該去解決當中問題的人始終是自己。當婆婆、媳婦、身兼丈夫身分的兒子,皆依照自己的選擇負起隨之而來的責任與義務後,其他的家庭成員其實也再無任何立場去對任何人指手畫腳。不過,關於過度警戒與厭惡配偶原生家庭的人數漸增一事,倒是值得格外留意,因為這也是一種被害意識。

在過去,由於長輩在家庭中,通常握有較大的權力,被害意識的存在確實合理。可是,換作現代,集權於長輩的家庭觀已逐漸式微;就算是有能力給予子女龐大財產的長輩,其子女也不一定會完全順從,這是因為現代人對年輕人「必須」扶養老年人已經不抱持著過多的期望了。

正因如此,不同於將子女孝順父母視為理所當然的過去,近代的父母們只要成年子女願意為自己做點小事,就已經覺得相當感動與感恩;不,應該說至少也學會假裝感恩。

如果願意撥出一些在社群網站上與人交際的時間,轉而投資在和配偶家人的互動上,隨之而來的報酬率,勢必會遠比前者來得更多。

相對於世上有許多關係,往往奠基於利害與利益之上,當我們在面對自己不甚喜歡的配偶的家人時,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我們是立基於對配偶的愛,連帶地學習與其家人相處,因此我們必須保持耐性,學習尊重與包容對方家庭中的每一位成員。

最重要的是,婆婆也好,媳婦也好,無論多辛苦,都不要抱持著「只有自己在犧牲」的想法。

多數媳婦都認為自己因為婆婆而無法鬆懈片刻,可是現代反倒也有不少婆婆抱怨起自己因為時時刻刻都得看媳婦的臉色,因此有多不幸、多不自在。

與其花時間將自己塑造成悲劇主角,倒不如用同樣時間,去摸索能讓彼此感覺受尊重的具體方法,才能獲得真正實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