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褚克桓,人生就保證幸福嗎?】

《我們不能是朋友》來到大結局。女主角周惟惟對褚克桓說,我承認我喜歡你,真的滿喜歡你的,但我更想要痛快的過日子。我不想再附屬於任何一個人。如果你也看膩傳統偶像劇公式,來看看這部劇從不避諱談論的現實——在結婚之前,這些事,你真的想清楚了嗎?

(提醒,內有劇透)

「我只是想,我被自己綁手綁腳了一輩子,我想要改變,我想要痛快的過日子。我不想再附屬於任何一個人。」

台劇《我們不能是朋友》來到最終章。看了好久的「四角戀」,按照傳統偶像劇公式,女主角周惟惟應該終於投入男主角的懷抱;苦盡甘來,從此擁有快樂美滿的人生。然而,它不要那麼演。

劇本安排讓這個女孩學會把手放開,放掉所有的一切,不論是確定或不確定的。她說,我什麼都不要了,因為我想找回我自己。我們也跟著她反思,如果愛情的結局不一定會婚姻,我們可以如何重新思考幸福的定義?以及在決定結婚以前,我需要做什麼準備、需要符合什麼條件?有什麼,是我們都該好好停下來想清楚的事? 


圖片來源|截圖自《我們不能是朋友》

問題一:「婚姻是現實,不是童話」沒有經濟基礎,生活還能有下一步?

幾乎整部劇,都在談現實與情感間的瓜葛。

從黎皓一和周惟惟的買房計畫開始,你看到他們如何每天只花 150 元、好幾頓免費喝湯喝到飽的晚餐、省吃儉用只為買台北一層 2000 萬的房。

這次我們不再只是空泛討論,如何夢幻地談一場戀愛、到哪裡約會、怎麼籌備一場世紀婚禮;而是我們要存多少錢、用什麼方法存到這些錢,接著擁有什麼地段的房子,未來才開始可以被想像。經濟基礎是重要的,劇中從不避諱談論這件事。並且你看到兩個人都在這個假設裡,很安穩、踏實地,一點一點把錢存起來,努力想去實踐它。

又譬如在結局中讓人「跌破眼鏡」的是,遊戲人間的韓可菲,居然是最後步入結婚禮堂的那個。改變這個原本「只買可樂、不談戀愛」女生的契機是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應是男友劉大衛把自己的存摺交給可菲保管;她一邊驚訝地數著裡頭的數字,有千萬存款。「我是富二代,妳忘了嗎?」劉大衛一臉鎮定地回應。

回頭看看:《我們不能是朋友》韓可菲:如果只「買可樂」,會讓妳愛得更快樂


圖片來源|截圖自《我們不能是朋友》


圖片來源|截圖自《我們不能是朋友》

這部劇提示一件事是,婚姻有許多現實層面。有些人得踏實努力地存款,有些人原本就擁有經濟優勢,這也是我們周遭很真實的人生寫照。不論你的起始點是哪一個,它要你明白,要一起生活,再多浪漫的起手式,比不過我們有相應的規劃與條件。

問題二:「真正讓人安穩的不是計畫,而是『有我的計畫』」還記得婚姻的初衷?

然而你也很快發現,讓一個人真正安穩下來的關鍵,並不是那筆經濟基礎,而是將對方規劃到自我人生的決心與誠意。

對韓可菲這樣自我意識強烈的女生來說,要結婚或者不結婚,甚至可以不在人生的選項裡頭。於是,劇情安排這一段,或許是要強調經濟誘因,但一方面我們也看到其中的情感因素——可菲早就知道大衛是富二代了;但那又如何,那筆錢也不是她的。是直到大衛說,存摺讓妳保管。這一步棋,收買了可菲的心。

於是重點還是得回到,你們有沒有想要一起生活的共識?有沒有展現行動,證明你真心地想讓對方參與你的下半輩子?

黎皓一和周惟惟辛苦了三年,計畫擬定得很完美,也很努力地一步步實踐。然而他們後來為什麼還是走散了?因為當有一方太專注在計畫當中,反而迷失初衷——他們原本要的是婚姻,兩個人可以共同生活;但此刻卻只能不停地忽略對方,在很多的不安、猜疑和搖擺當中,想像一個連自己都不確定的未來。

有人被疏忽,有人開始感覺不到愛;這是再周密的計畫、再穩定的經濟收入,都無法取代或彌補的東西。於是,為了結這場婚,你們可以有很多規劃、很多實踐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你們可以確認這些規劃的核心不是物質,而是人。

為你推薦:從《我們不能是朋友》看三十歲人生:你愛的是我,還是「有一棟房子」?


圖片來源|截圖自《我們不能是朋友》


圖片來源|截圖自《我們不能是朋友》

問題三:「嫁給愛情之前,得先想嫁給自己」你是自己都想結婚的人嗎?

而除了了解婚姻的現實、思考結婚的初衷外,其實劇中最動人的是告訴你,結婚既然是大事,那最大的那件,是你自己。你很重要。

當全世界都要告訴你,結婚是兩個人的事,要如何準備、如何經營,你們要開始同進同出,學習共享禍福。然而很少人在那之前提醒你,在所有的雙人組合之前,我們都是一個個體。

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好不容易遇到一個適合的人、你知道自己花了很多心力去和他經營關係,或者你感受到自己努力的為生活存款;於此種種,像投資報酬,沒有回收就像宣告人生失敗。劇中的每一個人,男男女女,都不斷在這些關卡中痛苦、心碎;而真正讓他們開始成長的,往往不是兩個人接下來要如何和好,而是我要如何和自我和解。

編輯精選:《我們不能是朋友》:交往十年談婚姻,他只會告訴我「還不是時候」

「不管是愛是恨,我要先學會愛我自己。我是真心的希望,等我升級成周惟惟 2.0 的時候,可以用一個全新的、沒有壓力的我來面對你。這樣對你比較公平。」

要準備到多少程度,才知道自己想步入婚姻?有一個方法,是我們照照鏡子,看看裡頭的那個,是你自己想要交往、結婚,接著一起共同生活的人嗎?

周惟惟想說,她覺得自己還不是。在劇情結尾,周惟惟和褚克桓沒有在一起,但也不是不在一起。因為到這裡,在不在一起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會是在所有複雜的感情關係、婚姻選擇之前,我們終於可以想回我們自己。

不用再聽取別人說的成功的愛情、幸福的人生;從現在開始,我為自己做一個痛快的人。我不用附屬任何一個人,不代表我不信仰愛情;而是我知道唯有在我認清自己要的是什麼,我把我自己變成更好的人,我才能得到更好的人生。

如果等你都想嫁給自己,那個對的人來或不來,你哪還需要擔心?


圖片來源|截圖自《我們不能是朋友》

劇裡演過的人生,帶我們重新思考婚姻的本質。決定結婚以前,到底需要想過哪些事?其實除了經濟基礎、兩個人之間的信任與計畫同步,要說「結婚的條件」,還可以更深更廣,列舉不盡。於是我們最終最能把握的,是把自己想清楚。

就像這部劇最後留下的提問——有了褚克桓,人生會更幸福嗎?我們永遠不知道答案。唯一可以知道的,是你開始知道你是誰,你要怎麼選擇,結不結婚,你可以為自己做主。所謂的幸福,從這裡才開始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