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韓劇當道,你還會「追台劇」嗎?台劇近幾年題材逐漸擴大,不只停留在浪漫愛情,也談懸疑、社會寫實,在推動台劇改變時,有些人的名字,你一聽到,便會對台灣產生希望 ——例如王小棣導演。王小棣導演今年推出新劇《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是台灣與新加坡合作,以 2016 台灣銀行盜領案為背景的大型戲劇。想問拍攝動機,導演笑著搖搖頭,其實不用問,背後的企圖很明顯⋯⋯

你有多久沒有打開電視了? 或者說,你有多久沒有好好「追台劇」了?

近幾年,我們感受到台灣戲劇有一股生力崛起,從過往的浪漫愛情劇,題材逐漸擴大到懸疑、魔幻、社會寫實。在推動戲劇變革的浪潮中,有些人的名字,你一聽到,便會對台灣產生希望——例如王小棣導演。

植劇場後,王小棣導演組成拙八郎團隊,在今年推出新劇——《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一日,我們來到 Studio Q 專訪王小棣導演。談新作背後的野心,也談台灣,與台灣的家。

這是一部意圖顯而易見的戲劇

《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是台灣與新加坡的大型戲劇合作,由藍正龍、曾之喬、劉冠廷、陳泂江、陳羅密歐等人主演,以 2016 年的台灣提款機盜領案件為背景,牽扯到財團權力鬥爭、網路資安,也反映出真實的家庭關係。而這齣劇最特別的,在於採用雙線故事進行,觀眾們可以選擇看發生在台灣的故事,也可以選擇看新加坡的故事,雖不影響劇情理解,卻能彼此補足兩地發生的案情謎團。

帶著如此有野心的戲劇作品,我還來不及開口問背後的起心動念,小棣導演便已搖搖頭,笑著表示別問了,答案顯而易見。《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不僅是嶄新的嘗試,更乘載著自身對台灣的關懷。

「其實已經很多年了,普及到大眾的電視節目,我覺得基本上是讓人滯悶的。」

明明有許多為台灣戲劇界努力的工作室,然而多數電視台放送的內容,仍為那些低價買入、一再重播的戲劇,又或者是晚間準時放送的名嘴評論,這讓他深深感覺到,整個台灣已不知道該如何賺錢,更甚是不知道如何打造戲劇事業。

「可是為什麼?其實就是電視台節省預算、節省麻煩,不斷以降低成本為首要任務。」小棣導演神情肅穆說著。

台灣戲劇界的窮困,如同營養不良的人們,變得瘦弱而單薄,他的鬱悶就此而生。

戲劇,應該成為疏通台灣營養的工具

所以真的應該做些什麼了吧,他自嘲:「坦白說是一種自不量力。」從植劇場到現在組成拙八郎,創作的條件越來越差,但或許還有些能做的。譬如談談發生在台灣土地上的各種故事,很多體會的、很多考驗的、很多勇氣與心情。

「其實戲劇,或者是說戲劇以外的大眾媒體,本來就是在做溝通的工具,還有消化現代生活給大家的壓力或考驗。但我們的平台已經不蹶很久了,幾乎不會去想到這個任務。」

「看怎麼樣,能讓我們視野開闊一點。尤其是天啊,我們是一個海島哎?應該是一個四面通達的地方,為何會因為經營或各種政治困難,變得營養不良?」他帶著篤定且有抱負的神情:「有些事情,要讓大家可以來討論,或者起碼讓大家有些敏感度囉,我覺得,我們應該有這個責任吧。」

《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便是這樣的一部戲了。其實都是盼望著,當你因為這部戲感到舒壓、快樂,若能多些其他面向的思考,也就是他最想看到的。

「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也不過是對彼此的慰問吧

包裹在科技犯罪的外殼下,內裡想談的,其實也是關於家、關於一個人的價值。

台灣與新加坡同樣都是島國,我們從小受華人家庭教育,講求孝順父母、兄友弟恭、品行良善,然而也同樣接受高度資本主義的考驗,用職業前景、薪水來判斷一個人的成功與否。

「社會如何衡量我們?就是你完全不需要是個好人,完全不需要,」他兩手握拳握得很緊,「資本主義加上大數據和網路,我們就像數字的結合。你的教養、你的道德、你的人格,是不佔地位的,在評分表裡沒有這些項目。」

他搬出前陣子遇到的事:「像我最近跟一個幫我剪頭髮的男生聊天,他爺爺是個醫師,他是家裡的長孫。高職的時候,爺爺第一次在飯桌上問他將來要做什麼,他說要剪頭髮,他爺爺是一個巴掌揮過,就是『咻』一下揮過!」

最艱難的,莫過於在社會和家庭的限制下,有勇氣做自己吧?

說完,導演吐了口氣,揚起頭微笑:「《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這部戲想一想,也是一種問候吧,我們要互相打個招呼: 『你那邊怎樣?我這邊 ok!』」

我聽導演輕鬆的念了一遍劇名,不禁一邊想著,帶著同樣的社會限制與束縛,或許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改變,不如先彼此問候吧,其實,我這邊也還 ok。

叫我做台版《天才老爹》?本來超級不願意

說台灣故事,也不得不談小棣導演如何拍台灣家庭的故事。或許你會想起他 2018 年的電視劇《20 之後》,寫同性之間的愛,又或者可以拉回 1997 年,許多人的童年回憶——動畫片《魔法阿媽》裡的隔代教養議題。

但他一開始是不太願意談家的。

「我們工作室(稻田工作室)最早做的節目,第一個叫做《全家福》。一開始的時候,是電視台找我說:『我們來做一個《天才老爹》!』」他演起當時聽到的反應,皺著眉:「我一開始是排斥,我非常不想別人做什麼就照著做。直接回說:『我不想做什麼台灣版《天才老爹》』。」

但還是忐忑啊,好不容易接到一個提案,為什麼不做?

後來他想到有人曾和他分享一個日本節目:「裡面有三個家庭,一個家庭的爸爸是傳統日本大男人,另一個爸爸是牆頭草,最後一個是剛從歐洲留學回來的,非常開明。三個爸爸常常一起泡湯。」小棣導演開始模仿三個爸爸聊天模樣,開明的爸爸分享自己女兒來了初經,另一個傳統爸爸聽了又羞又怒,怎麼可以公開談女孩子的事?一旁牆頭草爸爸則是不斷附和兩方說法。

三個家庭各有各的價值觀,多有趣啊!台灣的家庭難道就沒有故事要談了嗎?

於是在《全家福》裡,有個逗趣的設定,當時請到資深演員顧寶明,演一個時常被孩子捉弄的爸爸。

「你可以從這裡知道家庭中的爸爸權威。我告訴你,只要是捉弄到爸爸,小朋友都笑得好開心好開心!」小棣導演一邊大笑一邊揮起手:「譬如有一集是爸媽不准小孩養小動物,所以小孩就在家偷偷養小雞,放來放去,有天放在爸爸外套的口袋裡,爸爸手一伸,哎呀!摸到雞大便!」

因為在真實世界裡,爸爸就像不可觸碰的禁忌,孩子知道不能隨便捉弄的,太有權威,所以當電視裡的爸爸變得搞笑有趣,也就觸發了孩子們的情緒。當然過了三十年,父母的角色形象也不斷鬆動,現在談家,是越來越多元了。這也是為什麼,女人迷在今年推出回家吧的原因——家沒有範本,哪裡讓你有歸屬,哪裡就是家。

因為充滿情緒,還有著不成熟,所以才叫家啊

小棣導演作品裡的家,反應台灣各個年代的家庭樣貌,總能讓人有所感觸。不管是戲劇,或是社會議題,導演一直是站在浪尖上的,譬如今年 5/25,他為凱道同婚宴上的同志伴侶們證婚。

「我支持多元成家,因為家庭已經在改變了。」過去為拍攝作品而做田野調查,讓他發現傳統異性戀家庭逐漸失能,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家的真正意義,比起角色,愛才是組成家庭的核心。

他舉了一個例:「前陣子我看了影片,一隻眼睛瞎掉的狗,主人快到家的時候,一聞到味道,牠就開始跳跳跳,撲上去。」他問:「護家盟都說為何不開放跟豬跟狗結婚,可能不能結婚,但是家的確是這樣的場域,有人招呼你,比一個沒有時間跟你講話的人更像家人。」

不是有了爸爸媽媽就叫家庭圓滿,單親家庭、隔代家庭、同志家庭、一人成家:「家是帶著情緒、帶著人生的成熟與不成熟⋯⋯是個很緊密的互動,而不是當一種標準或模式。」

此時的小棣導演,指節規律的敲著桌面,保持著蓄勢待發的模樣。在看到越來越多的社會現象後,他是迫不及待做些改變,不論是戲劇形式或故事。雖然台灣戲劇處於困境,他說自己是感到滯悶的,但我總覺得,鬱悶背後,他其實對台灣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