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亮司個展 8 月 10 日(六)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一樓展區正式開幕,展覽由本館策展人蕭淑文與客座策展人林怡華共同策劃,為藝術家睽違十年在亞洲最全面性的大型個展,選件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更有數件為本次展出特別打造的平面新作,部署出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的沉浸式宇宙時空圖景。

池田亮司個展 8 月 10 日(六)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一樓展區正式開幕,展覽由本館策展人蕭淑文與客座策展人林怡華共同策劃,為藝術家睽違十年在亞洲最全面性的大型個展,選件涵蓋大型聲音雕塑、視聽裝置、燈箱等作品,更有數件為本次展出特別打造的平面新作,部署出兼具微觀與宏觀視野的沉浸式宇宙時空圖景。

池田亮司是少數同時以視覺及聲音創作聞名國際的藝術家,其創作路徑涉及數學、量子力學、哲學,混和聲響、音樂、影像、物理現象、數學概念以組構其現場演出及裝置,並透過發行出版物、CD 實踐其長期創作計畫,譜寫出其獨有的創作維度。其展演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如美國紐約公園大道軍械庫、巴黎龐畢度中心、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日本東京都現代美術館、新加坡藝術科學博物館等,更獲頒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與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合作之新媒體藝術獎項,獲邀進駐創作。

未曾受過藝術或音樂正規教育訓練的池田亮司,自小即廣泛汲取各種類型的音樂,接著更嘗試剪輯、操作磁帶及音頻效果,玩起音樂的組合變異。1994 年,他加入涉及展覽、劇場、舞蹈、音樂創作及出版的多媒體藝術團隊「蠢蛋一族」(Dumb Type) ,藉由跨領域合作,開始關注劇場與藝術展覽。

推薦閱讀:北美館「她的抽象」展覽:東亞戰後的女性,後來怎麼了?


圖片|北美館 提供

之後,他著手用音樂會形式操演聲音藝術,活躍於各地音樂節,同時創作聲音裝置並發行專輯。自 1995 年開始,池田亮司逐漸捨棄重複訴諸音樂素材的聲音創作,從「什麼是聲音?」的基本定義問題出發,深入研究其物理特性。他將聲音徹底化約到最小單位後再行編排重組,運用純粹的正弦波、白噪音等基本元素創造不同聲響的音景組合,挑戰人耳可感知的聽覺極限,成為極簡電子音樂先聲。

2000 年以降,他據此窮究本質的精神,拆解光的基本組構為像素;更進一步,將世界簡化為數據。池田亮司以作曲家的方式思考創作,將聲音、燈光、空間、時間等物理現象一一納為其編寫作品的元素,用演算式帶出精確的表現結構,化嚴謹數理邏輯為藝術形式,賦予其作品獨特的數據美學。

推薦閱讀:【如果你想】五個假日展覽提案:安迪沃荷、吉卜力手稿、田中達也微型展

池田亮司以科技為媒介創造沈浸式環境,藉物理現象世界背後的數學結構帶出宇宙宏大的隱喻,促成觀者以去人類中心的視點拓寬對世界的認知,並開啟新的感受方式:將自身全然交付於知覺、心靈和尺度、空間與時間的連結之中,穿梭於一件件作品之際,對於一個個沒有解答的問題無止盡地追溯,直至衍生自我的詮釋與解讀。本展覽亦展出數幅以往少見的測試圖及手稿,並規劃視聽體驗區,展陳音樂會影片、音樂作品及書籍供聆賞閱讀,讓觀眾得以一窺池田亮司的創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