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看情侶同居,到底能讓感情升溫,還是讓感情快速冷卻?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文|Aurora

如今,婚前同居(premarital cohabitation)已經很普遍了。經濟的壓力、被激情沖昏了頭腦、便利等都是我們選擇婚前同居關係的理由。但很多時候,年輕人是在開始同居之後,才會逐漸理解同居的真正意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婚前同居。

什麼是婚前同居?

婚姻是社會結構的一個重要單元。婚姻雙方有被社會道德和法律所約束的責任和義務。在過去(包括現在),一些人甚至可以犧牲情感連結和個人的幸福感,為兩個人的共同利益而服務。同時,在過去,已婚異性戀父母被認為是最利於下一代成長的家庭模式(Cherlin, 2004)。

而如今,家庭模式正在變得多樣。除了婚姻之外,同性夫妻也會養育孩子,有些夫婦選擇頂客,還有些情侶選擇住在一起但是不結婚,甚至有生育了孩子也不結婚的家庭。人們越來越不想要僅僅是妥協於現實的婚姻關係。

同居就是這樣一種比較新鮮的家庭組成模式。某種程度上,它代表了人們對婚姻看法的逐漸改變。

推薦閱讀:你支持婚前同居嗎?原來男女想法大不同!

同居的含義有三種(Surra et al, 2003):

第一種

同居者如果有與伴侶結婚的打算,那麼雖然沒有一紙婚約,但在其它方面,比如約束,承諾(commitment),投入(investment),性生活等,這種同居關係非常接近於夫妻關係(關於這一點,有的伴侶是「就像結婚了一樣多」,但大部分伴侶是「就像結婚了一樣少」)。

如今的年輕人開始同居的年齡和上一代人組建家庭的年紀相仿。隨著生活成本的加大,工作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年輕人,尤其是年輕女性的受教育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推遲著結婚年齡。我們的成年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也被拉長。在資本的積累和心智的成熟都未為結婚做好準備的時候,同居就成為了一種可行的且又與婚姻類似的親密關係維繫方式。

第二種

有一些同居關係,在本質上是有別於婚姻的。它只是戀愛關係發展的一個階段,是可能通往夫妻關係的一步。

當被問到「選擇婚前同居最看重的原因是什麼」時,超過一半的男性和女性被訪者都認為:要經歷過同居才可以確定雙方是否適合結婚 (Bumpass, Sweet, &Cherlin, 1991)。

同居,其實就像是婚姻的一塊試驗田,如果雙方在同居期間相處和諧,戀愛關係得到昇華,結婚就像是水到渠成的;然而如果雙方經常發生矛盾和衝突,愛和希望被漸漸地消磨,那樣兩人可以好好說再見。不過這樣理想的想法實現起來其實是有一定困難,我們在後文中會詳細講到。

第三種

還有一種同居關係,相比於婚姻和戀愛,更類似於單身。這一些同居者,完全沒有結婚計劃,甚至彼此感情也不深厚,同居只是為了滿足利益最大化(方便、經濟、啪啪啪等)。這種同居關係更像沒有情感基礎的「室友」關係(roommate)學界認為它和單身沒有本質的區別。

婚前同居具有「流動性」和「漸變性」 (fluid and evolving) :不同形式的婚前同居在約束,嚴肅程度,投入等維度上都有區別,這些差別也會隨著時間不斷變化,進而對戀愛關係的質量和發展產生不同的影響。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婚前同居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嗎?

同居的積極意義顯而易見:它給了一個我們可以近距離接觸伴侶的機會。透過在一起生活,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三觀習慣,愛好品性,切身感受雙方是否適合長久地相處,進而對關係質量和發展進行檢測與評估,也就是目前比較流行的「試婚」的觀念。

不過,可能與大家期待的不同,目前大多數有關婚前同居的研究還是著重強調了它的負面影響。

1. 同居破壞了關係的自然進展

Stanley, Rhoades,和 Markman (2006)提出了「關係的惰性」 (relationshipinertia)這一概念,意思是說:我們有時一直走下去,並不是因為雙方多麼相愛和合適,而是同居讓我們產生了依賴這一關係的慣性,因為我們不習慣於改變或離開這樣熟悉的生活狀態。人類天生喜歡熟悉,任何改變都會給我們造成壓力(例如,研究顯示結婚和離婚給人帶來的壓力感是差不多大的)。

有時看似良性發展的戀愛關係,其實隱藏了一些連戀人自己都沒注意到的問題。而同居意味著經濟上的共同支出、感情上的更多投入、更嚴格的限制約束、以及更加親密和嚴肅的兩性關係。

這些限制性因素,使得「離開同居關係」會比「離開非同居的戀愛關係」更加困難。所以很多同居情侶雖然知道雙方並不是完全適合婚姻,卻不得不繼續走下去,錯過的,可能是了解其他可能的、更合適的戀愛對象的機會。

2. 同居的經歷影響婚戀關係的質量

在 Cohan 和 Klenbaum(2002)的研究裡,參加實驗的夫婦首先要各自提出一個在關係裡存在的、並困擾自己的問題,比如:陪伴的時間、分享的金錢等。然後雙方展開 15 分鐘的討論。

緊接著他們會各自分享個人生活上的難題,比如戒菸和不愛運動等。伴侶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參與討論和做出回應。

研究者根據影音記錄的這四個討論,分析了被試者的語言,行為,表情等,並給他們在各項指標上打分。研究者根據得分,分析關係中兩個人的溝通狀態、問題解決等方面的狀態。

他們發現,有過婚前同居經歷的夫妻,在討論關係中產生矛盾的時候,更經常採用控制、強迫和消極的回應方式,比如使用言語暴力來威脅、攻擊和批評對方。他們在向伴侶尋求支持,或者為伴侶提供支持時,也更傾向於採取消極敵對的態度。比如,他們會對對方提供的建議表示不滿,或者不太願意為對方提供真心的支持。

而 Kline(2004)等發現,相比沒有同居過的伴侶,同居過的夫婦較經常地感到壓抑和焦慮,和伴侶有更多消極的溝通。同時他們也對自己處理問題能力,以及關係好轉的表現出了更多的不確信。

推薦閱讀:「願意為你放張雙人床」:同居生活,最需要其實是決心

如果戀人在同居期間升為父母,這會對日後的婚姻產生更為重大的影響。比如會造成雙方間更大的矛盾,更深的不安全感和不確定性,以及更低的關係質量(他們會反复質疑彼此結婚究竟是不是因為有了孩子)。

3. 同居對同居者的心理健康會造成負面影響

通過大數據分析,美國研究者發現,長期同居的戀人相比於結了婚的夫婦,更容易對自己的生活處境感到不滿,自我評價更低,也會更容易感到生活的壓力無從排解(Stafford et. al., 2004)。

而我們要說,同居不一定是感情質量低的真正原因

不過,我們要提醒大家,「同居」和「關係質量較低」之間,不一定是真實的相關。它們可能是偽相關的聯繫,也就是說,同居有時候並不是導致關係質量降低的真正原因。

1. 你的敵人可能是時間

比如,Stafford等(2004)認為不論是否同居過,時間才是影響關係的最根本的因素:在親密關係裡,給予彼此的關注和謙讓會總會隨著時間逐漸減少。

2. 選擇同居的人群本身的屬性決定

此外,學者還指出,那些受教育水平比較低、或經濟狀況較差、或對婚姻的看法比較開放的人,比較容易選擇同居。而這些個人因素恰好也會影響婚姻關係的穩定性。

3. 兩種不同的走進婚姻的動機

Surra & Hughes (1997)提出,一段關係走向婚姻有兩種方式:

a. 受關係發展的推動(relationship-driven)

b. 受偶然事件的推動(event-driven)

受關係發展推動的戀愛關係,會在同居中變得更加成熟和穩定。而偶然事件的推動,是指一些意料之外的事件的發生讓同居者不得不被動地選擇結婚,比如出生在同居關係中的孩子,經濟上的共同投資,或是來自社會關係的壓力等。同居對這種類型的婚姻不一定有正面的作用。

4. 心理狀態的不同與感情觀念的改變

同居關係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同居關係是不受社會準則的約束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只依賴於道德的維繫。同居者會覺得同居是一種暫時的,短期的生活狀態,有較多的未知因素。和夫妻相比,同居者在過去一年裡「感覺關係出現問題」的次數比夫妻要高出兩倍多(Bumpass, Sweet, & Cherlin, 1991)。

同時,不穩定的同居關係會改變同居者有關戀愛的傳統觀念,他們對結婚的興趣會有所降低,較難忠於可以持續一生的感情,也會更易於接受離婚 (Cohan & Klenbaum, 2002)。對這些人來說,婚姻不再是一種「標準答案」。

5. 一些人在同居之前缺乏認真的思考和理性的決定

Stanley 等(2006)指出,大部分同居者是被現實推動而逐漸滑入同居關係的,而不是在經過了認真商量和分析之後的理智選擇。但事實是,很多時候,是經濟和生活方便的考慮便促使了同居的開始。

6. 婚姻的質量和狀態並非幸福的檢驗標準

正如前文所說,選擇婚前同居的人中,有一部分人是對婚姻有著新的看法的。不一定只有結婚,才能過的幸福(怕的是,其實還是渴望婚姻的,但因為一些自身的恐懼和問題,表現出了拒絕婚姻的狀態)。如果經過慎重的考慮,認為婚姻的確不適合自己,沒有婚姻的人生一樣可以很幸福。


圖片|《俗女養成記》劇照

同居前一定要做的兩件事

如果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已經決定同居或是開始同居了,我們在這裏分享兩個小tips,或許可以幫助你降低同居的風險,同時最大化同居的積極影響:

1. 儘早地梳理一下同居會給自己的生活可能帶來的改變。

正如 Stanley 等(2006) 所說,

「開始同居並不是冒險,冒險的是,一旦同居之後會非常難以斷絕不健康和不合適的同居關係。」

在同居開始前,你需要誠懇地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同居?同居對我而言意味著什麼呢?同居會給我的生活目標和計劃帶來哪些改變呢?我對伴侶有充分的信任和了解嗎?如果在同居之後發現對方並不是我理想的終身伴侶,我有選擇退出的勇氣和資本嗎?

2. 與伴侶來一次深入的,有關關係認知的探討和溝通。

如果同居雙方擁有一致的結婚打算,同居關係質量會明顯高於沒有這樣計劃的情侶(Brown, 2004)。相似的研究也指出,訂婚後的同居關係相較於訂婚前的同居更令人滿足。如果在同居之前,雙方在關係的藍圖方面已經達成共識(無論這種共識是走向婚姻還是不走向婚姻),懷有一致的目標和期許,不僅是對對方負責,更是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同居的情侶們可以進行的探討有:我們對同居關係的理解是否一致呢?我們有哪些對自己,對方以及我們關係的承諾呢?我們對關係的發展有什麼期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