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績單不是只有「100 分」跟「乖」,其實更需要大人的「情感」與「回饋」。發展心理學期刊研究指出,有點叛逆、不守常規的小孩,往往能在長大後得到更好的成就。帶你認識,為什麼孩子可以「再難搞」一點?

阿嘉父親,望著眼前情緒低落、生活失去動力、整天吵著要自殺的阿嘉,搖頭說:「他從小就超級乖、成績又好,國中還當了三年的班長,這麼棒的孩子怎麼會變成現在這樣?」阿嘉父親想破頭都不明白⋯⋯

除了乖還有什麼?

阿偉的媽媽抓著我的手,激動的說:「自從高中開始,不知道是不是課業壓力太大,那時候阿偉就不對勁了,到現在我們都還不知道他怎麼了,問他從來不說⋯⋯可是他小時候不是這樣的啊!」、「他一出生就很乖,不像她姊姊總是哭鬧不休,他讀書的時候成績也很好,參加棋藝比賽得了一堆獎,從來都不讓我們擔心的好孩子,怎麼會變這樣?」

這是我在臨床工作中,屢見不鮮的對話,事實上,有好大比例的精神復康者都曾經是父母眼中的「乖孩子」⋯⋯讓父母最想不通的是,乖孩子「應該」要符合期待成龍成鳳,怎麼都在青春期前後變了樣,成為另一種完全沒想過的樣貌「精神復康者」?

好幾次,我試著詢問:「除了孩子很乖之外,還記得他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嗎?」、「孩子生氣難過的時候是什麼表現?他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呢?」、「知道孩子從小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嗎?」、「他在學校人際關係好嗎?他如何與同學們相處呢?」、「他有什麼興趣夢想?他如何看待這個世界?」「你們過去經常好好聊天交換對生活的想法感受嗎?」

不出意料的是,除了對孩子的乖巧讚不絕口,上面的問題總是讓爸媽們啞口無言、答不出半句話。

延伸閱讀:給新手爸媽:成為父母,你不必失去自我


圖片|來源

不乖可能更成功

當你正為著自己孩子乖巧聽話而沾沾自喜時,請記得:「乖巧聽話的孩子,更容易因此被忽略內在需求而產生情緒問題。」、「乖巧聽話的孩子需要內耗相當大的力氣去消化心裡的不滿、憤怒。」

如果我們總期待教養出乖巧聽話的孩子,我們可能會否定孩子的負面情緒、批評孩子的脫序行為、忽略孩子心裡真實的聲音,孩子只有在表現出符合我們期待時才會得到我們足夠的肯定回饋,這樣「有條件的愛」很容易對孩子造成「童年情感忽視」(CEN) 的創傷。

一個沒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情感回應的孩子,未來也很可能在親密關係中忽視自己與伴侶的需求,並且在世代間,不斷複製一樣的傷害。

一份發表在「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期刊的研究,對盧森堡七百多名學童進行長達 40 年的追蹤,從 12 歲到 52 歲。結果發現,排除了父母的 IQ、教育程度、社經地位等變項後,這群 52 歲的人當中,事業最出色、高收入者,居然是當初那些「叛逆、不太遵守常規」的孩子。

延伸閱讀:懷孕真的會變笨嗎?科學研究:大腦雖然變小,但變得更有用

這幾年,常有親友們擔心的問我:「我的孩子好難搞,整天應喙應舌,我有時候還辯不贏他,該怎麼教啊?」

我總是笑著回答:「恭喜你!這除了代表孩子的語言能力與認知功能表現良好外,妳的孩子也許正朝著獨立思考與自我實現的方向前進著!」

請好好聆聽你們家最安靜聽話的孩子,真實理解孩子的情感需求並積極回應