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突發的壓力事件發生,人有突然胸痛、喘不過氣的症狀,這在醫學上稱為「心碎症候群」。

文|白映俞 醫師

婷婷於動態貼文上寫著:「今天分手了,心碎⋯⋯」,再加上一個愛心裂成兩半的表情貼。

朋友留言不外乎是「拍拍」、「抱抱」,或是:「換個想法吧,你值得更好的。」

而你知道嗎?心碎不僅存在羅曼蒂克的電影、小說、歌詞情節裡,真實世界裡,人真的會心碎。

醫學上稱為「心碎症候群」,代表突發的壓力事件引發心臟問題。部分心臟型態突然脹大但變弱,無法好好地推動血液,而其餘的心臟又更大力地擠壓。這時左心室變成一種過去日本用來捉章魚的陶罐模樣,因此醫學上有個也稱呼這個病是 Takotsubo cardiomyopathy(章魚罐心肌病變)。

我們的心臟像個幫浦,規則地推動血液到全身各處。若突然間這個幫浦出狀況,變成章魚罐的模樣,擠壓血液就變得很沒效率!人就出現症狀!患者的症狀與心臟病發作一樣,感受到強烈的胸痛,變得喘不過氣。

為什麼我們稱呼這是「心碎症候群」呢?因為這些患者常是在情緒上受到重挫而突然表現胸痛的,常見的原因有:

  • 所愛的人離開人世
  • 受到家暴
  • 離婚
  • 車禍身受重傷
  • 投資失利,損失大筆金錢
  • 突然失業
  • 需要經歷手術
  • 突然被診斷癌症等重症絕症

其實,突然贏了一大筆錢、中樂透,或是結婚時太開心,雖然聽起來是好事,但也曾有人因而患心碎症候群。

心碎症候群的患者會表現什麼樣子呢?並不是一個人蓬頭垢面、六神無主、或淚流滿面就是心碎症候群。心碎症候群的患者會表現出像心肌梗塞、心臟病發的症狀,像是突然間感受到強烈胸痛、突然喘不過氣。

由於心碎症候群發作的時候與心肌梗塞的心臟病發是難以區辨的,患者會被送往醫院,並常需要趕緊做心導管確定冠狀動脈的血流。然而在心導管檢查時,醫師會發現「沒有血管阻塞」的問題。

複習一下,心肌梗塞代表的是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有粥狀硬化,並被血塊卡住。但在「心碎症候群」裡,患者的血管並不是被血塊卡住,只是他們表現出類似的胸痛症狀,因此還是要照著搶救心臟的流程,找找看是否有醫學上可以處理的問題,只是心導管結果顯示患者的冠狀動脈無阻塞而已。

針對心碎症候群,目前醫學上沒有什麼特殊的療法。幸好心碎症候群可以是暫時性的,數星期或數個月後患者會慢慢回復。然而心碎症候群可以誘發肺水腫、低血壓、心律不整、心臟衰竭,因此嚴重時也是可能致命的。

剛開始出現這個病名時,多數學者認為「這是可逆的疾病」!但現在則認為,心碎症候群在短期內與急性冠心症同等致命,就像心肌梗塞發作那樣嚴重。而長期來說,持續性的心臟衰竭同樣會大幅降低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女性罹患心碎症候群的機會是男性的十倍。心碎症候群比較容易發生在年紀較大的人身上,也就是說,最常出現在停經後的女性。另外心碎症候群也較容易發生於有焦慮、憂鬱、頭部外傷、或癲癇病史的人身上。

說到這裡大家一定很好奇,那為什麼會出現心碎症候群呢?為什麼我們在精神上體驗到的重挫會影響身體機能呢?比較受到眾多研究者認可的說法是,心碎症候群是來自於腦內邊緣系統的異常,因此讓交感神經過度活化,釋放太多兒茶酚胺(Catecholamine,包含大家熟知的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與多巴胺),突然讓人心跳與呼吸速率過快,升高血壓,導致心臟負荷瞬間變大。

最近英國與瑞典的腦科學家與心臟科學者聯手研究,找來 15 位有心碎症候群的女性患者,同時並有 39 位年齡與性別相符的健康對照組。研究者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檢查這些患者和對照組腦內及交感、副交感神經的狀況。

結果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較時,患有心碎症候群的病人在休息狀況下,腦內負責控制情緒或自主身體反應(例如心跳)的各結構相互間連結活性顯著降低。而這些腦內區塊會控制我們身體對壓力的反應。

延伸閱讀:沒有人告訴你,壓力真的是種病:傾聽身體的訊息

當然,一個人還沒患上心碎症候群時,我們無法預測他過來會遭逢人生不幸事件,還造成身體變化。因此學者沒有這些患者「生病前」的腦內影像,不知道這群患者是本來就腦內連結少,才導致心碎症候群;還是因為遭逢人生不幸,腦內狀況才變成這樣的。但比較確定的是,頭腦內狀況改變,腦內的分泌改變,真的能影響心臟功能。

最後,我們看一下張學友的「回頭太難」,順便複習心碎症候群。

「不讓我挽回 是你的另一種不妥協
你的永不後悔 深深刻刻痛徹我心扉
可知心痛的感覺 總是我在體會
看我心碎 你遠走高飛」

  • 促發事件:分手、離婚等讓人精神重挫事件
  • 症狀:胸痛,痛徹心扉
  • 結果:心臟功能異常,短期內類似心臟病發,長期類似心臟衰竭。可能可以自行痊癒,但也可能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