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孝順,不是你的錯】

現在的你有了自己的生活、夢想與經濟基礎,但於此同時,傳統社會價值開始要你回饋父母。如果凡事只想著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代表我就是自私的?沒辦法凡事對父母順從,是不是就是我的錯?這些其實都是這個時代孩子的普遍情緒。我們可以一起去看這層焦慮背後的成因,還有關於孝順的迷思到底是什麼:

開始出社會工作幾年後,你感覺到自己好像慢慢能找到一些人生的主控權。可以存一點錢、在職場上有被需要感,下班後也有了個人生活。但與此同時,傳統觀念要求你得開始回饋你的父母。

要帶錢回家、做什麼決定都要尊重一下他們的建議;要讓爸媽開心、不要隨意忤逆他們的想法。逢年過節,大批人龍急著返鄉;你在擁擠的車廂裡,想著這是一件看似再正常不過的事,但不知道為什麼就開心不起來。

要對父母好、要在時節團圓,你很少質疑這件事。然而,如果它來自一種善意,為什麼卻常常充滿了壓力?你可能也曾經困惑,今天就來聊聊這些隱藏的焦慮,以及關於「孝順」的三個迷思。

先來看看:「我人生最後十年,是女兒最精華的十年」于美人談長照:別拿「孝順」來霸凌你的孩子


圖片|來源

迷思一:「生你的人不一定最了解你」只為自己,就是功利主義?

在擁有自己的經濟基礎後,你也開始安排屬於你的生活。職涯發展的規劃、情感歸屬的想像,要追求什麼樣的夢想;你以自己個人出發,也感受到其中的自由。

然而你也慢慢發現,不論是在經濟、時間或自我能量管理上,你可能還只夠負擔自己的人生。你於是也忍不住浮現這些掙扎——沒辦法負荷孝養父母的那份,是不是代表我是自私的?沒有好好執行孝順,我是不是一個糟糕的孩子?

而這些焦慮背後存在的迷思是,生養你的人,愛你的人,不一定是最了解你的那個。我們以為父母作為從小拉拔孩子長大的人,好像就應該是親密的關係者。於是,我們忽視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

你屬於你自己,我們也被教養成為一個成熟自立的人。能把自己照顧好、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應是對父母最好的回報,而不是讓你自我批判的核心。

延伸閱讀:別情緒勒索我的夢想!金曲歌王 Leo 王:「媽我也愛妳,但我不一定要聽妳的話」

迷思二:「自我犧牲就能解決問題」但做不到孝順,錯不在你

我們還經常看到一個現象是,雖然我內心不願意,但是不是只要我配合父母的需求,忍一時就能風平浪靜?譬如在逢年過節,你明明厭惡親戚聚集的場合,但為了討長輩開心,你還是逼自己出席。又或者你經濟上無法負荷,但為了讓爸媽感覺到自己被孝敬,你還是每個月給一筆孝親費。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像在告訴自己,我已經有做到「孝順」這件事,我們也自我感動;像交代作業,讓自己心安。因為你害怕如果不這麼做,就得忍受父母或外人的責難,你內心也覺得自己好像真的錯了。

編輯推薦:恐嚇、冷處理、我需要你愛我!親密關係裡的情緒勒索

只是我們得回到一個觀念是,當今天任何行為並非出自自願,也就不會讓任何人滿意。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或父母的需求,讓你幾乎內鍵孝順的因子。於是當你的意見和父母相左、你想堅持自己的想法時,你反而開始責備自己。最終,你陷入自己與自己的混亂和掙扎。

但相對的,這樣的掙扎也證明你有判斷的能力。你知道父母的想法不一定是正確的,你可以對此做出選擇。做不到孝順這件事,錯不在你。

延伸閱讀:如何擺脫家人情緒勒索?真正的孝不是順從,而是溝通


圖片|來源

迷思三:「他們養我,就該回報」但如果是愛,就不該是壓力

最後,我們也提到「回報」的觀念。父母養育孩子長大,有辛勞有苦勞,你感受至深,也希望有天自己有能力,可以開始對爸媽好。到這裡,都很合理。

然而身在亞洲教養體系中,我們被教育「孝順」觀念。孝道建立在順從之上,在講道理之前,我們談的是倫理;孩子與父母之間有著階級與尊卑,有權力關係。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會經常在違背父母意思時產生罪惡感。

當我們高舉孝順的價值,去評斷一個人是不是一個「好孩子」,在這之中,人性被簡化,並且讓親子關係陷入緊張,也讓我們失去更了解彼此的機會。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其實也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做了彼此的家人,因為相愛,而願意照顧彼此、相互記掛。因為是愛,我們可以平等,也可以自由。如果你曾經感覺到他們對你的愛,等到哪天他們有需要的時候,你自然會想要付出。你做的所有事,都應該是源自於愛,這才是更健康的想法。

猜你想看:寫在謝金燕告白之後:沒有愛的交流,孝順只是枷鎖

如果你也是曾經被「順服」觀念教養長大的孩子,或者你也正陷在不知道如何面對父母關係的牢籠;我們看見到這些觀念的來源,以及背後的迷思,下一步,你可以開始為自己選擇。

當在這個人生階段,你了解什麼是你想要的,什麼東西你不適合。而親情也是一樣。如果這之中有什麼傷害的根源,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我們就該去理解,並且停止它。親子的關係很深很廣,找到相處方式的路很長。而在那之前,我們可以先從與自己和解開始。保持善意,回歸到愛的本身,別再讓自己被順從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