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戀愛學分真的納入性教育課程的一部份!

在爸媽眼中,約會、戀愛可能是很自然的事,從來沒在學校「修」過這樣的課。但是在美國初中、高中、大學卻愈來愈常開出「戀愛課」,而且回家作業很多都是「實作」—— 直接去約一位你心儀的朋友。是新世代出了什麼問題嗎?戀愛課又教了孩子們那些事情呢?

「請設計要怎麼邀約一位心儀對象的情境與話術」

「規劃一個大約 2 小時的約會計畫,包括交通、活動內容與詳細的時間流程」

「請用文字或影像等任何表達方式,描述分手後的心情、怎麼調適?」

這是美國高中健康課中「性教育」課程回家作業的一部分。而且,有些學校還規定必須在 9 年級或 10 年級修完,否則就會擋修後面的其他課程、甚至不能畢業。

推薦閱讀:給自己的一堂戀愛課:把愛情的重心,放在自己的成長

學約會、談戀愛,不只是高中生的新課題。在費城,超過一半的初中都要上約會時的相處與安全的課程。在頂尖的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也有一門哲學相關課程的功課,是要約一位異性單獨約會,事後還要寫報告。

甚至在亞洲,除了台大的「愛情社會學」,韓國的世宗、嶺南、中央、東國等數 10 間大學,也紛紛從社會學、心理學的角度開設戀愛、約會課程。韓國的這些課程都要實際嘗試約會、還有考試與作業,但仍大受歡迎,常常選課秒殺又旁聽生爆棚。

數位原住民  初中起就要學約會和戀愛

為什麼要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學習約會與戀愛?

答案絕對不是要鼓勵他們嘗試。美國喬治亞大學(University of Georgia)公共健康學院的教授歐普納斯(Pamela Orpinas)曾針對 600 個孩子,從他們 6 年級到 12 年級追蹤研究,發現在初中就開始約會的孩子,使用菸酒與吸毒的比例是其他孩子的 2 倍,輟學的比例更是其他孩子的 4 倍。

但孩子們已經愈來愈常把戀愛、約會、交男女朋友等詞彙掛在嘴上。不管他們懂不懂,都不宜忽視。「我們要在孩子發展價值觀、了解關係的關鍵年齡,就抓住他們,」在初中教約會安全的海頓(Christian Hayden)提醒。

而且,現在孩子的約會與戀愛,跟父母的時代,也已經完全不同。歐普納斯的研究和《卡羅萊納教養》(Carolina Parent)雜誌的報導都發現,因為手機使用與社群網路的崛起,孩子們的交往多數從互傳簡訊、留言開始,之後的互動也大量仰賴數位溝通。

在這種情境下,孩子們更要學習人與人之間實際相處的溝通與調適能力。波士頓學院一年級的男學生胡恩在進行「找一個對象,當面約對方出去」的功課時,就很緊張,心中想了 10 個女孩的名字,最後要付諸行動時,竟然直接在某天下課時,直接拍女孩的肩膀問她:「你要跟我約會嗎?」完全不懂拿捏用詞與分寸。


圖片|《北京愛情故事》劇照

所以,這些戀愛、約會課程就從最基礎的開始教起。包括:

  • 學習邀約與面對拒絕。

讓孩子知道,邀約對象時,有可能被拒絕,不要太氣餒,被拒絕是人生的一部分。《華爾街日報》還指出,年輕 Z 世代在這方面的一大挑戰,就是挫折後的復原力,因為他們一向被保護慣了。所以在邀約之前,還要先了解自己,釐清自己的喜好,也要能發掘與欣賞自己的價值。

什麼叫做拒絕呢?過去曾有「女生沒有說 No,就是同意」的說法,現在要改成「只有對方說了 yes,才是真正的同意」。

  • 學習處理情緒。

戀愛有甜蜜也有苦澀。戀愛不是在分手時才會難過,在交往的過程中,也會患得患失,甚至因為對方一句話、一個眼神、或是爭吵,就有情緒起伏。這對少男、少女們的影響更大。皮猶研究的調查指出,70% 的美國青少年認為他們跟同儕間主要的問題,就是情緒、心理健康狀態。

尤其是在社群網路、群組中,甚至還有會被公開、覺得尷尬的時候。這些都是要預期、屆時要能釋懷的,也要學習萬一失戀,可以怎麼調適,慢慢恢復正常。

  • 戀愛的生理學。

戀愛不只是心理狀態,也可能有超乎情緒可以控制的生理反應。所以,男女生不要單獨共處一室。而且,熱情會褪散,也是自然的生理現象,若希望長久相處,雙方都需要適應與經營。

  • 約會的規劃。

最好的初次約會時間是 1 個半小時到 2 小時左右,這個時間足夠增進雙方了解,又不會太一時意亂情迷,有越矩的行動。

  • 約會的安全與自我保護。

美國 ABC 電視台報導,有約會的青少年,每 3 人就有一個人遇到約會對象身、心理層面的虐待、霸凌。所以教約會也要教健康的性別互動與關係,以及孩子怎麼尊重別人、保護自己。

推薦閱讀:兒童繪本裡的大人戀愛課題:為什麼愛情總是結束在「你變了」

父母也要學  如何設定界線和溝通

不過,無論學校怎麼教,最堅實的防線是家長。

《卡羅萊納教養》雜誌提醒父母們,要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前,就要伺機跟他們聊戀愛、約會這一類的議題,包括對這些事情的看法、心態的調整、怎麼與對方健康的互動,以及可能的後果等。不過要在輕鬆的場合,不要搞得太嚴肅。

另外,家長要為孩子設定界線,因為孩子有時也很懵懂,不知該如何應對。歐普納斯就直接跟女兒說,16歲以前不可以談戀愛。結果女兒反而如釋重負,因為在同儕們討論戀愛、約會、瞎起鬨時,她有個好藉口,可以不用隨之起舞。其他的界線,還可以包括能否與對方單獨出遊、約會時可以做或不可以做的事情、約會時間、門禁等。

界線還包括雙方用手機聯繫的時間,無論是講電話、還是傳簡訊。

但這並不代表要禁止孩子跟心儀的對象互動。因為孩子仍需要學習與人互動,以及如何經營關係。歐普納斯建議,可以讓孩子們一群人共同出遊,練習兩性相處,增進彼此的認識。也可能更熟識彼此後,孩子就會褪了一時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