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著對生命的熱愛,冒著風險也要生下小孩,這時也許你可以思考看看:「我有考慮到自己嗎?」讓我們一起練習,「愛自己」這個能力。

2019 年 4 月 1 日,在中國江蘇省無錫市,充滿爭議的吳夢女士結束了一年多突然映入眾人眼簾的日子,離開了人世,留下了滿地爭議。

簡而言之,吳夢女士渴望的事情就是在自己身體狀況經過專業醫學判斷之下,還是能力抗客觀事實而產下孩子,而結果,是一條生命的犧牲。先天性心臟瓣膜缺損、主動脈轉位,同時又有嚴重的肺動脈高壓,吳夢女士與世界上其他女性的最大差別,大概就是生理條件的嚴苛狀況了,其內心的思維邏輯脈絡,可能與幾億量級的中國婦女沒有二異。

在世俗的框架下,人們如何缺乏自愛的能力

今天,沒有要從道德的制高點去談論吳夢女士,因為我認為,任何事情拿著道德的有色眼鏡去檢視,那就失去了討論的必要性了,而道德放在不同文化中,也有不同標準,皆是某種渴望藉以控制他人的尺規罷了,之後有機會可以專篇聊聊。今天,我想從這個頗富戲劇性的家庭來看看人們在世俗的框架下,如何缺乏自愛的能力。

2018 年 1 月,已經 42 歲的高齡產婦吳夢女士前往江蘇市無錫市人民醫院婦產科初診,當時的婦產科主任便果斷地給予終止懷孕的建議,因為前面提到的先天性心臟瓣膜缺損、主動脈轉位,同時又有嚴重的肺動脈高壓。全世界的醫療診斷建議都明確了擁有這樣病徵的女性要避免懷孕,何況是一位高齡產婦。

但在胎兒檢查一切正常後,吳夢女士堅決繼續孕期,吳夢女士的丈夫也堅決表示:「風雨無阻」。在經過簽署了免責聲明後,醫生也勉為其難的接受了這個堅持。然而,就像我們現在瞭解到的,經過了一年多的風雨,最終因為生理因素、經濟困難而無力配合醫囑,吳夢女士還是離開人世了。

言語中充斥著愛,便真的是愛嗎?

吳夢女士曾經在朋友圈發過一段話,「無數的人問我,為什麼要冒死生這個孩子?我的回答是,愛!對於生命的熱愛,讓我不願苟活;對老公的愛,不想讓他老了淒涼;對大兒子的愛,不忍讓他獨苗一個承擔一切;對小兒子的愛,不忍隨意放棄他的生命;對病友群體的愛,希望我的探索可以給他們希望和夢想;對無錫的愛,想用自己的勇氣和軀體為無錫的醫療衛生做貢獻。當然,最重要的是:我相信我死不了」。

吳夢女士說到底,是認為有一個家,有一個自己與丈夫的孩子,那就知足了,尤其吳夢女士與丈夫兩人彼此都是二婚,擁有自己的孩子,在他們眼裏無比重要,從吳夢女士丈夫口中說出「再組建的家庭,如果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的話,應該會更加穩定」,由此就可以知道他們的認知中,孩子在家庭的重要性是個被物化的指標。

從吳夢女士和其丈夫的想法中,你有觀察到什麼端倪嗎?你看得到他們對自己的愛嗎?沒有,我沒有看到吳夢女士對自己的愛,也沒有看到她先生對吳夢女士的愛,至少在我對報導的觀察中,沒有。

中國女性的慣性思維造成了女性內心無數的匱乏與坑洞

吳夢女士,想法中總是擔心著丈夫、擔心著大兒子、擔心小兒子、擔心病友群體、擔心無錫地方,而一直缺席的是,她對自己的關愛。

這裏映照出傳統中國女性的縮影,凡事皆從他人身上開始考慮,「愛自己」不存在自己的內心選項中。當成就了家庭、丈夫、孩子甚至社會,就會是個值得被大眾讚頌的好女性,縱使自己需要做到各種犧牲,甚至是性命的犧牲。適齡結婚、離開職場生育、相夫教子、為家無我般奉獻,彷彿成為中國女性無意識下的必然選擇。

我看到吳夢女士內心的匱乏,也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匱乏,中國女性沒有信心從內心去愛著自己,相信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被愛,而需要不斷的向外界展示自己是如何符合世俗的優秀女性標準,自己是如何的無私犧牲自己、成就他人。而背後,我覺得並不是真的達到無我的境界呀!

這是一場場隱晦的交易,看似無條件的犧牲,從每個過程環節,吳夢女士都將之呈現在微信朋友圈中,實際上可看出是希望從外界的認可、讚揚、關注去填補內心的匱乏感,拿交易回來的「成就感」去設法填補內心缺乏愛的坑洞,但,填得滿嗎?

「立牌坊」彷彿成了中國女性的全民無意識運動,女性無意識地努力證明自己是多麼無我、多麼得能犧牲、多麼得順從這個社會的教條,同時也看到壓抑無比的婦女意識,來自男性的壓迫,更唏噓的是,來自女性的強力壓迫。

我們可以看到,欺壓女性的中堅力量,可能是一群擁有牌坊、完全符合社會教條的女性,因為在社會中,符合教條的女性也總是更有發言權,而權力往往無意識下,成了打壓的最有力工具。你會說這中間有愛嗎?我認為沒有,給自己的愛與給他人的愛,都沒有。


圖片|《山茶花開時》劇照

物化思維下的關係,還有愛嗎?還有喜悅嗎?還有尊重嗎?

再看吳夢女士的丈夫,我沒有更多機會瞭解他,但我從他訪談的那句話中看到了人們對關係的慣性思維。

「再組建的家庭,如果能有一個自己的孩子的話,應該會更加穩定」。這句話表達了一個家庭、一段兩人關係中,若有了孩子,將會更加穩定,孩子成了穩定關係的「物品」。這個跟 2015 年上映的電影龍蝦(大陸翻譯)/單身動物園(台灣翻譯)中暗諷的觀點一樣,「若一對試驗交往的情侶關係出現摩擦,那就送給他們一個孩子,孩子的出現將解決關係中的所有摩擦」。

為了這樣一個物化的想法,讓她的丈夫忘掉了,孩子的出世是一個生命的誕生,也可能是母親生命的逝去。我從他的話語中,感受不到對於生命的絲毫喜悅。而人們是不是也習慣用這樣的物化思維去看待自己的孩子呢?兩人關係中最終的解決之道真的是孩子嗎?物化觀點底下的孩子能在成長過程中擁有雙親給予「身而為人」的尊重嗎?這樣的孩子,有信心給自己充沛的愛嗎?

在世界上主流社會價值觀中,男性一直都是佔有壓倒性權力的,這個我們難以否認,也是人們在持續努力扭轉的。而男性若是處於無意識地遵守社會教條,這個社會將充滿了物化的思維。物化自己、物化關係、物化伴侶、物化生命,愛將持續缺席。犧牲本性,用來成就物化,將成為必然。

延伸閱讀:小孩是兩個人一起生,沒有「幫」老婆帶小孩這回事

如何愛上自己?

若我們能深刻地觀察這個社會加在我們身上的枷鎖,同時有意識地察覺自身面對這個世界的各種情緒、起心動念,我們便有可能如實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脆弱、匱乏、恐懼、不完美,認知到自身的不足。再來就是擁抱、接納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就是不完美、擁有缺點,放下自己的理想主義與完美主義執著。

接著,就是深深地愛著自己了,知道自己縱使不完美、有缺陷,還是如此地愛著自己,知道自己不需要按照社會教條的要求也值得被人們愛著;擁有自愛而豐盈的能量,自然給他人的愛就是豐盈且無條件的了。

若世界上的男性女性,還有吳夢女士,能深刻觀察這個社會給自己的枷鎖,知道自己不需要按照社會告訴自己的教條去表現,就可能不因自己的身份而必要去做什麼事情,例如說年齡到了要結婚、認為家庭有了孩子才叫做圓滿家庭,深刻地瞭解到自己是誰,是一個獨立、值得被尊重的生命。

接著,充分接納自己的狀況,清楚自己的健康狀態、經濟狀況是如此,接納他們,不因不滿自身狀況而逼迫自己、試圖去模仿他人、將理想主義與完美主義加諸在自身。

在接納自己之後,從內心給予自己充份、無條件的愛,享受著每個活著的當下,同時擁有充沛的能量給予他人真誠的愛,不論有沒有完成物化的目標們,都是深深地愛著自己與他人。這時候,有沒有孩子、有沒有在眾人認為的時間結婚、有沒有得到社會的認可,甚至有沒有伴侶永遠的承諾,都不再重要了,彼此內心豐盈的愛,才是人類一生的幸福來源。

物質讓我們可能維繫生活、提升品質,但只有愛,才精彩了我們的生命,而「愛」,是與各種物質化的概念沒有任何關係的。

讓我們投入任何關係前,先好好地與自己談場戀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