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和快樂、痛苦和愉悅,為什麼有些情緒,沒有辦法像其他人一樣在當下反應?

公號 ID:knowyourself2015
公號簡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的泛心理學。

KY 作者|咯咯
編輯|KY主創們

最近有好幾個朋友都來向我傾訴失戀的問題。一個朋友在分手當晚打越洋電話給我哭訴到了凌晨;一個朋友失戀後一直走不出來,隔三差五約我喝酒消愁。

還有一個朋友的體驗比較特別,她在分手的當天告訴了我這件事,我緊張地立刻撥了電話過去——她很喜歡對方,他們也在一起很長時間了。但出乎意料的是,她語氣格外平靜地告訴我:「別擔心,我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但我真的沒什麼感覺。」

兩個月後的一天,我又接到了她的電話。她告訴我,她這麼久一直很淡定,直到她剛剛過馬路時,突然收到一條北海道旅遊的廣告短信,想起他們本來約好了這個冬天要一起去那兒看雪。於是她盯著那條短信,在馬路上痛哭起來。她在電話那頭抽泣著問我:「為什麼我的反射弧這麼長?」

大家生活中或許都遇到過這樣的人。他們用「反射弧太長」來形容自己,重大事件發生的當下,他們表現出一種近乎「默然」的狀態,並總要過上一段時間才能反應過來。這些事情可能小到受了欺負或驚嚇,大到生離死別,有時候是快樂,有時候是悲傷。

他們在當時似乎感受不到這些「應當在那裡」的情緒,而會在已經過後的某一個、甚至是顯得很隨機的時刻裡,感受到雪崩一般的、關於那件事的情緒。

為什麼有的人會「慢半拍」,甚至慢 n 拍?為什麼他們無法及時地感受到情緒?反射弧長的本質到底是什麼?今天我想和大家來聊聊這個話題。

反射弧長,有兩種常見的實質

人們在說一個人「反射弧很長」時,提到的「反射弧」和生理上的神經結構並無關係,它只是被用來類比一種情緒反應滯後的現象。當我們在心理學的語境中討論這種現象時,它的背後有兩種常見的實質:

1. 一種心理防禦機制

情感隔離(isolation of affect)是一種較為常見的防禦機制,它指的是個體將自己與某種不愉快或不舒服的情境隔離開來,不去面對可能由此觸發的傷害或痛苦,在情緒進入意識之前將它隔離起來。

情感隔離與單純的壓抑或否認之間的不同在於,壓抑和否認是連理智上都意識不到「需要有情緒」的,而情感隔離則是,你理智上知道「此處應該有情緒」,但你實際上卻無法意識到它。

比如,你理智上很清楚「我的親人離開了」,或者「我們已經分手了」,以及你應當悲傷的事實,但由於你將與之對應的情緒隔離在了意識之外,所以你在情感上顯得毫無波瀾。人們平時說的「沒有實感」就與這種防禦機制有關。

但,情感隔離被認為是一種緩衝,而不是一種一勞永逸的解決方式。我們很難做到將其永久的隔離,情緒終究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衝破束縛住它的牢籠,亦或是徐徐地、緩緩地從那個困住它的盒子中洩漏出來。

因此,慢半拍的人們,也有可能是在事情已經徹底過去,我們感到「安全」之後,一點一點地開始反芻。


圖片|來源

2. 一種創傷的結果

在關於創傷的研究領域中,提出了一個叫做滯後壓力反應綜合徵(Delayed Stress Response Syndrome)的名詞(Horowitz & Solomon, 1975)。它指的是那些在創傷事件發生的當下表現得沒有大礙,卻在創傷事件過去較長一段時間後,才表現出了一系列的創傷後反應的現象,比如噩夢,記憶的閃回,情緒崩潰等等(Brende & Benedict, 1980)。

這種延遲的情緒反應,可能是神經系統在遭遇壓力時的一種「凍結(freeze)」狀態(Cori & Scaer, 2008)。有學者認為,在早前就經歷過未處理的重大創傷的人,更容易在遭遇創傷事件時進入這種凍結的狀態。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女生開始進入一段戀愛關係,在整整一年的時間裡,她都感受不到自己對這個男生的感情,只是因為不知道什麼樣的原因,覺得他們應該在一起。後來的案例分析讓我們了解到,顯然,這種「不知道是什麼」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吸引力。只是因為女生過去有過重大的童年創傷,導致她處於凍結狀態裡,她無法意識到自己的感情。  

同時,早期的未處理創傷可能會影響一個人正常情緒能力的發育 ——包括感知情緒的能力,辨別情緒的能力(aka.情緒粒度),以及處理情緒的能力。不夠完善的情緒能力使得人們習慣性地和自己的情緒處於脫離的關係,且更喜歡用頭腦和邏輯解決問題,他們的情緒往往顯得滯後於思考能力。

要注意,反射弧長≠沒有感覺

「慢半拍」們並不是真的沒有感覺,他們只是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主動或被動地抑制住了自己的情緒反應。他們和之前我們寫過的述情障礙(點此查看)不同,述情障礙者既無法感知情緒,也不能理解和表達它們,這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而不是一種策略或應對機制。

情緒反應的滯後,還可能與其他因素有關

除了作為一種防禦機製或創傷後的結果,「反射弧長」還可能是由於以下幾種原因:

1. 注意力的問題

研究發現,當人們的注意力處於非常忙碌的狀態之中時,他們對於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的反應速度會變慢(Pateraki,Spentza & Nega, 2017)。此時,他們沒有足夠的認知資源去對事件作出及時、恰當的情緒反應。因為應對和處理激烈的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是一件會耗費大量認知資源的事。

不僅如此,如果一個人長期處於認知過載的狀態下,他們還可能會在整體上變得更「麻木」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有的時候,人們也會主動地讓自己「忙到沒有間隙去傷心」。

2. 情緒的問題

滯後的情緒反應還可能與抑鬱有關。包括確診的抑鬱症患者和呈現出嚴重抑鬱狀態的人(Berenbaum &Oltmanns, 1992)。

研究表明,與不抑鬱的人相比,抑鬱者對情緒的感知能力和反應速度都顯著下降了。這一方面是由於抑鬱造成的生理上的變化,另一方面則和抑鬱者長時間處於反芻的狀態之中、以及抑鬱所引起的缺乏現實感有關係。

Berenbaum 和 Oltmanns(1992)在他們的研究中還發現,抑鬱的人不僅對負面情緒的處理速度變慢,他們對積極情緒的感知和反應也會變差。換言之,不管是面對重大的好事還是壞事,他們都顯得反射弧很長。

3. 性別差異

來自新墨西哥大學的精神病學家 Scott Carol 博士指出,在分手這個情境中,男性往往是情緒反應滯後的那一方。她在多年的臨床經驗中發現,女性多會在失戀的當下感受到更強烈的情緒,且在之後的一段時間裡都沉浸在情緒之中。

她們需要時間去反芻和自我反省,雖然過程中會有一些反覆,但整體來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當她們徹底康復之後,就真的「翻篇」了。

而男性則常常在剛分手時顯得更「風輕雲淡」。部分男性甚至會表現出一些積極的情緒(比如興奮),他們也似乎能更迅速地開始下一段關係。但,他們的興奮感並不能持續,他們在一段時間後,才後知後覺地感受到分手帶來的負面情緒,並久久地沉浸其中—— Scott 表示,從長遠來看,男性比起女性更難完全「翻篇」。

這種差異與兩性情緒管理能力的差異有關,也與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有關。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提到過,女性在情緒管理和情緒覺察上的表現都優於男性(Brackett & Salovey, 2006; Barrett, Lane & Schwartz, 2000)。相比起男性,女性更擅長在分手後主動進行情緒上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梳理,並將反思的結果體現在下一段關係之中。

但同時,相比起女性,男性在這個社會上也更不被允許展現出自己情緒化的、脆弱的一面。因此,他們本身也更難接納自己的感性和脆弱面,所以對於壓抑它們,他們也顯得更加「得心應手」。

慢半拍既是一種自我保護,也是切割我們與他人連結的利刃

前面提到,情緒反應慢可能是啟用了「情緒隔離」這種防禦機制。防禦機製本身並不是一種有害的東西,相反,它更多時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應急策略,讓我們得以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以及在容易情緒崩潰的關頭保持理智。一定程度的、對情緒的「鈍感力」是我們都需要的。

推薦閱讀:姚謙專文|三毛,越悲傷殘忍的故事,越輕描淡寫

舉個例子,一個人在即將參加一場對自己而言極其重要的考試之前,得知了親人去世的消息,是這種滯後反應讓他暫時與巨大的痛苦隔離開來,在正式處理這個消息之前完成考試。

然而,「反射弧長」的人的確也會因此錯失一些與他人建立聯結的機會。我們需要承認,人與人建立聯結的時刻常常也是他們的情感高度共鳴的時刻,尤其是一些激烈的情感共鳴。而反應滯後的人們卻無法在對方期望的當下和他們發生這種共鳴。更糟糕的是,在很多時刻,他們還會因此被他人誤解,貼上「冷漠」的標籤。

另外,這種滯後也讓他們錯失了很多解決問題、做出彌補的時機。很多時候,尤其是在關係中,情緒雖然可能讓人們彼此傷害,但也是情緒引導著我們做出對這段關係有利的事。因為留住一個人的最佳時刻,可能就是他也剛好最不願意走的那個時刻,而那個時刻最大概率只發生在你們分別的當下。當你終於後知後覺地意識到失去的痛苦時,對方可能恰好剛剛用盡全力走出了他的痛苦。

在我看來,某種意義上,反射弧過長的人就像那隻聲音頻率有 52 赫茲的孤單的鯨魚。由於和所有同類都不同頻,它永遠不能和它們一起唱歌。而它孤獨的歌聲,也注定無法得到任何同伴的回應。


圖片|來源

此外,當情感的表達不被允許時,有時我們的身體會替我們說出來。這種現象叫作軀體化。比如,在一個本應悲傷的時刻,出於種種原因我無法以「悲傷」去感受到自己的情緒,於是我便會用「心悸」、「顫抖」等身體的症狀去確認自己內心的感受。

人們無從認識那些未被標註的心理活動,甚至無法意識到它們的存在,可這些內心活動和本該相應存在的情感反應,並不會憑空消失。於是,它們便「轉化」成身體的症狀被表現出來(Bochan, 2007)。

情緒遲鈍的人,如果有一些生理上無法解釋的軀體不適,則有很大概率要考慮軀體化的可能。

如果情緒滯後給你帶來困擾,你能做些什麼?

1. 重建身心一致性

儘管在我們目前的話語體系中,「身體」和「心靈」總是被二元對立地看待的——肉體的歸於肉體,靈魂的歸於靈魂。但顯然,這種二元對立,和很多其他的二元對立一樣不可靠。

事實上,身體知道關於「我」的一切,它知道「我」所知道的一切,也知道「我」不知道的部分——那些被刻意遺忘與壓抑的、潛意識中的所有;而相對的,精神也在試圖講述著它所感受到的、「我」的身體所遭遇的一切。

我們需要在發現身體出現異樣的時候,去主動關注自己的情緒和心理狀態;也要在陷入心理困擾的時候,學會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如此,我們才更有可能接近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身心健康。

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利用冥想這個實操的工具。冥想中很重要的開放式觀察技術,能夠有效地幫助我們客觀地觀察自己的身心體驗。當觀察到某種感受升起時,練習者被要求對它們不做任何反應,不批判、不壓抑、不把注意力黏著在所觀察的現像上、不做更多追究。

長期的開放式觀察冥想練習,也被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會改變我們大腦的活動方式。它能給人帶來的最大的好處,是提高我們「 情緒靈活度(Emotional Flexibility) 」——包括我們投入、以及抽離某種感受的能力。情緒靈活度高的人更能在情緒感受上收放自如。

2. 覺察自己感受滯後的內涵

對於慢半拍的人來說,在一些讓人悲傷、痛苦或憤怒的情境中感受不到情緒是比較常見的情況,但你還可以通過進一步的觀察和反思,自己在哪方面的「反射弧」特別長。觀察的結果可能是某個具體的場景,可能是某種特定的情緒。這個結果很有可能揭示了在與之相關的方面,你還留有未處理的創傷。

比如,你發現自己在面對「告別」這個場景時情緒尤其容易滯後,或者滯後時間格外長,那麼你或許應該認真追溯你在過去的人生中,是否有一次重大的、沒有被處理好的告別——它可能正是這一切的開始。

找到它之後,正視它,然後為它、為自己深深地哀慟,同情自己,感到悲傷,難過哭泣。不管這場告別延遲了多久,只要你能夠找到並處理它,它都依然能成為打開你心上的鎖的那把鑰匙。

如果你發現僅憑自我覺察無法做到,或是這種滯後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你的生活和關係,那麼我會建議你去尋求專業諮詢師和心理醫生的幫助。

推薦閱讀:因為讀懂,所以寧願一人:那些孤獨的人,其實最能看穿社交關係

3. 培養自己的情緒能力

和總是忽視、抑制情緒會損耗情緒能力同理,我們一樣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和提高自己的情緒能力。經過練習,人們能夠對情緒更加敏銳,也能提高自己對情緒的調節能力——在感受到情緒的同時不被它傷害(Goleman, 2012)。

比如,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學習更多表達情緒的詞彙,而不僅僅停留在模糊和簡單的「舒服」和「不舒服」。有時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也是因為我們不能準確地命名它。學習和練習用語言表達情緒,是一種提高的手段。

最重要的是,你要永遠將關注自己的情緒當作一件重要的事,也記住每一種情緒對我們而言都是有意義和價值的。而伴隨著更好的情緒能力,我們也能獲得更好的關係能力。

願你我都不再做那隻永遠孤獨的鯨魚。不強求總是能和所有的鯨魚們一起唱歌,但希望至少在某一些重要的時刻,我們的歌聲能與於我們而言最特別的另一隻鯨魚同頻。

而這是我內心一個小小的願望。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