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是我們找尋人生意義的一大管道。如果拋開工作帶來的名利,你是否仍對它感到赤誠好奇呢?

文|李品毅 Lee Ping-Yi

「你,熱愛你的工作嗎?」這句話,可說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而面對工作不同態度的人們,面對這樣的拷問,也有不同的典型答案。

一派是得到理想中工作,另一派是在求職過程中載浮載沉,沒有達到理想。取得理想工作的一類人,會表示自己對眼下的工作躊躇滿志,未來一片燦爛光明,畢竟知名企業、金融管顧等工作可以兼達名利雙收。

與理想失之交臂的另一類人,理所當然地會厭惡這樣來自靈魂深處的拷問,源自內心對自身求職不順的自卑,甚至冒出最典型的社會化答案:「興趣不可能當飯吃」、「興趣當工作後就會變質」。然而,這兩類人,可能都還沒找到人生的意義所在。


圖片|來源

壽命的增長,讓我們不得不面對人生意義缺乏的焦慮

在上個世紀以前,或許資訊與人口的流動不大,工作彷彿是跟隨人們一輩子的蝸殼,人一但找到了可以溫飽的職業,便會從一而終,而較短暫的壽命,也讓人們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後,不需要面對太長的工作空窗就離開人世了。

然而,這個世紀,隨著壽命增加與科技發展解放了大量勞動負擔,伴隨資訊與人口流動爆炸,人們在漫漫的人生中,將會遭遇史無前例的人生意義危機,縱使物質生活充裕富足,但來自內心對人生的空虛感,也會因延長的壽命以及閒暇時間增加,逼迫我們面臨這樣的危機,且不因個體的財富多寡有所區別。

面對人生意義,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難以逃避

以存在主義心理學家的觀點來看,人是先有了存在,出生在這個世界上,生存著但是缺乏人生的意義,彷彿一坨缺乏意義、執行呼吸的血肉之軀,直到經過深刻探索與認識自己且找到自己賦予自己人生的意義後,人才漸漸地可以擺脫生存的焦慮感,顯然要擁有充實且有意義的人生並非簡易之事。

然而,最普遍的迷思便是,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不斷套用社會告訴自己的階段目標來作為人生的里程碑,藉由不斷汲汲營營一個個社會賦予我們的角色任務,來欺瞞自己彷彿在追逐著人生意義。

但,壽命的增加,好像是人生開了一個玩笑一般,並沒有在延長的壽命中,使人生的幸福感也就此延長,反而延長了感受人生無意義的時間。

成長求學、求職發展、結婚生子、撫育孩子,社會在人生前半段提供了明確的人生角色的公式,讓人們可以不經思考的安排人生里程碑,但達到中年後,孩子離巢到退休之間,這幾年社會提供的人生角色變模糊了,因此迎來第一波大型的人生意義危機,第二波更加巨大的人生意義危機則是在退休後洶湧而至。

社會不再給予明確的角色公式,加上未曾培養探索自我的習慣,不知熱愛是何物的退休狀態,似乎只能開始丈量死亡與自身的距離,不論生命前期扮演角色有多大風光,生命晚期勢必令人唏噓。若新世代對於結婚生子不再「按部就班」,人生意義危機可能會更早降臨。


圖片|來源

赤子之心與死亡是兩位人生的良師

而我們要如何真實知道是否已擁有足堪稱為人生意義的熱愛事物了呢?為了避免自我欺瞞而錯把社會賦予的角色當作自身人生意義,請真實地拷問自己兩個問題。

問題一,如同孩子一樣地看待自己熱愛的事物,不需要外在的讚美與獎賞,孩子依然對熱愛的事物赤誠好奇。

若拿掉自己當前工作的收入、頭銜與權力,是否還繼續工作下去呢?

問題二,死亡是人們的好老師,它促使我們面對真實的內在自我。

若自己的生命還剩下三個月可活,是否還繼續做現在的工作呢?

若兩題拷問的答案都是否的話,那我們在不久的將來遇到人生意義匱乏的危機就是可以預期的了,因為我們當前工作,幾乎可以斷言是與自己熱愛沒有什麼關聯的,我們可能都一直照別人的期望活著,而全然不認識自己。

若我們儘早能意識到人生意義對於生命的重要性,了解興趣、愛好對漫長人生的意義,便有更多的嘗試機會,因為人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包袱的增加,對探索與改變愈加抗拒。

人生熱愛與意義並非制式答案

那有人會問,該怎麼找到自己熱愛的事物呢?老實說,我不知道。倘若有一個明顯的捷徑、確鑿的答案,那可能又是社會給人們的另一個角色公式罷了。

而問出此問題的人,可能像是個應試教育體系中的孩子,習慣了不主動探索而渴望教師提供標準答案、坊間充斥的成功學雞湯,盼望自己的人生如滿卷的選擇題一般,事事皆充滿成功的確定性。

每個人的特質是如此獨特,唯有深入嘗試與真心探索,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人生意義嫩芽才有從新田探出頭來的機會。然而,也是因為如此獨特,每個人的道路無法由他人指引。

倘若沒有找尋到熱愛的事物並不會造成生命危險,但卻會在我們人生的旅途中,併發出強烈的存在危機。倘若忠實扮演制式教育告訴我們的角色並不會面臨社會挑戰,但卻會在生命的汪洋中,陷入到無盡的人生迷惘。因此,若嚮往充盈的人生意義,那就解開緊箍我們的鉸鏈,舞出探索的一步又一步,跳起放下制式角色、不計物質酬庸、不懼死亡降臨的自由之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