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改寫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第二場新書發表會「愛女/厭女文化中的性侵受害者──誤解與突破可能」側記。#MeToo、#TimesUp 等 hashtag,串聯全球數百萬受害者,在社群網站上書寫自身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的故事。但是,台灣有自己的 #MeToo 嗎?

這兩年,#MeToo、#TimesUp 等 hashtag 串聯起全球各地數以百萬計的性暴力受害者,他們在社群網站上書寫自身遭受性騷擾/性侵害的故事,讓社會大眾驚覺,性暴力事件遠比想像中更近、更多。但是上述行動在台灣並未激起太多的火花。並不是台灣的性暴力事件特別少,而是台灣的性暴力受害者特別沉默。

為什麼在台灣,遭受性暴力的經驗對很多受害者而言,是一件如此難以言說的事?很有可能是因為,這個社會只容得下一種樣子的受害者:如果你沒有頑強抵抗、沒有聲淚俱下,如果你的表現有任何一點瑕疵,那你就不是合格的受害者;那麼,你的故事是假的、你的痛苦與不舒服都不被承認。

延伸閱讀:台灣 #MeToo 困境|梁心頤:「當我說出受害經驗,大家只想追問恐怖細節」

報復式色情受害者:當你受害,而整個社會聯合起來羞辱你

最明顯的例子是報復式色情(revenge porn)的受害者。政大新聞系的方念萱老師指出, 報復式色情的受害者不願意暴露的部分被暴露在了社會大眾面前,而大眾卻並不承認他們是受害者。不僅如此,這個社會反而用價值評價的方式將暴力加諸其身:你們的私密影像被流傳,因為你們是蕩婦,這是你們自找的。這樣粗暴的指責不僅略去了傳播與觀看者作為加害者的角色,也對影響受害者選擇拍攝與否的社會文化性別腳本視而不見。,「因不同個體的機遇、選擇與生命情境而有其不可重複的性質」。——節錄自《這是愛女,也是厭女》p.257

延伸閱讀:我的身體你的慾望,「偷拍」真的無法可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