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迷為你讀詩,用逝去之人的視角自白,撫慰在世的我們。

文|張綺容編譯/賞析

瑪麗・伊莉莎白・弗萊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1932)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沉睡。

我是千縷微風吹,

是輕輕的飄雪,

是柔柔的落雨,

是成畦的吐穗。

我是早晨的靜謐,

是優雅的疾飛,

是群鳥的迴旋,

是夜晚的星辰。

我在花朵的盛開裡,

我在安靜的房間裡,

我在鳥兒的鳴唱裡,

我在可愛的事物裡。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悵望,

我不在那裡,我沒有離去。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

I am not there, I do not sleep.

I am in a thousand winds that blow,

I am the softly falling snow.

I am the gentle showers of rain,

I am the fields of ripening grain.

I am in the morning hush,

I am in the graceful rush

Of beautiful birds in circling flight,

I am the starshine of the night.

I am in the flowers that bloom,

I am in a quiet room.

I am in the birds that sing,

I am in each lovely thing.

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bereft

I am not there. I have not left.


圖片|來源

【 作 品 賞 析 】

牛皮紙袋上的素人創作

本詩作者瑪麗・伊莉莎白・弗萊(Mary Elizabeth Frye,1905-2004),是美國家庭主婦,三歲時失去雙親,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從出生地俄亥俄州移居馬里蘭州。婚後丈夫在此經營服飾業,她則蒔花弄草開設花店。

一九三○年代,反猶主義風起,在德國尤其猖獗,德裔猶太人因此流亡他鄉避居,包括美國在內。瑪麗不顧當時因經濟大蕭條(1929-1939),排猶聲浪日漸高漲,毅然收留德裔猶太少女瑪格麗特・施華蔻(Margaret Schwarzkopf)。

1932 年,施華蔻母親病危,無奈德國對猶太人的迫害變本加厲,1933 年納粹黨領袖希特勒上臺後更展開猶太人大屠殺,施華蔻回鄉奔喪無望,滿腔悲痛只能向弗萊傾訴。

弗萊聽施華蔻哀嘆自己連站在母親墳前哭泣的機會都沒有,頓時文思泉湧,隨即在牛皮紙袋寫下這首小詩,起句就是「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安慰施華蔻逝者已化作她身邊的微風、白雪、陽光、星辰,告慰生者無須佇立於墳前落淚。廣為傳誦至正式付梓。

本詩共 16 行,每行八個音節,格律接近抑揚四音步(iambic tetrameter),尾韻韻式為 AABBCCDDEEFFGGHH,每兩行構成一組對句(couplet),開頭和結尾連用三個否定句,強烈反對生者對逝者垂淚,宛如嚴母在訓誡女兒不許哭,中間六個對句則換上肯定句溫柔寬慰,殷殷期盼女兒在晝夜交替、四季更迭中緬懷母親。整首詩用字簡潔、情感真摯,雖然未曾公開出版,卻在民間廣為流傳。

1995 年, 英國軍人史蒂芬・柯明斯(Stephen Cummins)在北愛爾蘭遭共和軍炸死,遺物中有一封信,信封上寫著「獻給我的摯愛」,信箋上則抄寫了這首〈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柯明斯的父親因此受邀上英國廣播公司朗誦這首詩,悼念所有為國捐軀的青年,在英國引發廣大迴響,短短數週便有三萬多位英國民眾請求英國廣播公司刊行這首詩。

當時英國廣播公司的節目「書蠹」(The Bookworm)正在票選全國最受歡迎的詩作,最高票的前一百首將集結成冊出版,〈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雖然來不及入圍,但卻收錄進隔年出版的詩集《英國最愛詩選》(The Nation’s Favourite Poems)。

編輯在〈前言〉表示此詩雖未參賽、也不清楚作者是誰,但因節目播出後反響熱烈,不啻為英國最受歡迎詩作,因此將全詩刊行於〈前言〉中,這是書中最顯著的位置,列於第一高票吉普林(Rudyard Kipling)的詩作〈如果〉(“If”)之前,亦是本詩第一次付梓。

〈不要站在我的墳前哭泣〉問世後,於無數告別式上為人朗誦。從 1938 年美西戰爭退除役官兵追思會,到 2001 年九一一事件紀念會,六十多年間,這首詩作撫慰了一億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