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得哺餵母乳好痛好害怕,難道我不適合當媽媽?」、「大家都說只要看到孩子笑,所有疲憊就會一掃而空,但我怎麼還是覺得好累?難道我不夠愛他?」你知道嗎?當產後母親們心裡開始出現這些聲音,其實正開啟一種自己也難以察覺的心理防禦機制。

文|OT 莉莉當媽媽

其實產後憂鬱並不遙遠,但我們可以瞭解這是怎麼回事,怎麼讓自己快樂起來

有位認識多年的朋友,我們成為媽媽的時間非常地接近,她只比我晚了兩個月生小孩。而在某個深夜裡,她打來向我哭訴。

「我小孩都不喝我的奶了,他是不是在生氣,發現我起心動念,想要停止親餵了?」在手機的另一端,她的聲音非常地崩潰。

「欸,你小孩才滿月耶!要生這麼曲折的氣,這是需要有相當高的認知功能,才有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好嗎?」

我們都這樣有過這樣類似的經驗,孩子的一顰一笑,都牽動著你敏感的神經。他眉眼一彎,那就是笑了,代表寶寶喜歡媽媽;而他小嘴一嘟,就是現在有所不滿。

但是你知道嗎?在這件事情當中,其實牽扯到了兩個部分:一是孩子本身的意識,二是爸媽自己的解讀。而爸媽自己的解讀當中,除了有客觀資訊的判讀以外,其實還受到爸媽自己情感層面的影響。


圖片|來源

孩子的意識

我們先來談談孩子的意識吧。所謂的意識,我們又稱它叫「認知」。一般而言,嬰幼兒在 4 個月以前,他們的反應大多是源自於原始的需求,特別是在目前的生存狀態出現危機時。比如說,肚子餓了但是奶沒來、睏了可是外面好吵睡不著、太熱了、太冷了、身體有地方不舒服、想要被搔癢癢⋯⋯。

有好多好多的狀況都有可能,只要這些狀況沒有被排除,嬰兒唯一的反應就是哭鬧。因為他們需要透過哭鬧引起注意,找人來解決這些事情。所以,你可以預備一些哭鬧檢查清單,這樣下次面對哭鬧時,就不會手忙腳亂、心煩意亂了。

我拿我兒子的檢查清單來舉例吧:

  • 看吃奶的記錄時間,是不是餓了。

  • 摸摸尿布,是不是尿布濕了,或是臭臭了。

  • 摸摸手腳跟頸後,檢查溫度是否舒適。

  • 檢查孩子躺的地方,是否因為他自己的扭動,而有不舒適的地方

  • 抱孩子的「手勢」不對,寶寶不喜歡。

  • 身體有不舒服的地方。像是脹氣等等

  • ……其他你家專屬的小眉角。可能是他喜歡的奶嘴掉了,可能是他喜歡的玩具不見了。這些都要靠平常的觀察喔!

爸媽的解讀

接著我們要來談談「解讀」這件事情。其實當我們在「解讀」的時候,在對客觀的事實的判讀之外,我們常常都還會加上自己主觀的意思,這個狀況不只是媽媽,我們所有人在判讀解釋情境的時候,都會這樣子做。

只是,一般情況雖然較複雜,但是也會依照不同的情況及作法,而得到多樣化的回應,並且還有語言可以輔助。但寶寶的狀況就不同了,雖然相對比較單純,可是得到的反應卻變得過於單一:只剩哭哭跟安穩,還沒有任何語言可以協助。在這種情況下,變得比較容易誤判寶寶的實際狀況。因此,就有很多空間夾雜入爸媽自己的主觀情緒,也會讓爸媽自己的心理負擔變得更重了。

延伸閱讀:「得產後憂鬱,是因為太閒了嗎?」產後情緒低落的幾個理由

而這種夾雜入自己主觀情緒的狀態,我們稱為「投射」。

心理防禦機制:投射

所謂的投射,是一種自我心理防禦的機制,它會在潛意識中發生。人很容易在無意識當中,為了讓自己的心理狀態好過一些,就不自覺地否認自己無法接受的想法、思緒和情緒等等。那這些否認掉的東西要怎麼辦呢?潛意識就會把這些東西「投射」出去,也就是丟到自己以外的事物上面。

而在這些外界事物當中,最常見的對象就是「人」,也就是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很有自信地說,那些負面的、不喜歡的、甚至是厭惡的東西,都不是從自己的身上而來。而我呢,就還是那個美好的我自己。

比如在一開始時的例子中,這位朋友因為想要停餵母乳,卻又不自覺地有了一些負面情緒。所以他在解讀孩子的狀況時,就把自己的負面情緒投射出去,開始認為孩子有感受到他的想法,孩子因此生氣了。這個狀況,就是個很明顯的投射的例子。

這位媽媽的負面情緒當中,除了罪惡感以外,其實還包含了對自己的憤怒,所以才覺得孩子對自己生氣。那麼,這些憤怒的來源是什麼呢?可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 也許是哺餵母乳時,遭遇到的挫折感。在她內心的深處,可能是這麼想的:「可是哺餵母乳是天職,我怎麼會覺得好痛好害怕,難道我不適合當媽媽?」

  • 或許是面對照顧新生兒時的疲憊。在她內心的深處,可能是這麼想的:「網路上都說,在看到孩子笑的時候,所有的疲憊都會一掃而空。但我怎麼還是覺得好累,覺得不想動?難道我不夠愛孩子嗎?」

  • 又或者是,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被剝奪,因此產生的憤怒。在她內心的深處,可能是這麼想的:「我這麼有能力的工作女強人,怎麼現在變得要放下事業,來照顧這個完全看不出我有多聰明、多有能力的小生物?」

面對新生兒已經夠辛苦了,如果自己的內心還指責自己,批評自己有多少缺失,那不是太痛苦了嗎?因此,這位媽媽就不自覺地把這些憤怒投射出去,投射在嬰兒的哭聲與動作上了。

當我們了解這個思緒的脈絡之後,就可以開始慢慢練習。透過先反思自己,來學習去分辨現在眼前的狀況,到底是我們作為爸媽的情緒,還是孩子真實的表達。這樣子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能夠更快覺察自己的狀態,就能用穩定的情緒來陪伴孩子,正確地處理自己與孩子的情況,也帶出情緒穩定的孩子。

延伸閱讀:給新手爸媽:可以的話,好好享受寶寶出生的前兩年

改善產後憂鬱症狀,跟我這樣做

從醫療工作者到全職媽媽,其實我也經歷了產後憂鬱。雖然有著很多專業知識,但當我自己在角色轉換上出現了一些問題,還有出現一些情緒行為上的改變。我自己卻渾然未覺,這樣狀況大概持續了一個多禮拜。有一天,我的先生下班回家之後,就把我拎起來。將錢包手機鑰匙塞到我手中後,很嚴厲的要求我出門去,要走一圈才能回來。

「我好累,我不想出門。」我說。

「不行,一定要出去。看要幹嘛都可以,你困在屋子裡跟小孩的事情中一整天了,現在出門去!!」我的先生非常堅持。

所以我就出門走了夜市一圈。結果回家之後,整個精神狀況就變好了。

親愛的你,看到什麼了呢?

沒錯,聰明如你已經看到了,有些產後憂鬱症狀的狀況,可能會看到:食慾不佳或猛吃、失眠或睡太多、疲勞、專注力差/容易忘東忘西、無望感、情緒起伏大/易怒……等等狀況,若家中有孕產婦出現這些狀況,可以多關心一下該怎麼協助呦!

以下是可以改善產後憂鬱症狀的六項小秘訣,前三個是身邊的人可以給予的幫助,另外三個是自己可以自助的做法。快一起來試試看吧!

1. 協助處理家事瑣事育兒事:

讓媽媽暫時離開壓力源。但依據媽媽不同的個性,不一定需要強制讓媽媽離開嬰兒。

以我為例,因為鬍鬚張老師在產前產後一路陪伴,都很清楚了解小孩的狀況跟習性,我完完全全可以放心讓他獨自處理小孩,然後出門去。 (若是交給我媽,我還不一定可以放心哩。)

2. 陪伴,但不要講一些會給孕產婦壓力的話:

不要講一些「小孩睡覺的時候,你就跟著睡啊」、「你們現在好命啦,我們以前都巴拉巴拉…」之類的,這些話真的不 OK。陪伴者可以視狀況,聊聊一些外面的趣事啊,或是依照孕產婦想聊的話題聊天。很多時候靜靜地不對話,各做各的事,讓她知道身邊有你在,其實就是很好的陪伴了!

編輯推薦:給準爸爸們:趁寶寶還沒出生時,去做好這些事

3. 跟先生單獨的相處時間:

雖然你們已經轉職成為爸爸媽媽了,但是不要忘記,你們的根本還是一對互愛的伴侶。留一些時間兩人喝杯飲料,聊聊心裡的話還是非常重要的!

4. 運動:

可以是跑步也可以是有氧運動,運動可以幫助分泌腦內啡。什麼是腦內啡呢?你可以簡單將它理解成「自體鴉片」。它可以幫助你情緒穩定、紓壓。再加上做運動也可以強化身體體能,讓你在面對家務/工作時更有體力,當然最後還可以幫助雕塑身材啦!

5. 沒有什麼是一定要的:

真的,不要自己給自己太多的要求,像是什麼一定要母乳餵好餵滿、當全職家庭主婦一定要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一定要巴啦巴啦之類的……。

人生沒有那麼多一定要,有做很好,但沒做也不要緊的好嗎?也不是什麼事情都一定要自己做,老公可以做的讓老公做,經濟許可的,還可以使用三機救婚姻,真的!不要為自己設定那麼多的標準!

6. 參與媽媽社團交流育兒經驗:

現在網路發達,有很多爸媽社團、媽媽教室、地區團可以參加。參加這些支持性團體,可以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一個人的!

來吧,跟著做做看吧!

產後憂鬱的醫療資源

其實有不少媽媽告訴我說:「身邊的人都覺得我沒事,覺得只是我想太多了。但我知道不是這樣,我真的生病了。」

親愛的,你的感覺沒有錯。我想告訴你,若是情緒生病了,這件事是自己最清楚的了。

而情緒生病的時候,確實,有的時候可能就只像感冒一樣,只要多休息、多喝水,過一段時間就會自己好。但是,有時候也會像重感冒一樣,壓久了反而變成肺炎,變成更嚴重的問題。這時就需要看醫生、吃藥、住院治療。所以,請不要輕忽!必須勇敢地就醫治療!

精神科?聽起來好可怕!

「OT 莉莉,我是想就醫處理,可是我不想走進精神科、身心科之類的。去精神科看診,聽起來好可怕!」

親愛的別擔心,身心科門診也跟家醫科一樣乾淨溫馨。另外,現在也有其他的新選擇囉!在各大醫院都有婦女整合門診/ 女性整合門診,大多安排在跟婦產科一樣,以女性為主的門診空間。如果有需要,可以找找自己信任,或是習慣去的醫院就診。

如果,找婦女整合門診還是覺得很彆扭,那麼,請你務必回到你原本的婦產科醫師門診,好好地跟醫師說明你的狀況,請醫師進一步地協助你,來做藥物調整,或其他的協助轉介。

要先照顧好自己

親愛的媽媽們,我們都要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小孩跟家庭。別退縮,只要願意,你會看到很多可以幫忙的資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